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以为个案,以汉家"独尊儒术"为背景,剖析了周秦以来的社会变动与政治思想"百川归海"的必然性,指出作为汉章帝"缵兴"汉礼的一部礼典,目的是建立一个"永为后世法"的理想社会,但在专制制度下它根本无法避免"王道"理想与"君本"现实严重冲突,也无法改变汉家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由于这种冲突源自历代专制王朝均无法解决的制度性矛盾,因此,通过对该个案的分析,我们也许能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兴衰循环、停滞不前的答案.

  • 标签: 汉代儒学 思想体系 历史命运 《白虎通义》 汉代哲学
  • 简介: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确认是中、西、马三家哲学对话的前提,世界全球化的潮流与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使三家对话成为必要,而共同的“入文关怀”则使三家对话成为可能。中国哲学如果要与西、马开展对话与整合,必须使民族性融入现代性的价值体系之中,再用“文化再解释”的方法使现代性取得民族性形式。

  • 标签: 中国哲学 合法性 对话 整合
  • 简介:文章从探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入手,认为生产力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它并不是自发地以恒定的速度发展,它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别是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古希腊、罗马的辉煌到欧洲中世纪的倒退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均证明了这一点;而西方的近代复兴正是从复兴古典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揭开序幕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应如此.

  • 标签: 社会发展 精神动因 科学精神 伦理精神 中西比较
  • 简介: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的主流观点,对经、礼关系和“法典”一词的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都是不够准确的。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礼的制作过程和汉章帝制礼的主观意图,认为《通义》是章帝为制作汉礼而预先对诸礼义理和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的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的《汉礼》,因此把它定为“礼典”是比较恰当的。

  • 标签: 白虎通义 经学 法典 礼典
  • 简介:文章分析了先秦道家关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总结了“无为而治”,“案法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这种以“循道”为特征的政治思想及其“以反求成”的思维模式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有为” “无为而治” 社会政治思想 现代意义 无为而无不为 不干涉主义
  • 简介:文章通过对九日山历史文化的探讨,揭示了古代山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原有“出世”、“入世”亦即亦离又相得益彰之妙趣,而山水文化则是二者交汇的文化载体。

  • 标签: 名胜古迹 山水文化 传统文化 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