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KCNQ1OT1在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过程及肥胖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阐明KCNQ1OT1与肥胖的相关性,为进一步解读lncRNA参与肥胖发生发展的作用提供线索。方法用PPIA为内参基因,通过定量PCR,检测KCNQ1OT1于人脂肪前体细胞分化第0、1、3、5、9、12天的表达水平;应用定量PCR检测KCNQ1OT1在肥胖和正常人群白色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KCNQ1OT1与人群体重指数、血清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的相关性。结果KCNQ1OT1在脂肪前体细胞分化第1、3、5、9和12天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89±3.10)、(24.78±5.58)、(15.53±2.11)、(6.75±0.71)、(4.81±0.84),与第0天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分化初始增长尤为明显(第1、3天)。KCNQ1OT1在肥胖人群内脏脂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79±0.05,较正常人显著增加(P<0.01)。KCNQ1OT1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569, P<0.01),与三酰甘油含量呈正相关(r=0.489, P<0.05),与总胆固醇含量呈正相关(r=0.591, P<0.01)。结论KCNQ1OT1在人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过程中呈增高趋势;在肥胖人群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其表达与体重指数、血清三酰甘油等肥胖相关指标呈正相关,提示KCNQ1OT1可能是影响人脂肪细胞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及肥胖防治的潜在靶标。

  • 标签: KCNQ1OT1 LncRNA 人脂肪前体细胞 诱导分化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12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对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早期发现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至2020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住院患者12例,包括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53.0(49.8,62.5)岁。12例CAR-T细胞免疫治疗患者细胞回输后,采用流式细胞微球技术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干扰素(IFN)-α、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对比分析同期的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铁蛋白(SF)和乳酸脱氢酶(LDH)。根据CRS诊断标准进行分级(包括0、1、2和3级),比较4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CRS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炎症细胞因子预测CRS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12例患者CAR-T细胞回输后分别在第1、4、7、11天进行CRS分级,总计48例次(包括CRS 0级25例,CRS 1级6例,CRS 2级9例,CRS 3级8例),经相关性分析显示,IL-4、IL-6、IL-10、TNF-α、IFN-γ、IL-1β、IL-8的表达水平与CRS分级呈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730、0.632、0.341、0.681、0.319、0.622。在12例患者中出现升高的7种炎症细胞因子(IL-6、IL-10、IFN-γ、IL-8、IL-2、TNF-α和IFN-α),开始升高的时间平均值分别为3.4、5.3、6.1、2.9、4.3、6.0和5.8 d,CRP、D-D、SF和LDH开始升高的时间平均值为6.6、7.6、8.3和7.6 d。出现升高的7种炎症细胞因子开始升高的时间平均值均小于CRP、D-D、SF和LDH。有效治疗后,除IL-6外,其余6种炎症细胞因子(IL-10、IFN-γ、IL-8、IL-2、TNF-α和IFN-α)转归时间平均值分别为7.8、3.9、5.1、8.0、6.0、2.5 d,均小于CRP、D-D、SF和LDH的转归时间平均值9.7、9.2、13.7和13.8 d。ROC曲线显示,IL-6、IL-10、IFN-γ和IL-8对CRS诊断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12种炎症细胞因子监测对判断CAR-T细胞回输后的CRS等级有一定价值,有助于CRS的早期诊断以及临床转归的评估。

  • 标签: 炎症趋化因子类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流式微球技术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大蒜素对大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LoVo细胞,用不同浓度大蒜素处理24、48、72h,MTT法测定其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大蒜素(浓度分别为3、6、12μg/mL)处理LoVo细胞48h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分光光度计检测Casepase-3相对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P16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大蒜素(浓度2~32μg/mL)能抑制LoVo细胞的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大蒜素(浓度分别为3、6、12μg/mL)作用LoVo细胞48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5%、23.3%、35.4%,对照组凋亡率为3.4%;Casepase-3相对活性显著增加;COX-2的表达降低,而P16的表达升高,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大蒜素能抑制LoVo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Casepase-3活性、下调COX-2基因的表达及上调P16基因有关。大蒜素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抗肿瘤药物。

