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多年来,中国学术界有关古代少数民族佛教及佛教音乐历史的研究。一直因为史料(尤其是汉文史料)的匮乏而难以向纵深发展。其实,史料的来源及使用应该是多元的。除了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史料的发掘外,西文游记中包含的许多外国传教士、政府官员、学者等相关记载见闻,也能够为我们的学术视野所难以企及之处给以填充或补白。本文系笔者近年来研究工作之余,从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的角度,对部分相关中文翻译史料进行的爬梳整理,发表在此与相关学者共享。

  • 标签: 文字史料 音乐文化 佛教 古代 游记 仪式
  • 简介:西双版纳和景栋有着共同的佛教节庆(如泼水节、安居节等)及其他传统节日,傣族和布朗族(泰娄人)等在节日和平时的宗教文化生活中使用着同样用经典傣文书写的贝叶经和课诵经腔、一脉相承的铆钉大鼓、象脚鼓、锥锣和钹等传统乐器,由此形成了诸多共同的文化特质,并因此同属于“傣仂南传佛教亚文化圈”。如今,两个地区虽然为国界和河流所阻隔,成为“最难询访的近邻”,但其佛教文化及其音乐文化的脉络却仍然保持完好,并在当代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的音乐现象差异及其文化认同问题,值得对之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 标签: 景洪 景栋 泼水节 南传佛教 仪式音乐 文化认同
  • 简介: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以仪式音乐表演为对象和路径,借以观察和揭示人们在其音乐表演活动中如何经由和利用仪式表演行为,将观念性音乐文化深层模式转化为音声表象的过程和结局,并辅以必要的阐释性分析和文化反思。该类课题研究尤其关注定点、定时的聚合型仪式仪式化表演文化活动和在场的、即时性的仪式表演行为过程;对于聚焦式田野考察活动中采用观摩、摄录方式所获取的原生性音声资料也给予特殊的重视,同时兼采通过参与、融入考察方式所获取的随机性、原生性音乐资料。在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拓展至跨界族群音乐文化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运用以个案为中心的长期定点考察和以线索为中心的长短结合的换点、多点音乐民族志考察方法。

  • 标签: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 人类学民族志 聚合型—离散型仪式 聚焦式田野考察方法 融入式田野考察方法 少数民族音乐
  • 简介:今天的基督教(合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里粜尚音乐崇拜手段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犹太教圣殿的祭祀仪式.其仪式音乐活动情况至今散见于《圣经·旧约》的诸多篇章·经研究表明,该类仪式里含有包括乐工在内的祭师阶层——利未人组成的部族或专门的徭役群体,有运送、安放约柜仪式、耶路撒冷城墙告成仪式及第二圣殿祭祀等五种祭祀仪式,均有仪仗乐队和唱诗班。考其歌舞及礼仪乐队、仪式表演及社会音乐习俗,均与今天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督教音乐仪式习俗有许多相似之处。

  • 标签: 犹太教 圣殿祭祀 祭祀音乐 云南少数民族 基督教 仪式音乐
  • 简介:本论文从声乐的角度,对云南同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等国掸傣系族群的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展开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有:关于"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丛"核心层次--巴利语经腔及其跨地域性佛教音乐风格的比较,具体涉及到云南与东南亚佛教仪式中早课、晚课和各种巴利语经腔套曲的比较研究;中介层次--民族语经腔及其地域性佛教音乐风格的比较,主要涉及云南与泰国、老挝安居节公众仪式里的大型傣语经腔套曲,如《维先达腊》的比较研究;外围层次一一宗教-世俗声乐形式的结合及其传统文化特征的比较,主要涉及到各种仪式中同佛教有关的声乐概念、民间吟唱《赞哈》及各种节庆民歌的比较研究等等.

  • 标签: 云南 东南亚 掸傣系族群 佛教节 庆仪式声乐 比较研究
  • 简介: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门类,也是一种特定的研究对象范畴,无论从历时性或共时性角度看,该学科领域都存在着对方法论范式进行选择的不同的可能性。音乐(形态)分析、音乐学分析和民族音乐学分析(民族音乐学的音乐文化分析)被视为可供中国传统音乐(含汉族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者进行选择的三种典型的音乐分析范式,彼此之间存在共性、个性之分。其中,民族音乐学分析从理论和分析实践上假定并包括了其他两种分析范式的因素,对于不同范式分别强调的“形态、语义、语境”等符号学分支的学术观念给予了综合的应用,又根据传统音乐具有的“跨(异)族群一阶层”文化研究的性质,尤其强调了其中语境的因素。故而,民族音乐学分析是我们从事该类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首先予以考虑的一种分析思维和方法。

