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传统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改良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在术后尿控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前列腺增生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00个病例作为实验组,10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一过性尿失禁恢复时间、尿道括约肌功能和术后黏膜保护程度。结果:实验组在术后尿控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而言,实验组的一过性尿失禁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尿道括约肌功能的恢复也更快、更完全。尿道镜检查显示,实验组的黏膜损伤较轻,恢复更佳。结论:改良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在保护尿道括约肌和黏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缩短术后一过性尿失禁的恢复期。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前列腺增生 等离子技术 尿控功能 尿道括约肌 临床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析神经外科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实习的50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名),A组予以传统教学,B组在前者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法教学,对比分析2组考核成绩和对教学满意度。结果 相较于A组,B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更高;且B组实习生对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结论 在神经外科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度,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提高学生对教学满意度。

  • 标签: 神经外科 教学 案例教学法 考核成绩 教学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RP)联合组织刨削器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 2020年7月 -2023年1月30例因前列腺增生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并应用TUERP联合组织刨削器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效果与TUERP对比等。结果:所有患者前列腺体积在70±20(ml),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顺利完成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所剜除腺体应用组织刨削器将其刨削粉碎吸出。手术过程顺利,均未给予输血治疗。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接受TUERP联合组织刨削器治疗可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切除前列腺腺体更彻底,且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效果与常规TUERP术相当。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组织刨削器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跨境务工人员经鼠传播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LCMV )和汉坦病毒(hantavirus, HV)的感染状况,初步评估鼠传病毒感染风险。方法本研究于2019—2020年间,针对常年在境外从事户外工程工作的务工人员开展调查,采集血清样本,通过基于LCMV重组核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免疫印迹法和基于LCMV重组糖蛋白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样品血清中LCMV特异性IgG抗体,采用检测汉坦病毒IgG抗体的商业化ELISA试剂盒和汉坦病毒感染抗原片检测血清中HV IgG抗体情况。结果共调查了139名跨境工作者,年龄在25~57岁之间,64%(89/139)有多个国家工作经历,涉及26个国家,包括14个亚洲国家和12个非洲国家,LCMV IgG抗体检出率11.51%(16/139),阳性样本经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核实,抗体检出率略高于类似调查中发现的人群感染率;HV抗体检出率0.72%(1/139),但尚不能确定获得感染的时间和地区。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境外务工人员中LCMV和HV病毒感染状况和存在风险,提示户外工程场所加强鼠传疾病防控的必要性。

  • 标签: 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汉坦病毒 流动人员 动物啮齿类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Bardet-Biedl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患者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纤毛病相关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并对候选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先证者中检出MKKS基因c.635C>T(p.Ser212Phe)和c.1664C>G(p.Thr555Arg)杂合变异及TMEM67基因c.2498T>C(p.Ile833Thr)杂合变异。其母亲携带MKKS基因c.635C>T(p.Ser212Phe)杂合变异,而未携带MKKS基因c.1664C>G(p.Thr555Arg)及TMEM67基因c.2498T>C(p.Ile833Thr)变异。上述3个变异位点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结论MKKS基因c.635C>T(p.Ser212Phe)和c.1664C>G(p.Thr555Arg)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患者的遗传学病因。TMEM67基因c.2498T>C(p.Ile833Thr)杂合变异对其疾病表型是否具有修饰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Bardet-Biedl综合征 MKKS基因 TMEM67基因 纤毛病 三等位基因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1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通过儿童卒中预后量表(PSOM)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患儿有无卒中复发。结果15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6.5岁(1.9~12.8岁);其中男7例,女8例。临床症状包括偏瘫12例,失语5例,头痛3例,癫痫1例。狭窄病变位于颈内动脉(ICA) C1~C7段5例,ICA C1~C7段+大脑前动脉(ACA)A1段+大脑中动脉(MCA)M1段1例,ICA C6~C7段+ACA A1段+MCA M1段7例,ACA A1段、MCA M1段各1例。15例患儿的梗死灶与动脉病变均位于同侧,其中左侧10例,右侧5例;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9例,额叶6例,颞叶5例,顶叶5例,岛叶1例,丘脑1例,其中8例患者的脑梗死范围包含≥2个脑叶。入院时儿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PedNIHSS)评分中位数为4分(范围为0~10分)。15例患儿急性期均采用扩容治疗,恢复期4例患儿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1例行临床观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5~58.4个月)。13例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PSOM评分<1分),2例预后不良(PSOM评分为1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动脉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是一类非进展性疾病,偏瘫为该病所致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动脉病变常见于颈内动脉,经恰当地处理后患儿的临床预后较好。

