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来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4 308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彩超结果,比较不同亚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中616名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14.3%,616/4 308),甲状腺异常主要表现为甲状腺结节(5.1%,220/4 308)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异常(7.1%,308/4 308)。与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比较,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SH异常率更高(P<0.05);随着工龄增加甲状腺结节检出率、T3、甲状腺素(T4)异常率升高(P<0.05);未评级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最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年龄均为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68、1.016,95%CI:1.548~2.763、1.002~1.030,P<0.05)。结论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损伤,应重点关注女性、高年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 标签: 放射学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结节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切除后胆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4月至2020年4月在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17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最终纳入160例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74例,年龄(63.4±10.8)岁。160例患者手术切除后发生B级胆漏44例、C级5例,均纳入胆漏组,剩余111例术后未发生胆漏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后胆漏的影响因素。结果胆漏组手术时间≥360 min、保留侧肝门血管切除重建、残余肝断面胆管开口3支及以上等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保留侧肝门血管切除重建(OR=2.322,95%CI:1.078~5.002,P=0.028)、残余肝断面胆管开口3支及以上(OR=2.656,95%CI:1.198~5.892,P=0.016)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切除后更易出现胆漏。结论保留侧肝门血管切除重建、残余肝断面胆管开口3支及以上是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Klatskin肿瘤 胆管肠吻合术,肝 胆漏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初始复发部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间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72例行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肿瘤初始复发或转移部位分为无复发、局部复发(残余胰腺或肠系膜血管、胰肠吻合口周围组织等处复发)、肝转移、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及其他部位转移等。采用COX风险比率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复发部位及复发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生存期差异。结果172例患者术后12例局部复发,69例肝转移,25例腹腔或后腹膜转移,17例多部位复发,5例其他部位转移,44例未复发;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3~69个月);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9个月(95% CI 16.273~21.727);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0%、27.8%、2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辅助化疗、初始复发转移部位与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30 IU/ml(OR=2.669,P=0.001)、脉管侵犯(OR=1.736,P=0.028)、肿瘤低分化(OR=1.604,P=0.027)、辅助化疗(OR=0.439,P<0.001)、初始复发转移部位(P值均<0.05)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172例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期为9个月(95% CI 7.075~10.9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与患者无瘤生存期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OR=1.640,P=0.026)、肿瘤大小(OR=1.774,P=0.011)、脉管侵犯(OR=1.563,P=0.034)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其他部位转移、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22、21、15、14个月,其中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生存期最长,显著长于多部位复发(P=0.035)和肝转移(P=0.007)患者,腹腔或后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期也显著长于肝转移患者(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8例复发患者中26例患者未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95% CI 6.877~13.123);68例采用单纯化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95% CI 13.013~16.987);34例采用化疗结合再次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95% CI 15.100~22.900),显著高于未治疗和单纯化疗患者,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初始复发部位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局部复发和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复发后综合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肿瘤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前期人群动脉僵硬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都医院体检中心及门诊就诊的人群中,前瞻性随机招募糖尿病前期受检者207例作为糖尿病前期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一项超声动脉僵硬度自动测量技术测量受检者颈-股脉搏波传播速度(PWV)、肱-桡PWV、股-踝PWV,常规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左心功能情况,采集血压、血糖、血脂等临床指标,并设计问卷调查受检者吸烟、饮酒、饮食、熬夜、运动等生活习惯情况。采用组间比较、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糖尿病前期组颈-股PWV及颈总动脉IM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10±2.00)m/s对(6.26±1.14)m/s,(0.57±0.11)mm对(0.51±0.08)mm;均P<0.001],而两组间肱-桡PWV、股-踝PWV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糖尿病前期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此外,年龄(P<0.001)、舒张压(P<0.001)、熬夜(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20)亦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主动脉僵硬度显著增加,而外周动脉的僵硬度则无明显变化。糖尿病前期状态、年龄、舒张压、熬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超声多普勒 糖尿病前期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播速度
  • 作者: 杨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9期
  • 机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4
  • 简介:目的:研究标准化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影响。方法: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中随机挑选70例,且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两个小组病例数均为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使用标准化急救护理,对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为(34.10±5.20)min、转运时间为(10.10±1.56)min、院内等待时间为(12.30±1.59)min、住院时间为(6.20±0.90)d,均要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可以有效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标准化急救护理;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原地区脑性瘫痪(CP)患儿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以及在综合康复治疗过程中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西宁市中医院收治的144例CP患儿(CP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免疫比浊法、流式细胞术、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其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补体(C3、C4)、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并依据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对不同程度的患儿进行分级和康复疗效评估。另选取50名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χ²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结果CP组体液免疫IgG、IgA、IgM、C3、C4水平[分别为(6.42±1.05)、(0.64±0.13)、(0.89±0.13)、(0.80±0.08)和(0.17±0.03)g/L]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25±0.62)、(1.04±0.06)、(1.06±0.17)、(1.04±0.04)和(0.27±0.04)g/L],不同GMFCS分级的CP患儿,体液免疫IgG、IgA水平[重度(5.40±0.69)和(0.55±0.09)g/L],中度(6.63±0.30)和(0.66±0.14)g/L],轻度(7.57±0.63)和(0.74±0.09)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康复治疗后,CP组血清中体液免疫IgG、IgA水平(7.69±1.14)和(0.79±0.17)g/L]较治疗前上升,血清NSE低于治疗前[(12.82±2.49)μg/L比(18.57±3.08)μg/L],GMFM-88量表总分值高于治疗前[(121±27)分比(101±28)分],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C3、C4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地区CP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功能异常,IgG、IgA可能与CP患儿病情程度和神经元受损有关,综合康复不仅能改善CP患儿运动功能、缓解神经元损伤,还能提升其体液免疫状态。