  • 标签: 大蒜素 LOVO细胞 Caspase-3 环氧合酶-2 P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标记物CC-趋化因子受体7(CCR7)抗原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B型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643例,包括327例CLL、58例套细胞淋巴瘤(MCL)、34例滤泡淋巴瘤(FL)、36例边缘区淋巴瘤(MZL)、10例毛细胞白血病或其变异型(HCL/HCL-v)、40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以及48例CD5+B型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未分类(B-CLPD-U)和90例CD5-B-CLPD-U。同时收集本院健康管理中心2018年20名正常对照样本。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CLPD患者免疫表型及CCR7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了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缺失、13q14缺失、P53缺失和12三体,并利用Sanger测序分析了剪接因子3b亚基1(SF3B1)、NOTCH1、肿瘤蛋白53(TP53)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的基因突变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CCR7的诊断价值和最佳阳性界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结果CCR7在典型CLL和非典型CLL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257/283)和84.1%(37/4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8,P=0.268)。CCR7在CLL中阳性表达率为89.9%(294/327),平均荧光强度(MFI)为278(246,307),而CCR7在MCL、CD5+B-CLPD、CD5-B-CLPD、FL、WM、HCL/HCL-v和MZ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6/58)、6.3%(3/48)、8.9%(8/90)、0、0、0和13.9%(5/36),MFI分别为114(106,128)、112(106,117)、110(104,121)、108(105,119)、111(105,124)、112(108,115)和109(105,120),与CLL相比,其他类型B-CLPD中CCR7阳性表达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177.8、232、164.7、180.8、62.6、129,P<0.01)。另外CCR7阳性用于鉴别CLL与其他类型B-CLP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9.9%、93.0%和92.3%。CCR7+CLL患者CD49d阳性表达率为13.9%,低于CCR7-CLL患者(42.1%)(χ2=7.6,P=0.01);而13q14缺失发生率为50.3%,高于CCR7-CLL患者(20%)(χ2=6.56,P=0.01)。结论CCR7在CLL与其他类型B-CLPD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受体,趋化因子 淋巴瘤 流式细胞术
  • 作者: 熊云峰 王琰 曲丽娟 余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血液净化科,福州 350025 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福州 350025 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25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泌体在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钙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培养VSMC(A7r5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磷组(0.9 mmol/L)、高磷组(2.6 mmol/L)及高磷外泌体诱导组(即高磷组细胞提取的外泌体加入正常培养的VSMC中)。至培养第7天,收集正常磷组、高磷组细胞培养换液过程中获得的培养液,通过超速离心法得到沉淀物,BCA蛋白定量法测定所得沉淀物蛋白含量,分别对所得沉淀物用透射电镜观察沉淀物形态及大小,Western印迹法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 protein,TSG101)、CD9;并对外泌体微RNA(microRNA,miRNA,miR)进行提取,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30b、miR-204、miR-211含量。分别培养7 d后,观察高磷外泌体诱导组VSMC对外泌体的摄取过程,观察3组细胞形态,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钙盐沉积水平,邻甲苯酚络合铜检测细胞钙离子含量,比色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VSMC培养液经超速离心法所获沉淀物,经电镜形态学鉴定为外泌体,Western印迹法证实外泌体标志蛋白TSG101、CD9表达阳性。(2)外泌体内富含miRNA,经测定,高磷组外泌体中负向调控Runx2转录的miR-30b、miR-204、miR-211表达较正常磷组明显下调(均P<0.05)。(3)高磷培养VSMC 7 d后,钙盐沉积明显,与正常磷组相比,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均P<0.05),Runx2表达也明显增高(P<0.05)。(4)将所得高磷组外泌体加入正常培养的VSMC中,外泌体可被VSMC摄取并成功诱导VSMC发生钙化,VSMC钙化指标及Runx2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结论高磷诱导VSMC发生钙化,促进Runx2表达增高,其机制可能是借由VSMC释放外泌体传递细胞信号而实现。

  • 标签: 血管钙化 外泌体 微RNAs 高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芦可替尼治疗SF3B1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增多(RS-T)、骨髓纤维化(MF)的难治性贫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收治的1例SF3B1基因突变MPN/MDS-RS-T伴MF难治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2016年9月开始先后予以沙利度胺联合糖皮质激素、地西他滨、来那度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无效,严重依赖红细胞输注。2019年10月给予芦可替尼15 mg,2次/d,治疗2周后患者血红蛋白上升,随访3个月后血红蛋白依然稳定,脱离红细胞输注。结论芦可替尼对SF3B1基因突变的MPN/MDS-RS-T伴MF难治性贫血患者可能有效,值得进一步积累病例进行探索。

  • 标签: 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 血小板增多 骨髓纤维化 SF3B1基因 芦可替尼 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