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长径<4 cm的胃上部癌远端淋巴结转移少见,行近端胃切除术即可满足根治要求。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食管炎、食物淤滞、吻合口狭窄、营养吸收差,都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不断推广,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已经标准化,但是消化道重建方式尚未达成标准共识,而抗反流成为近年临床关注热点。通过间置空肠达到抗反流效果,保留或重建抗反流结构的食管残胃吻合,包括各种抗反流的附加手术,各有优劣。笔者全面详细介绍各种主流抗反流手术方式及其改良方案,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让患者最大化获益。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 消化道重建 胃食管反流
  • 简介:摘要在输变电系统中,电力仪表由于性能良好,优势极高,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伴随着配电配网方式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以往传统的模式仪表因为较为单一和滞后,因此和现在提出的配电自动化要求显然不相符,在这一现状下,新型并且功能强的电力仪表随之出现。该种类型的仪表功能良好,既可以将各种电力参数清晰地显示出来,与此同时,还可以从配电运行情况入手,有效地记录和分析电力参数相关要点,然后借助计算机设备来完成储存各种类型的数据等,把单片机和电能计量芯片相互结合到一起使用是目前的首要目标。基于此,在本篇文章中,主要从性能良好的ARM处理器以及准确强的电能计量芯片入手,在激发仪表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探究电力参数采集和IO功能,从而为数据共享和储存、外设控制提供诸多的便利。

  • 标签: 数字化 三相多功能电力仪表 设计分析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接受综合护理效果。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近半年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7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对比临床指标、心理状态和并发症出现。结果:观察组临床指标、心理状态和并发症出现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虽然B&L(Brown&Levinson)没有对“礼貌”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众所周知,恰当的礼貌言行在日常生活中会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然而,在探讨礼貌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语境(context)——即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对礼貌的影响。因为礼貌在语境的影响下存在着转变为非礼貌或普通话语的危险,即从无标记(Unmarkedness)到有标记(Markedness)过程。这里旨在讨论语用学视角下被标记礼貌语言的内涵及形成过程。

  • 标签: 礼貌 标记性礼貌 语境 无标记 有标记
  • 简介:摘要:工程造价在现代建筑经济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所以,在建筑行业发展期间,应对全过程工程造价的应用进行重视,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效率,进而促使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得以切实提升,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在实际发展进程之中,在现代建筑经济管理中合理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促使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效果。

  • 标签: 全过程工程造价 现代建筑经济管理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聚类分析评估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潜在临床亚型及相应临床特点,探讨不同亚型间可能的低觉醒阈情况差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睡眠监测中心就诊的154例OSA患者,纳入20种主诉症状、6种合并症,及2种量表进行聚类分析,并比较不同组间临床特征及低觉醒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聚类分析分为3组:睡眠紊乱组37例(24.02%)、日间嗜睡组49例(31.82%)和轻微症状组68例(44.16%)。睡眠紊乱组以入睡困难及影响睡眠质量等主观症状的情况多见,与其他2组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高,睡眠效率较日间嗜睡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8.65%存在低觉醒阈的情况。日间嗜睡组以突出的嗜睡症状为主要表现,与其他2组比较,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高,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最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存在低觉醒阈的情况最少(32.65%)。轻微症状组较其他2组各类症状发生率、ESS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存在低觉醒阈的可能高(54.41%),但与睡眠紊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合并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由聚类分析获得的不同组OSA患者表现为不同临床特征,且各组间存在觉醒阈差异表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不同亚型OSA患者的特点,指导个体化治疗。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聚类分析 临床亚型 疾病特征 低觉醒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神经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神经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吞咽肌肉相关训练等,抗阻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压抗阻训练系统治疗,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经口进食量表(FOIS)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VFSS、PAS、FO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VFSS、PAS、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VFSS、PAS、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VFSS[(8.9±1.4)分]、PAS[(1.6±0.9)分]、FOIS[(6.7±0.6)分]评分优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神经吞咽障碍,减少误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 渗透-误吸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上部癌行根治近端胃切除术食管胃吻合与双通道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72例胃上部癌行根治近端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25~81岁。172例病人均行消化道重建,其中83例行食管胃吻合,设为食管吻合组;89例行双通道吻合,设为双通道吻合组。病人均由胃部肿瘤科主诊医师行根治近端胃切除联合D1+淋巴结清扫术。消化道重建由主刀医师决定行食管胃吻合或双通道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线上App等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第1次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采用反流食管炎问卷调查、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判断病人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1)手术情况:食管胃吻合组病人手术方式(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淋巴结转移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4例、9例、0,2枚(0~15枚),(12±4)d;双通道吻合组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5例、15例、9例,3枚(0~28枚),(11±3)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0.887,Z=-1.058,t=3.284,P<0.05)。(2)随访情况:172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食管胃吻合组和双通道吻合组病人随访期间胃食管反流、吻合口狭窄分别为58例和14例、10例和1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1.743,7.219,P<0.05)。结论胃上部癌行根治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更适用于胃大弯侧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或位置偏下肿瘤;双通道吻合与食管胃吻合比较,不增加并发症,且术后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降低。

  • 标签: 胃肿瘤 胃上部癌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双通道吻合 食管胃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参照Child-Pugh分类法将其分为Child A组39例、Child B组27例、Child C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sICAM-1、sP-selectin以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IIIP)、IV型胶原(CIV)]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血清甲状腺素、sICAM-1、sP-selectin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结果三组患者血清T3、T4及sICAM-1、sP-selecti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Child A组、Child B组血清T3、T4均高于Child C组,且Child A组高于Child B组,Child A组、Child B组血清sICAM-1、sP-selectin水平均低于Child C组,且Child A组低于Child B组(P均<0.05);Child A组、Child B组、Child C组患者血清HA、LN、PIIIP、CIV水平呈现依次升高趋势(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3、T4水平均与HA、LN、PIIIP、CIV呈负相关关系,血清sICAM-1、sP-selectin水平均与HA、LN、PIIIP、CIV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sICAM-1、sP-selectin均与肝纤维化指标密切相关。

  • 标签: 甲状腺素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 肝硬化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斑块回声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CAS的3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回声斑块组(n=50)、混合回声斑块组(n=79)和强回声斑块组(n=187)。比较三组的基本资料和围术期并发症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S围术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低回声斑块组、混合回声斑块组和强回声斑块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情况、合并疾病、双侧病变、手术左右侧、支架类型和后扩张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合并症状颈动脉狭窄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0% 比39.2% 比 29.4%,χ2=12.551,P=0.002);三组患者围术期死亡、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和支架并发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CAS围术期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0%(5/50)、3.8%(3/79)和1.1%(2/187),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5,P=0.006),其中低回声斑块组与强回声斑块组围术期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回声斑块是CAS围术期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66,95%CI:2.078~75.971,P=0.006)。结论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多合并低回声斑块,颈动脉超声提示低回声斑块的患者行CAS围术期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同时低回声斑块是CAS围术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斑块回声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缺血性卒中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