  • 标签: 脑性瘫痪 免疫,体液 免疫,细胞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仰卧位CT与MRI定位图像的靶区和剂量的差异,探讨MRI定位在保乳术后部分乳腺照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前在仰卧位下行CT及MRI定位扫描,分别对CT与MRI图像上的瘤床进行术腔可视化评分(CVS),勾画瘤床(TB)、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并基于CT图像制定部分乳腺照射计划。比较CT与MRI图像上TB的CVS、靶区差异与一致性,探讨40 Gy处方剂量等剂量线覆盖PTV比例差异。结果CT、MRI图像上TB的CVS分别为2.97±1.40、3.10±1.40(P=0.408)。MRI图像上勾画的TB、CTV、PTV较CT均明显增加,分别为(24.48±16.60) cm3∶(38.00±19.77) cm3、(126.76±56.81) cm3∶(168.42±70.54) cm3、(216.63±81.99) cm3∶(279.24±101.55) cm3(均P<0.001),但CTV、PTV增加的比例较TB明显减小(均P<0.001)。CT与MRI图像勾画的TB、CTV、PTV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43±0.13、0.66±0.11、0.70±0.09(P<0.001)。放疗计划40 Gy等剂量线覆盖PTV-CT与PTV-MRI比例中位数分别为95.6%(95.0%~97.5%)与81.9%(62.3%~92.4%)(P<0.001)。结论CT与MRI对于TB术腔的可视化相近,但MRI图像勾画的TB、CTV、PTV范围明显增加,基于CT图像制定的放疗计划对于PTV-MRI剂量覆盖不充分。作为CT定位的补充,保乳术后MRI定位的应用可能可以提高TB勾画的准确性。

  • 标签: 乳腺肿瘤/术后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部分乳腺照射 磁共振定位 靶区勾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酵罐酸洗钝化对百日咳杆菌生长和产毒的影响。方法定期对百日咳发酵罐进行酸洗钝化处理,去除其表面附着的代谢螯合物。通过检测后续培养收获物菌浓度(550 nm吸光度值)、一次盐析沉淀量、发酵产物中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和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aemagglutinin,FHA)含量,比较分析酸洗钝化对发酵培养和产毒的影响。结果对处理前后各连续10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处理后菌体550 nm吸光度均值由4.663提高至5.490,一次盐析沉淀量均值由4.84 g/L提高至5.90 g/L,PT平均含量达到3.3 μg/ml,FHA平均含量达到7.6 μg/ml,处理前后各连续10批菌体浓度和一次盐析沉淀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算出P值分别为0.03和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期对发酵罐进行酸洗钝化可有效改善百日咳杆菌发酵及产毒水平。