  • 标签: 卒中 儿童 局灶性脑动脉病 疾病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干预MYC-EZH2正反馈环路对3型髓母细胞瘤的影响。方法在3型髓母细胞瘤的原代细胞中通过慢病毒干扰MYC和EZH2的表达,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用MYC的抑制剂(JQ1,10074-G5)及EZH2的抑制剂(EPZ6438,GSK343)处理3型髓母细胞瘤的原代和传代细胞系(D283)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结果①在原代细胞中同时用慢病毒干扰MYC和EZH2的表达可更好地抑制MYC和EZH2的蛋白表达;②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③使凋亡显著增加;④MYC的抑制剂(JQ1,10074-G5)和EZH2的抑制剂(EPZ6438,GSK343)均可显著抑制3型髓母细胞瘤的原代细胞和D283细胞的增殖;⑤当联用MYC和EZH2的抑制剂时,多种试剂组合未见其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单试剂的抑制效果,但在原代细胞中联用JQ1和GSK343 72 h后,其对细胞的抑制效果则显著高于单用JQ1(P<0.001)或GSK343(P<0.01)的效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慢病毒干扰3型髓母细胞瘤细胞中的MYC-EZH2正反馈环路可更好地抑制肿瘤进展。MYC的抑制剂和EZH2的抑制剂均可明显抑制3型髓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有希望应用于3型髓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MYC EZH2 正反馈环路 抑制剂 增殖 凋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1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通过儿童卒中预后量表(PSOM)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患儿有无卒中复发。结果15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6.5岁(1.9~12.8岁);其中男7例,女8例。临床症状包括偏瘫12例,失语5例,头痛3例,癫痫1例。狭窄病变位于颈内动脉(ICA) C1~C7段5例,ICA C1~C7段+大脑前动脉(ACA)A1段+大脑中动脉(MCA)M1段1例,ICA C6~C7段+ACA A1段+MCA M1段7例,ACA A1段、MCA M1段各1例。15例患儿的梗死灶与动脉病变均位于同侧,其中左侧10例,右侧5例;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9例,额叶6例,颞叶5例,顶叶5例,岛叶1例,丘脑1例,其中8例患者的脑梗死范围包含≥2个脑叶。入院时儿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PedNIHSS)评分中位数为4分(范围为0~10分)。15例患儿急性期均采用扩容治疗,恢复期4例患儿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1例行临床观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5~58.4个月)。13例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PSOM评分<1分),2例预后不良(PSOM评分为1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动脉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是一类非进展性疾病,偏瘫为该病所致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动脉病变常见于颈内动脉,经恰当地处理后患儿的临床预后较好。

  • 标签: 卒中 儿童 局灶性脑动脉病 疾病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针对神经内科焦虑与抑郁症患者护理干预工作中采取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抽选的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治疗的神经内科焦虑与抑郁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分数显著低于护理前(P

