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进行总结。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0~67岁。1例既往有糖尿病史且血糖控制较差。5例入院时均有发热表现,体温分别为38.7℃、38.8℃、37.5℃、38.6℃、40.0℃,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7.2×109/L、14.9×109/L、11.2×109/L、15.1×109/L、13.3×109/L,中性粒细胞分别为0.90、0.89、0.85、0.87、0.88,均高于正常。尿常规白细胞均>200/μl。C反应蛋白分别为68 mg/L、253 mg/L、9 mg/L、8 mg/L、67 mg/L,其中例1、例2和例5升高较明显。3例有肾功能不全。5例中肾鹿角形结石2例,肾多发结石3例,均伴中重度肾积水。CT检查均提示肾、集合系统和/或肾周有气肿性表现,明确诊断为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例3、例4经单纯抗感染治疗,例5行肾穿刺引流术配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降至10×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降至0.80以下,尿常规白细胞降至50/μl以下。另2例感染控制不佳,例1接受肾周脓肿穿刺引流术及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并配合抗感染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血常规白细胞始终为(11~12)×109/L,多次复查CT提示各肾盏及肾周积脓积气情况无改善;例2留置输尿管支架及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并配合抗感染治疗后,仍有间断发热,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加用氟康唑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血常规白细胞仍为12×109/L左右,复查CT提示肾盏及肾周积脓积气情况略有加重。结果3例感染得到控制者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例4术后出现发热,抗感染治疗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2例感染控制不佳者行肾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肾小球萎缩、硬化,肾小管扩张,炎性肉芽组织形成。5例随访1~84个月,血常规、肌酐、CT影像与出院时相比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结石梗阻导致的感染。结论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少见,但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应早期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留置双J管或行穿刺引流,并配合广谱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尿路结石 上尿路结石 气肿性肾盂肾炎 经皮肾穿刺引流术 经皮肾镜取石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经皮肾镜取石术(SMP)和逆行输尿管软镜手术(RIRS)治疗上尿路合并感染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行SMP和RIRS治疗的68例单发上尿路感染病史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纯抗感染或外科引流(逆行输尿管双J管引流或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炎症控制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分为SMP组(31例)和RIRS组(37例)。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结石清除率。并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分为非感染组(59例)与感染组(9例)。比较术后2 h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术前差异及组间差异。结果SMP组的术后感染率(发热>38.0 ℃)、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RIRS组(P<0.05),结石清除率高于RIRS组(P<0.05)。两组术前的CRP、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术前的CRP、PCT与术后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术前与术后2 h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术后2 h的PCT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P治疗有上尿路感染病史的结石患者,术后再次感染率发生较低,结石清除率高,值得临床推广。PCT对于术后尿源性感染早期有预警作用。

  • 标签: 尿路结石 肾造口术,经皮 输尿管镜检查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L型细菌感染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关联性,为临床预防SSI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LC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观察时间为手术之日起1个月内,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胆囊内容物L型细菌检出情况、术后SSI等指标,以及术者术前完成LC例数。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按照1∶4比例进行配对分组:SSI组和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C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69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8例,女性447例,年龄(46.0±15.0)岁。SSI组(n=139)与对照组(n=556)L型细菌感染率分别为45.32%与30.94%,SSI组L型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型细菌感染(OR=2.082,95%CI:1.335~3.197,P=0.001)、胆囊破裂(OR=2.249,95%CI:1.352~3.740,P=0.002)、胆囊及周围组织粘连(OR=1.903,95%CI:1.133~3.194,P=0.015)、术中出血量多(OR=2.247,95%CI:1.418~3.561,P=0.001)可增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LC术后发生SSI的风险,而术者术前完成LC例数多(OR=0.549,95%CI:0.340~0.888,P=0.014)可降低SSI风险。结论L型细菌感染是SSI的危险因素之一,加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L型细菌感染筛查,提高手术操作技能,重点注意胆囊及周围粘连患者的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胆囊破裂,可减少LC术后发生SSI的风险。

  • 标签: 胆囊炎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外科伤口感染 L型细菌 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