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高龄初产妇围生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本院孕期待产的资料完备的160例高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生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包括孕期宣教、导乐分娩、产后指导等一对一全程心理干预。评价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产科并发症、胎儿结局及阴道分娩总产程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妊娠合并症发生率、产褥感染率及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阴道分娩总产程缩短,新生儿窒息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取全程一对一心理干预可对高龄初产妇分娩结局产生良好影响,对提高自然分娩率,保证母婴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高龄 初产妇 全程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助产士助产护理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产妇,按照随机化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产妇。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采取助产士助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的差异,探究助产士助产护理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自然分娩36例,自认分娩率为90%,对照组自然分娩29例,自然分娩率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娩过程中,采用助产士助产护理有助于产妇自然分娩,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了分娩质量。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助产士助产护理分娩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为分析对象,分为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观察两种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状况。结果45例阴道试产产妇中有20例失败,改剖宫产,阴道试产成功25例,成功率55.56%,最后共有65例产妇实施剖宫产。阴道分娩组产时出血量、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产程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在掌握经阴道分娩指征的前提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可选择阴道顺产,但是必须在产程中严密监测。

  • 标签: 瘢痕子宫 分娩方式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用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效果。方法单胎、足月、头位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100例,年龄26~38岁,身高158~170 cm,体重61~9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组(A组)和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组(B组)。A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3 cm)开始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B组第一产程潜伏期(宫口开至1 cm)即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泵配方: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 μg/ml的混合液共100 ml,背景输注剂量8 ml/h,PCA剂量5 ml,锁定时间15 min,胎儿娩出后关闭镇痛泵。分别于入临产室后、宫口开至1、2、3、4 cm、宫口开全和胎儿娩出即刻,记录VAS评分;记录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剖宫产情况和转剖宫产至胎儿娩出时间间隔;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 min时的Apgar评分及脐带血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与A组比较,B组产妇潜伏期各时点VAS评分降低,第一产程时间延长,剖宫产率降低,转剖宫产至胎儿娩出时间间隔缩短(P<0.05),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带血血气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用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效果优于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

  • 标签: 镇痛,硬膜外 分娩疼痛 瘢痕 子宫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程控间歇脉冲注射与连续输注,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给药方式对初孕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的影响。方法足月单胎、头位初孕产妇200例,年龄22~35岁,BMI 22.4~42.6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00):连续硬膜外输注组(CEI组)和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组(PIEB组)。于第一产程宫口开至1 cm时实施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负荷量0.1%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的混合液10 ml,PCEA剂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镇痛泵药液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0 ml。CEI组给予负荷量后即刻给予背景量,输注速率8 ml/h;PIEB组负荷量后60 min,开始脉冲注入给药,80 s注入8 ml,1次/h。胎儿娩出后即刻停止给药。记录产程持续时间、镇痛泵药液用量和产后尿潴留发生的情况。结果与CEI组比较,PIEB组第二产程持续时间缩短,镇痛泵药液用量减少,产后尿潴留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与连续硬膜外输注比较,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分娩镇痛用于初孕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降低。