  • 标签: 神经内科 焦虑 抑郁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儿童轻中症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临床症状进展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收入或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患儿共203例,不合并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及脑挫裂伤。按照本研究患儿的排除标准共纳入168例患儿。其中,男79例,女89例;患儿就诊时中位GCS评分为14分,范围为10~15分;中位年龄为3.8岁,范围为0.1~14.3岁;车祸外伤66例[39.3%(66/168)];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48.8%(82/168),其中21.4%(36/168)的患儿呕吐次数>2次;绝大多数患儿合并颅骨骨折,占86.9%(146/168);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颞部,占40.5%(68/168);外伤后血糖升高见于45.8%(77/168)的患儿;有28.6%(48/168)的患儿出现D-二聚体升高。根据入院后诊疗过程中GCS评分的变化,分为临床症状平稳组(104例)和临床症状进展组(64例)。通过对患儿基本信息、外伤因素、临床症状、CT检查结果及检验结果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寻找与轻中症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的分析显示临床症状进展组患儿在外伤后存在意识丧失史的比例较临床症状平稳组高,34.4%(22/64)比15.4%(16/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外伤后血肿的厚度及体积与临床症状进展并无明显相关性。血肿占位效应在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出现临床症状进展的风险较高,53.1%(34/64)比13.5%(14/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颞部血肿在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出现临床症状进展的风险较高,56.3%(36/64)比30.8%(32/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初始CT值偏低的血肿在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出现临床症状进展的风险较高,(48.40±6.77)Hu比(60.70±5.25)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出现D-二聚体升高的比例明显增高,42.2%(27/64)比20.2%(21/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血糖升高的水平也较明显,(8.11±2.75)比(7.22±1.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外伤后血肿初始CT值[(OR=13.1,95%CI(0.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占位效应[(OR=4.37,95%CI(1.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初始CT值对临床症状进展具有预测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7,P<0.001;血肿初始CT值ROC分析最适截断值为56.3,具有82%的敏感性和86%的特异性。结论轻中症儿童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存在临床症状进展的风险,血肿初始CT值和占位效应是轻中症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肿初始CT值对临床症状进展有诊断意义。

  • 标签: 血肿,硬膜外,颅内 颅脑外伤 格拉斯哥评分 CT值
  • 简介:摘要:介绍并推导出一个简单的传染病人数计算公式: 式(I),以及该公式的一个推论: 式(II)。讨论该公式的意义及其应用。

  • 标签: 传染病人数计算公式
  • 简介:【摘要】结肠癌(Coloreactal 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全世界每年有110万新发病例,月50万人因此死亡[1]。从全球范围看,欧洲及北美发病率较高[2]。但随着我国饮食习惯的改变、老龄化等因素,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研究发现,结肠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早期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进展期5年生存率不到5%[3]。因此,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对于结肠癌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结肠癌的早期预防措施进行综述,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医生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及大众对结肠癌的警惕性。

  • 标签: 结肠癌 预防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潘岳松及其同事讨论了脑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并强调了通过预防脑血管疾病来预防痴呆的新机遇。

  • 标签:
  • 简介:摘要王拥军及其同事讨论了脑健康的定义以及未来脑健康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安全管理在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8年1月~2018年12月常规管理阶段药品管理工作为对照组,以2019年3月~2020年3月实施安全管理的药品管理工作为观察组,观察不同阶段工作质量。结果 高危药品管理不良事件包括药物引入错误与警示标志及药物中毒等,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观察组入库登记与日常保管及存储环境等工作到位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危药品管理者对于高危药品分类与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等知识掌握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

  • 标签: [] 西药房 高危药品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轮转重症医学科的住培医师进行岗位胜任力调查,了解不同专业住培医师的岗位胜任力现况及其对各项指标的认可度。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轮训的住培医师为对象;借助"问卷星",让住培医师在线填写《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获得有效问卷共256份。组间数据比较应用SPSS 19.0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重症医学科轮转期间,住培医师均认为岗位胜任力涉及的8个维度指标非常重要;重症医学专业住培医师对"临床基本能力""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3项指标的认可度评分高于其他专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培医师对自身学术研究能力评分最低。重症医学专业住培医师在"临床基本能力""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方面的自评情况优于其他专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轮转期间,不同专业住培医师对岗位胜任力的各维度重要性及自身状况评价有差异。在制定重症医学科的培训内容及考核标准时,需要综合考虑住培医师专业背景,适时评估其培训需求。

  • 标签: 重症医学 不同专业 住培医师 岗位胜任力 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