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接受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以是否在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n=50)、对照组(n=50)。组间对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比对照组的14%低,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输血前血型鉴定 抗体筛查 输血安全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1个先天性指间关节粘连家系的致病基因,体外验证致病位点并分析其功能意义。方法收集1个2017年9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患有指间关节粘连的家系临床资料,采集其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NOG、FGF9、GDF5外显子区段,使用一代测序技术测定外显子区段基因突变。计算机模拟noggin-GDF5蛋白复合体空间结构。体外COS-7细胞转染5 μg空载质粒、野生型noggin质粒及V202G突变型质粒,每组设置3个复孔,实验重复3次,并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oggin蛋白表达量。C2C12细胞体外同样转染上述质粒,进行成骨诱导分化,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定量实验,并用qRT-PCR对成骨相关基因Col1α1、ALP及Runx2 mRNA进行定量分析,每组设置3个复孔,实验重复3次。采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先证者(1岁男性患儿)及其母亲均患有指间关节粘连。一代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患者均存在NOG基因(c.605T >G p.V202G)杂合错义突变,FGF9、GDF5未测及与疾病相关的突变。计算机三维结构模拟显示该位点位于noggin蛋白α螺旋处。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突变型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体外成骨诱导分化显示,V202G突变型蛋白抑制成骨分化作用下降。碱性磷酸酶染色定量结果显示,空白载体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为(12.3±0.8) U/L,野生型质粒组为(2.6±0.3) U/L,与空白载体组相比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t=11.550,P<0.001),突变型质粒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为(10.8±0.3) U/L,与空白载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0,P=0.141)。成骨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定量分析,与前述结果一致,与空白载体组相比,野生型noggin组成骨相关基因ALP、Col1α1及Runx2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t=5.987、4.498、4.170,P=0.004、0.011、0.014),突变型质粒组与空白载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3、0.177、1.159,P=0.688、0.868、0.311)。结论NOG基因c.605T >G p.V202G为一新的关节粘连致病突变位点,该突变位点位于noggin蛋白α螺旋处,引起该蛋白表达量减少,从而引起指间关节粘连。

  • 标签: 关节粘连 基因突变 遗传家系 关节强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单克隆抗体(单抗)的酸碱电荷异质体对其生物活性和亲和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用过氧化氢、肽-N-糖苷酶F、羧肽酶B对抗Her2单抗进行氧化、脱糖、酶切处理。用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分析抗Her2单抗的电荷异质体,使用微量差示扫描荧光法分析抗Her2单抗的热稳定性,用细胞增殖抑制法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技术分析抗Her2单抗的亲和力。结果脱糖处理抗Her2单抗的酸性电荷异质体增加了5.58%,与免疫球蛋白G Fc受体1(high affinity immunoglobulin gamma Fc receptor Ⅰ,FcGR1A)的亲和力明显减弱,亲和力常数为9.032×10-8 mol/L。氧化和酶切处理抗Her2单抗的热稳定性降低,去折叠温度分别为63.6和59.5 ℃,均低于未处理抗Her2单抗(66.7 ℃)。结论3种处理均会使抗Her2单抗产生电荷异质性,脱糖处理抗Her2单抗与FcGR1A的亲和力减弱,氧化和酶切处理抗Her2单抗的热稳定性降低。

  • 标签: 抗体,单克隆 抗体亲和力 动力学 电荷异质体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LOH)检测多结节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技术并评估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胆外科进行手术的25例多结节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年龄(52.74±7.6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肿瘤结节微卫星位点缺失情况。利用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患者DNA的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并进行片段分析。随后,根据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检测的判断标准,将多结节肝细胞癌患者分为肝内转移组(IM)以及多中心生发组(MO)。最后,分析两组患者肿瘤在组织学特征、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生存时间上存在的差异。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对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χ2检验。结果8例患者被判断为肝内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IM组存在脉管癌栓的明显高于MO组(41.18%比25.00%,χ2=4.5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组的肝炎的G2~G4分期的比例小于MO组(0.00%比52.94%,χ2=6.6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的肝硬化等级低于MO组(37.50%比88.89%,χ2=7.4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则提示MO组患者的预后好于IM组(37个月比14个月,χ2=7.2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OH检测技术可鉴别多结节肝细胞癌的克隆起源,且可指导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 标签: 肝细胞癌 杂合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