  • 标签: 音乐形态分析 音乐学分析 民族音乐学分析 传统音乐研究 “跨(异)族群-阶层”文化研究 方法论
  • 简介:距今七百多年前,周达观所撰《真腊风土记》对真腊国佛教文化景况如佛教教派、宫观特征、南传佛教仪式仪式音乐活动以及相关民俗活动等,进行了迄今所见历吏较为久远、材料较为详尽贴切的记录和梳理。经与今天云南傣、布朗、德昂等信仰南传佛教民族的同类音乐比较,彼此含有较多共性特征。在浩如烟海的汉文史籍里,这是继“骠国乐”之后的又一份对仪式仪式乐舞作出详细记载的重要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今天中国南传佛教乐舞文化的来龙去脉,对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吏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真腊风土记》 傣族 布朗族 南传佛教 仪式音乐
  •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同音乐文化史及历史民族音乐学在方法论上均有较大关联。后两类方法主张将民族音乐学或音乐民族志的思维观念和研究方法应用于音乐史研究领域,将已被“提纯”的音乐事象还原为音乐表演和音乐文化活动过程,把音乐作品、音乐事件和音乐人物还原到其具体生存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整体描写,也即将音乐史还原为音乐文化史。本文将结合上述理论观点,围绕“怎样书写音乐文化史?”“写谁的音乐文化史?”和“谁来书写音乐文化史?”等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历史民族音乐学 音乐文化史 音乐史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跨界族群音
  • 简介:  音乐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变迁”的尴尬.若根据“变迁”(或“变异”)是否受到外力影响来区分,可分为自然的变迁和人为的变迁.若再从所含的不同要素来看,则可有文化形态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变迁等不同情况.

  • 标签: 音乐文化遗产 文化形态 “原生态” 民间音乐 变异 跟踪
  • 简介:编者按:1984年4月,美国十位中青年学者相聚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讨论“民族志文本的打造”。在几天的时间中,与会者坦率批评、深入讨论,与会论文经过认真修改,汇编成书,于1986年公开出版。这就是著名的《写文化》(WritingCultureo受此启发,由中国音乐学院两住教授发起组织的沙龙式“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高级研讨会”于2009年8月在秦皇岛市举办,十位应邀参会的中青年专家分别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在为期三天的研讨活动中,参会者对提交的论文进行了充分交流,达成诸多共识。我刊特以笔谈专栏的方式对这批文章中的大部分予以先期压缩刊载,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民族志 书写风格 思维特征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简介:在民族音乐学接受后现代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人类学思维和方法的影响,从而体现出某些不同于哲学、美学领域后现代思潮的个性化特点。基于对表象意识的认同与否,后现代理论大体分为怀疑论者和建设论者两派。以梅里安姆、赖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民族音乐学,先后采纳了学术上有承继关系的博厄斯人类学多元文化观和后现代建设论文化观,以较宽容、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和面对各种音乐文化危机现象的同时,还一定程度削弱、化解了由彻底、极端的后现代怀疑论所带来的某些尖锐矛盾问题。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来说,这是一种值得进行反思、批评,同时予以学习、研究、借鉴的后现代学术发展思路。

  • 标签: 反本质主义 表象 民族音乐学 后现代理论 怀疑论 上下文语境
  • 简介:“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是指聚焦于内陆边界——国境线两侧族群音乐文化关系的跨地域比较研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和“跨族群一地域音乐比较研究”是在理论和实践上互补、互渗的两个相关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往的研究重点多半是放在后一方面:国外学者偏重于东南亚国家的局部性研究和比较,中国学者则注重考察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关系。新世纪以来,“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在云南与周边佛教音乐文化圈关系上,笔者提出有必要从中区分“地域性——原生文化层、区域性——次生文化层和整体性——再生文化层”三个层面,并结合佛教节庆活动的语境去进行研究。

  • 标签: 云南与周边 东南亚 跨界族群 南传佛教文化圈 仪式音乐 节庆仪式活动
  • 简介:音乐民族志书写以共时性研究为基础平台,以“社会一个体”一维为核心,其中也或隐或显地蕴含着历时性研究的意图和任务。结合文本符号学视角看,云南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系统包含“当代共时研究文本〉多元历时研究文本〉共时态可读文本〉共时态可写文本”四种互文性文本类型,它们在三个层级的“元文本-对象文本”关系平台上依次展开对话交流。在此多重互文性过程中,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的文本二重性、历时文化语境中由隐而显的政治边界以及当下社会语境中跨界音乐文化格局的“解构-重构”等学术话题也一一展现出来。