  • 标签: 博德特菌,百日咳 发酵 酸洗 钝化 菌浓度 一次盐析沉淀量
  • 作者: 杨勇 高兆亚 陈永康 王瀚阳 陈佳佳 宋灿 顾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 100144,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142;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 100144;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北京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恶性肿瘤患者的正常诊疗过程受到严重影响。本文调查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治疗情况及受影响程度,为医护人员制定更精准的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基本信息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治疗信息,并了解其在疫情期间护理、精神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和需求情况。结果共1 147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35例(55.4%),女性512例(44.6%),年龄(52.8±12.8)岁。78.1%(896/1 147)的结直肠癌患者表示他们的治疗或复查过程受到影响。253例(22.1%)治疗方案被迫更换,其中推迟或更换化疗方案者141例(12.3%);共有83例(7.2%)手术治疗受到影响,有39例(3.4%)进行了急诊手术。有277例(24.1%)的院外护理需求受到影响,最主要是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问题(49.5%,137/277)。疫情期间与疫情前相比,患者睡眠质量更差,苦恼、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情绪均比疫情前严重,并且更需要得到帮助(均P<0.001)。有376例(32.8%)进行过远程医疗服务,但其中仅有36.4%(137/376)对远程医疗表示满意。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诊断、治疗、复查及预后等。尽管远程医疗的出现缓解了一部分就诊压力,但是仍需改进和加强。医务工作者在保护结直肠癌患者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的同时,也要积极帮助他们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并关注其疫情期间的护理、营养、精神心理及社会支持等需求。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结直肠肿瘤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 cm内植入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 cm内、肝门静脉主干2~5 cm、肝门静脉主干5 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 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 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 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 cm内分别外扩4.3、4.4、6.1 mm,距离门脉5 cm外分别外扩3.5、7.3、9.7 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 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 cm内病灶。结论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 标签: 腹部加压 金标 移动度 肝脏肿瘤/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发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早期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间于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135例单发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患者复发75例,其中早期复发42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400 ng/ml(OR=3.510,95% CI:1.528~8.064;P=0.003)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阳性(OR=2.769,95% CI:1.143~6.706;P=0.024)是单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存在早期复发危险者无复发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χ2=23.038,P<0.001;MVI阳性,χ2=10.554,P=0.001)和总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χ2=14.336,P<0.001;MVI阳性,χ2=10.481,P=0.001)均下降。结论甲胎蛋白≥400 ng/ml和MVI阳性是单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危险因素 根治性切除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国核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国家科学、有效地利用核医学资源及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核医学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对中国核医学现状的5次普查结果,从学科基本信息、药物制备情况、设备情况、人员情况、教学及人才培养情况和制约科室发展等情况对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核医学相关科室数量出现显著增长,2018年的相关科室数量达到927个,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5.94%。其中,核医学科室增长最为明显,由2010年的601个,增长至2018年的765个,增长幅度为27.29%。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自制单位数由2012年的46家增长至2018年的107家。正电子显像设备数量由2012年的138台增长至2018年的307台,增长了122.46%,单光子显像设备数量由2012年的605台增长至2018年的857台,增长了41.65%。核医学科室人员的数量,2010年为6838人,2018年为9090人。2018年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学机构有112家(2014年为52家),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有223家(2010年为98家)。制约科室发展的因素包括行政和经济制约、人才和设备缺乏、知识和科研不足、宣传不足。结论全国核医学现状基本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核医学人才培育、学科建设等方面日趋完善。但仍存在诸多制约核医学发展的因素,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引导和支持。

  • 标签: 核医学 现状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诊手术、肠梗阻支架-手术及肠梗阻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这三种不同治疗策略对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完全性左半结肠梗阻;(2)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3)急诊手术切除原发肿瘤,一期造口或肠梗阻支架置入后7~14 d切除原发肿瘤,一期吻合无造口。排除急诊手术后造口未还纳者。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分急诊手术组、支架-手术组及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通过Wexner失禁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肛门功能越差)、Vaizey评分(得分>10分表示存在肛门失禁)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肛门功能越差)评估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的肛门功能,EORTC QLQ-C30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社会功能领域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结果共纳入72例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其中急诊手术组27例(37.5%)、支架-手术组23例(31.9%)、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22例(30.6%)。3组间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合并疾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急诊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率(4/27,14.9%)显著低于支架-手术组(15/23,65.2%)和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16/2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截止2020年10月,总随访率79.2%(57/72)。Wexner评分结果显示:3组在1个月、6个月及1年时肛门功能评分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aizey评分结果显示:急诊手术组、支架-手术组和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术后1个月的中位Vaizey评分分别为7(0~17)分、3(0~7)分、4(0~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415,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支架-手术组及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术后1个月的肛门功能均优于急诊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支架-手术组与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Vaiz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6个月及1年的Vaiz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RS评分结果显示,急诊手术组、支架-手术组和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术后1个月的中位LARS评分分别为20(0~37)分、15(0~24)分及16(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60,P=0.036);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支架-手术组和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术后1个月的LARS评分均优于急诊手术组(均P<0.05),而支架-手术组和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LA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后6个月和1年的LARS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EORTC QLQ-C30评分结果表明,支架-手术组及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社会功能显著优于急诊手术组(均P<0.05),而支架-手术组及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社会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仅急诊手术是本组患者术后短期肛门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4,95% CI:1.098~4.667,P=0.027)。结论与急诊手术相比,肠梗阻支架可能有助于改善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和短期肛门功能。

