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视黄结合蛋白临床检测方法,探究血清视黄结合蛋白含量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48例进行免疫比浊法检测视黄结合蛋白的患者,分析比较患者患病类型以及视黄结合蛋白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肝系疾病中肝硬化、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结合蛋白含量分别为(21.68±2.1)、(28.95±2.7)mg/L,明显低于正常者(t=2.248、2.265,P<0.05);肾系疾病患者血清视黄结合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者;营养性疾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血清视黄结合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者(t=2.236、2.245,P<0.05)。结论免疫比浊法检测视黄结合蛋白对于明确肝肾功能病变以及营养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视黄醇结合蛋白 检测方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栓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性病变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AVF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局部栓配合腔内技术或开放手术修复AVF。随访截至2021年10月31日。根据患者是否栓成功(技术成功或临床痊愈)将其分为栓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栓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54.90±10.93)岁,男性67例(65.69%)。栓成功66例(64.71%),栓失败36例(35.29%)。与成功组比较,栓失败组血管钙化(58.33%比28.79%,χ2=8.532,P=0.003)和高位瘘(上臂)比例较高(33.33%比9.09%,χ2=9.422,P=0.002),血栓形成时间较长[48(24,72)h比24(12,48)h,Z=5.842,P=0.019],混合型病变比例较高(58.33%比10.61%,χ2=26.640,P<0.001)。栓后技术成功48例(47.06%),AVF临床痊愈18例(17.6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病变性质[Ⅱ型和Ⅲ型/Ⅰ型,OR=0.212,95%CI 0.106~0.896,P=0.037;混合型(AVF同时存在≥2种类型的狭窄)/Ⅰ型,OR=0.050,95%CI 0.010~0.196,P<0.001]及内瘘部位(上臂/前臂,OR=0.122,95%CI 0.023~0.522,P=0.008)与栓成功独立相关。结论局部栓可使部分AVF恢复功能。血管病变性质及内瘘部位是AVF栓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血栓溶解疗法 动静脉瘘 血栓形成 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型术 初级通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糖尿病患者检测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之间我院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60名体检健康的体检者为对比组,记录两组就诊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PG)。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值分别为(7.62±2.91)%和(7.89±2.13)mmol/L,高于对比组的(4.93±0.46)%和(4.82±0.7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r=0.64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具有可推广性。

  • 标签: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动态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3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纳为缺血性脑卒中组,根据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n=12)、中度(n=16)、重度(n=14)神经功能受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使用比色法测定IMA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IMA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6、12、24、48h时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中IMA的表达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受损组IMA水平分别为(59.8±5.6)、(49.9±4.8)和(42.8±3.7)U/mL,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MA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指标,同时血清IMA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修饰白蛋白 神经功能受损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肌钙蛋白I和CK-MB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近2年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50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46.9±12.4)岁,其中男性26人,女性24人。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在发病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测定肌钙蛋白I和CK-MB水平。结果发病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分别为(86%、100%、100%、100%、100%)、(24%、84%、100%、92%、64%),发病4小时及48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8小时、12小时、24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I较CK-MB升高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肌钙蛋白I CK-MB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肾病患者血、尿微球蛋白(α1-MG和β2-MG)、尿微量ALB等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血、尿微球蛋白(α1-MG和β2-MG)、尿微量AL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血、尿微量ALB、α1-MG、β2-MG等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在上述指标水平上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最高值超过阴性范围值上限,说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蛋白处于高阳性率,患者可能存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损伤。结论血、尿微球蛋白(α1-MG和β2-MG)、尿微量ALB等水平检测在诊断老年高血压肾病早期损害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作为早期诊断高血压肾病的可靠、灵敏指标。

  • 标签: 血清微球蛋白 尿微球蛋白 高血压肾病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共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非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共5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中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中降钙素原检测阳性率为84.6%,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为67.3%,明显高于对照组非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0.8%,均明显高于超敏C反应蛋白灵敏度与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患儿血清中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明显变化,且通过检测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依据,降钙素原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高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二者有助于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检测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