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信群延续护理+同伴教育在小儿先天性马蹄足(CTEV)门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阳市骨科医院门诊治疗的42例CTEV患儿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男14例,女7例,年龄(6.95±1.20)个月。观察组男16例,女5例,年龄(6.98±1.23)个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微信群延续护理+同伴教育,两组均持续护理6周。比较两组家属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家属疾病相关知识中发病机制(82.29±2.65)分、石膏护理(83.94±3.25)分、生活护理(83.46±3.62)、并发症观察(80.16±3.1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8、5.029、3.195、4.884,均P<0.05)。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的28.57%(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0.028);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中服务态度(83.36±3.32)分、疾病知识告知(84.02±3.62)分、操作技术(83.15±3.40)分、健康指导(83.19±3.45)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2、3.466、2.715、2.670,P=0.004、0.001、0.010、0.011)。结论微信群延续护理+同伴教育的实施能够提高CTEV患儿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有效降低石膏固定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家属满意度提升。

  • 标签: 微信群 延续护理 同伴教育 小儿先天性马蹄足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罗兰·巴特的摄影论中有一个看似奇怪的论断,他说,使摄影和艺术发生关系的不是绘画,而是戏剧。照片更接近戏剧,是因为一个奇怪的中介——死亡。巴特说:“最早的演员是通过饰死人的角色

  • 标签: 木偶戏 演变过程 戏曲艺术 原生关系 表现形态 物化形态
  • 简介:<正>三岁丧母,七岁为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两年后成了寡妇,三年后受冤屈被定死罪。这就是窦娥。窦娥之冤,在人间无法申雪,惟有诉诸天地,以致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就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当窦娥这三桩几乎完全不可能实现的誓愿随着其生命的结束一同成为现实时,悲剧达到了高潮。如果《窦娥冤》到此为止,或许可以算得上是西方戏剧理论中的悲剧。然而,在戏曲中,它还没有结束。

  • 标签: 戏曲作品 窦娥 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 杜丽娘 在人间
  • 简介: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从课程“零件的手动加工”着手,结合本土的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推进学生的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职业知识、必需的职业技能与相应的经验。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和研究,理论和实践并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到适合本土学生的学习规律。主要教学改革成果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拟定,以及教师工作页、学生工作页的设计等。

  • 标签: 德国双元制 本土化 教学改革
  • 简介:“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课程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型、升级及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创造了网络学习社区,能实现教学无界、资源无界、时空无界、师生无界,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 标签: 精品资源共享 课程 开发
  • 简介:戏剧是移民社会族群认同的载体,移民族群认同亦影响着戏剧的形态、功能及传播。台湾歌仔戏深受闽南移民族群认同影响,同时亦对闽台乃至东南亚闽南人的族群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歌仔戏之发生看,日本侵占时期闽南族群认同不再是台湾闽南移民的主要心理与情感需求,歌仔戏在此时此境中产生,不仅是时代社会使然,也是由移民社会趋向定居社会时期台湾闽南移民的文化需求。歌仔戏向闽南与东南亚的传播以及闽南人的接受则从反向印证了歌仔戏承载的族群认同。

  • 标签: 歌仔戏 闽南 族群认同 移民
  • 简介: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硕果累累,但也日益显示出缺陷与不足,这一缺陷与不足表现为:现象与细节的描述过多,对现象与细节的解释不够;对当前的静态描述过多,对历史的动态分析不够。有鉴于此,笔者提倡对仪式进行发生学研究,从而清晰地梳理层出不穷的仪式概念,为仪式的发生及其历史演变正本清源。本文试以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为例,分析仪式的发生及历史演变,从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把握仪式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 标签: 酒神祭祀仪式 发生学
  • 简介:傩仪是作为仪式的戏剧。中国民间仪式性戏剧傩戏、目连戏与迎神赛会戏剧都是从傩仪演变而来,作为艺术的戏剧由作为仪式的戏剧演变而来。宋元戏剧是中国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的关节点,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发生学是从仪式到艺术的发生。傩仪是中国戏剧艺术的仪式发生起点。

  • 标签: 仪式 艺术 作为仪式的戏剧 作为艺术的戏剧
  • 简介:“方相”与“钟馗”是文献记载中傩仪的主体神,对“方相”与“钟馗”的认识是把握傩仪的切入点之一。从“方相”与“钟馗”的联系与比较中可以看出,“方相”即“方向”的谐音,“钟馗”即“中鬼”的谐音;“方相”与“钟馗”是中国人宇宙观念与空间观念的反映.“方相”与“钟馗”的先后顺序不仅对应了“四方”与“中”作为认识论意义上的先后顺序,也对应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傩仪之所以以“方相”与“钟馗”为主体神,是由于仪式秩序象征的天地人、神鬼人合一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统治阶层使用抽象文字的兴趣与爱好。

  • 标签: 钟馗 发生学 认识论意义 文献记载 空间观念 宇宙观念
  • 简介:从文字的构成与演变看,“傩”为“难”加上“人”。而“难”为“又”与“隹”的组合。由于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又由于甲骨文中“隹”与“又”与帝王的联系,我们不难看出,“隹”与“又”分别取像于原始的鸟图腾与蛇图腾,也就是后来演变而成的凤与龙。从宇宙观念看。“隹”代表“天”,“又”代表“地”,因而“难”是天地的合一。而“傩”为天、地、人的合一。傩仪实际上是仪式象征秩序之天地人、神鬼人合一的体现。

  • 标签: 天地 发生学 “又” “难” 中国文字 宇宙观念
  • 简介:由于"删诗"与"禁戏"传统的双重过滤,黄梅戏相对原生态的外在状貌和内在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异.本文旨在通过对黄梅戏早期老艺人口述本与改编本、的比较,对黄梅戏相对原生态进行知识考古式研究,揭示黄梅戏相对原生态的民间狂欢仪式本质.与黄梅戏后期成熟的戏曲剧目相比,即便是改编的早期乡村小戏也仍然具有民间狂欢仪式的相对原生态特征,其核心是民间狂欢化的"笑"和"闹".

  • 标签: 黄梅戏 民间狂欢仪式 相对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