  • 标签: 结肠肿瘤,左半结肠 结肠肿瘤,完全梗阻性 治疗策略 肛门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手术"的全新辅助治疗模式在局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8—2020年间前瞻性纳入局部晚期胃腺癌或Siewert 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28例,首先接受同步放化疗(CCRT),放疗剂量为45 Gy,1.8 Gy/次,同步口服替吉奥40~60 mg,2次/d。CCRT后3周接受4~6周期SOX方案巩固化疗(CNCT)。CNCT结束后4~6周完成胃癌D2根治术。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新辅助治疗,治疗中≥3级不良反应在CCRT期间出现3例(11%),分别为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食欲下降;在CNCT期间出现白细胞下降2例(7%)、血小板下降3例(11%)。共20例(71%)完成手术,达病理完全缓解者占50%。3例手术并发症分别为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感染,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中期分析结果示局部晚期胃癌接受全新辅助治疗可获得显著的降期,治疗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可耐受。

  • 标签: 胃肿瘤/放化疗法 胃肿瘤/化学疗法 治疗结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及上肢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共收治12例手及上肢血管淋巴管瘤患者,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并对获得随访的11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先天性静脉及淋巴管发育畸形,在手及上肢罕见,多在出生后发现,手背部易受累,桡侧半多见。术后11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22个月,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患者满意。结论血管淋巴管瘤尽管为良性病变,因肿瘤多生长迅速,易影响手部或肢体外观甚至功能,宜尽早手术治疗。术中需重视淋巴管及血管残端封闭。若肿瘤范围广泛,建议分期手术。

  • 标签: 外科手术 血管淋巴管瘤 血管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等待观察(W&W)与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后病理完全缓解(pCR)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新辅助放化疗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为完成新辅助治疗后规律随访≥1年且达到cCR者(W&W组),或者TME手术后病理pCR者(pCR组)。研究终点主要为3、5年总生存(OS)、无结肠造瘘生存(CFS)、无瘤生存(DFS)、非局部再生DFS (NR-DFS)、器官保留率。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并使用倾向评分配比进行验证。结果共118例患者入组,中位随访49.5个月(12.1~79.9个月),W&W组、pCR组3年OS率分别为97.1%、96.7%,5年的分别为93.8%、90.9%(P=0.696);3、5年CFS率分别均为89.1%、43.5%(P<0.001);3年DFS率分别为83.6%、97.0%,5年的分别为83.6%、91.2%(P=0.047);3年NR-DFS率分别为95.9%、97.0%,5年的分别为92.8%、97.0%(P=0.407)。W&W组6例发生局部再生,87.7%患者成功保留了直肠。经倾向评分匹配后W&W组CFS仍明显优于pCR组(90.1%∶26.5%,P<0.001)。W&W组达cCR的中位时间为17.5周,在放疗结束后5~12周初次评效时仅23.9%患者达cCR,且与标准长程CRT相比,短程放疗者达cCR间隔时间更长(P<0.001)。结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达cCR者等待观察安全有效,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延长cCR评价时间可提高直肠器官保留率。