  • 标签: 音乐民族志书写 共时性平台 “显-隐”历时研究观 云南与东南亚 跨界族群音乐文化 可写文本-可读文本
  • 简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法论涉及两个相异的学术分类系统:其一,以宏观-思维-观念层、中观-学理-学统层和微观-实践-方法层三者划分的范式系统;其二,以形态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层面划分的民族音乐符号学系统。在"微观-实践-方法层"和形态学层面,如今主要存在五种基本的分析范式:首先,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方法一度以音乐表演(或表演行为)之前、之后的对象化作为分界,构成分别以"乐谱"或"音声"为不同起点对象的分立状态,民族音乐形态学分析(范式一)和描写音乐形态学分析(范式二)则为其中两种代表性研究范式。其次,也有部分学者致力于探讨存在于音乐文化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以及"模式与模式变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穿梭往返于"表演前、表演后"的"简化还原音乐分析"(范式三)和"转换生成音乐分析"(范式四)则为其中两种代表性分析范式。再者,(仪式)音乐民族志形态分析(范式五)以表演为场域,其分析起点位于"表演过程之中",其音乐分析的触角则可伸展至其左右——"乐谱"分析和"音声"分析及其前后、上下——简化还原音乐分析和转换生成音乐分析,故而具备了作为一个"强大的中央装置"的目标和条件。

  • 标签: 传统音乐形态学 描写音乐形态学 表演前 表演后 声音 简化还原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前,南传佛教音乐与“索”调这一对重要的布朗族传统音乐类型,曾经见证了传统社会里僧、俗文化长期的紧密联系及族群/宗教/地域认同原生文化格局。从历时性角度看,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关系经历了多重社会与文化转型:“解构”——前三十年,紧密联系遭致解体,佛教音乐在艺术形态和基本内容上大体恢复原有的状态,“索”调则有了异常明显的变化;“重构”——其后二十年,两个乐(文)种之间产生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对立意义,新“索”传遍各布朗族地区,滋生出新的社会关系以及区域/民族认同因素;“建构”——新世纪以来,官方与民间合力,“布朗弹唱”进入国家“非遗”,起到进一步强化和建构民族/国家认同及民族自治区域文化体系的作用。共时性层面上,则出现了宗教认同与族群、区域、民族、国家等多个认同层面之间并存、冲突和调适的状况。

  • 标签: 音乐与认同 布朗族 佛教音乐 布朗弹唱
  • 简介:当前音乐学术界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十分严重,若欲综合治理音乐学术环境,首先应该把好各个教学与审核环节的关隘,对于严格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及其训练过程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上则应该主要抓学生的初始学习阶段与教师的继续学习阶段两个重要环节.另外,我国音乐院校目前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名实不符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此,应该在制定相关发展策略时,注重区分和培养"研究型"与"创作表演型"两类音乐教学人才,并努力消除长期以来在该领域存在的一些明显的观念误区和制度缺陷.

  • 标签: 音乐学术道德规范 一般学术规范 音乐学行业规范 研究型人才 创作表演型人才
  • 简介:该文系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杨晓对学者杨民康教授的学术访谈,访谈以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为主题,结合杨民康教授的学术之路,探讨总结了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25年的心路历程。

  • 标签: 西南少数民族 音乐研究 学术 族群 研究员 四川音乐学院
  • 简介:在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学习和教学中,笔者感觉到本专业研究生与作曲系学生在学习背景、培养思路上有许多相同或接近的地方,其高学历层次的教学都必须持有观念、理论、方法与行为、实践、过程并行的方式。此外,在对来自不同文化的各种音乐产品进行体验或聆听的接受过程中,学生们应该树立从审美体验、文化体验到学术体验的三重认知境界,同时强调实践与理论、音乐(声)产品与行为、观念的对接。故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采纳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思维和方法体系,辅以严格、严谨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使学生确立起多样性音乐文化观,以取代建立在西方中心论基础之上的一元音乐艺术观和文化观。

  • 标签: 作曲与表演人才培养 审美体验、文化体验、学术体验 文化多样性音乐教育 多元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