  • 标签: 镇痛,硬膜外 镇痛,产科 镇痛,病人控制 尿潴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抑郁孕妇的社区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社区卫生中心管理的200例产后抑郁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200例产妇分成两组,其中100例产妇在医院产后接受常规护理设作对照组,另外100例产妇在医院产后接受常规护理出院后继续接受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评价两组护理效果,两组护理前,SDS与EP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与EP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抑郁孕妇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产后抑郁 孕妇 社区护理 饮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辅助生殖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6月—2017年12月实施辅助生殖治疗的120位不孕不育患者,根据住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的妊娠结局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研究组的妊娠率71.67%明显优于53.33%,研究组的分娩并发症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在辅助生殖中对妊娠的结局较好,护理的满意度很高,效果显著,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辅助生殖 妊娠结局 满意度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选择剖宫产的产妇越来越多,使剖宫产率迅猛增长,大多数医院的剖宫产比例为三成到五成,并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渐体现出来。产妇对剖宫产存在严重的心理压力,易出现紧张、恐惧、担心和忧虑等心理反应。手术室护士在充分尊重产妇的前提下,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只有掌握每位剖宫产产妇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心理护理,使产妇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护理,为术后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剖宫产产妇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IV感染孕产妇随访管理服务体会。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地区HIV感染的孕产妇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生儿童42例,其中1对母子拒绝加入研究。分析①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及分娩情况。②调查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及婴儿服用抗病毒药物情况。结果①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例数分别为0例及42例。HIV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40例,家中分娩2例。②26例孕产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所生儿童38例服用抗病毒药物。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医务人员减少对艾滋病孕产妇的歧视,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可以提高HIV感染孕产妇随访管理依从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CCU)患者入院后心电图变化与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大量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和临床结局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不同心电图模式与患者康复、生存率等方面的潜在联系。研究结果有望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临床决策依据,帮助早期预测患者的病程进展,为其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CCU) 心电图变化 临床结局 康复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初产妇的产后护理中,总结并阐述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效果。方法特选取我院接收的初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路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融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观察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后第1d、出院前、产后第42d抑郁症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产后3个月内实验组攻击行为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后第1d、出院前、产后第42dEPDS评分远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产妇在出院前EPDS评分大于产后第1d,对照组产后第42d大于出院前,两组产后3个月小于后第4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产妇的产后护理中,相比于常规的护理路径来说,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更为显著,有效降低抑郁症发生率、攻击行为发生率,确保产妇与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值得应用。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产科护理模式 初产妇 产后抑郁
  • 作者: 张莹莹 周晖 王娟 张佳华 蔡巧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南京 2100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南京 210004,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南京 21116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南京 21000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及早期喂养行为对泌乳Ⅱ期启动延迟(delayed onset of lactogenesis stage Ⅱ,DOL Ⅱ)的影响。方法依据前瞻性研究的设计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人口学资料及分娩数据,分娩后每日随访母乳喂养情况和乳汁分泌情况。按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是否>72 h分为DOL Ⅱ组和非DOL Ⅱ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一般情况及喂养情况等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OL Ⅱ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390例产妇纳入研究,失访56例,最终334例纳入分析。DOL Ⅱ的发生率为19.2%(64/334)。单因素分析显示,DOL Ⅱ组与非DOL Ⅱ组孕前体重指数[消瘦:18.8%(12/64)与13.3%(36/270);正常:56.2%(36/64)与74.8%(202/270);肥胖:25.0%(16/64)与11.9%(32/270);χ2=9.78]、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7.5%(24/64)与52.6%(142/270);剖宫产:62.5%(40/64)与47.4%(128/270);χ2=4.71]、LATCH评分中乳头类型评分[2.0分(1.0~2.0分)与2.0分(2.0~2.0分);U=-2.08]、24 h内母乳喂养频次[(6.3±3.0)与(8.3±3.6)次/d;t=-3.94]以及24 h内添加配方奶[71.9%(46/64)与56.3%(152/270),χ2=5.20]和孕期参加母乳喂养门诊的比例[73.4%(47/64)与85.6%(231/270),χ2=5.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纳入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超重(OR=2.240,95%CI:1.020~4.918,P=0.044)和孕前超重且孕期增重适宜(OR=5.595,95%CI:1.492~20.985,P=0.011)是DOL Ⅱ的独立危险因素,24 h内母乳喂养频次(OR=0.867,95%CI:0.780~0.963,P=0.008)和孕期参加母乳喂养门诊(OR=0.377,95%CI:0.173~0.820,P=0.014)是DOL Ⅱ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孕前超重女性容易发生DOL Ⅱ,早期母乳喂养指导时对于孕前超重女性应给予额外的指导。鼓励孕妇参加孕期母乳喂养咨询和产后早期频繁喂哺可能预防DOL Ⅱ的发生。

  • 标签: 人体质量指数 母乳喂养 超重 泌乳障碍 孕前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