  • 标签: 直肠癌,局部进展期 等待观察 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 临床完全缓解 器官保留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市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情况,探究影响晶状体混浊的因素,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12月,依据全国放射卫生监测项目,收集某市1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包括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和眼科检查结果。分析不同亚组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晶状体混浊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放射工作人员4 452人,439名(9.9%)放射工作人员出现晶状体混浊。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率高于女性放射工作人员(P<0.05);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异常增加(rs=0.269、0.212,P<0.01)。从事核医学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率高(12.7%,9/71),离岗体检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率高(18.3%,26/14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0岁组和>30~<50岁组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是年龄≥50岁组的0.087(95%CI:0.058~0.132)倍和0.076(95% CI:0.054~0.107)倍,工龄≤10年组、>10~<20年组、20~30年组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是工龄>30年组0.293(95%CI:0.189~0.456)、0.413(95%CI:0.256~0.666)、0.318(95%CI:0.204~0.497)倍。结论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与年龄和工龄有关,应重点关注高年龄、高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 标签: 辐射,电离 晶状体混浊 放射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肾母细胞瘤(WT)术后放疗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方法选取2005-2018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116例术后放疗的WT患儿(≤14岁),分析放疗不良反应和疗效。按照北美儿童肿瘤协作组(COG)标准指导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16例患儿中,大多数为非间变(94.8%)和局部Ⅲ期(87.1%),3年总生存(OS)、flank野内控制(LC)、腹盆腔内控制(AC)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83.9%、78.2%、75.2%和82.8%。放疗中64例患儿(55.2%)出现1-2级胃肠道反应和1-4级骨髓抑制。仅5例(4.3%)患儿出现2级晚期不良反应。96例首程行瘤床放疗的患儿中,放疗与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2(0.5~7.1)个月;3年OS、LC、AC和DMFS率分别为88.1%、96.7%、92.7%和86.9%。肿瘤破裂却未行全腹全盆腔照射(WAI)的患儿腹盆腔内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风险有升高的趋势。复发来诊的20例患者首程均未行放疗,瘤床复发后放疗的患儿预后明显差于首程放疗,3年OS率分别为68.2%和88%(P=0.012),3年DMFS率分别为64.3%和86.9%(P=0.032)。结论按COG标准对肾母细胞瘤瘤床放疗耐受性和疗效均较好。瘤床复发后挽救疗效不佳。肿瘤破裂却未行WAI有增加腹盆腔内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风险的趋势。

  • 标签: 肾母细胞瘤/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口服营养补充疗法(ONS)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入组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间在六家医疗中心(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附属新华医院和附属第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加术后辅助化疗、且出院时存在营养风险(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分≥3分)的结直肠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ONS组和对照组。ONS组除饮食指导外,每日给予口服营养补充疗法(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500 kcal/d,餐间分次口服),自出院第一天开始,连续90 d;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指导。观察出院后30、60和90 d患者人体测量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上臂围、利手握力和三头肌皮褶厚度)、营养相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胃肠道功能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以出院时检查结果作为基线)。结果90例结直肠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进入研究,最终85例完成研究,其中ONS组43例,对照组42例。研究组出院后60 d体质量增加(1.523±0.525)kg,90 d体质量增加(1.967±0.661)kg,与对照组[60 d:(-0.325±0.518)kg;90 d:(-0.224±0.705)k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7)。ONS组60 d体质指数增加(0.552±0.203)kg/m2,90 d增加(0.765±0.205)kg/m2,与对照组[60 d:(-0.067±0.202)kg/m2;90 d:(0.022±0.210)kg/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13)。其他人体测量指标和营养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后胃肠功能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值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出院后予以口服营养补充疗法可显著改善其体质量和体质指数,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未获益。

  • 标签: 口服营养补充 结直肠肿瘤 辅助化疗 体质指数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及湛江西南医院泌尿外科采用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65例患者资料,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龄(43.8±8.5)岁,分析其结石大小、部位、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等资料,总结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46例患者一期手术成功,19例因输尿管软镜鞘置入困难,留置双J管2周后二期手术成功。结石累计最大径线(23.3±6.8)mm,碎石时间(29.46±10.53)min;手术时间(42.18±15.35)min,术后住院时间(2.3±1.2)d。4例(6.15%)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发热、血尿、腰痛等,经治疗后均顺利恢复。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89.2%(58/65);结石直径≤20 mm组54例(83.1%),结石清除率为92.6%(50/54);结石直径>20 mm组11例(16.9%),结石清除率为72.7%(8/11);两组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肾下盏结石22例,其中肾盂下盏漏斗夹角(IPA)>30° 14例,结石清除率为85.7%(12/14);IPA≤30° 8例,结石清除率为62.5%(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结论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但对于直径>20 mm、IPA≤30°上尿路结石的疗效需增加病例数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一次性 输尿管软镜 结石 钬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