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成形(PKP)与经皮成形(PVP)治疗老年人单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单节段OVCF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57例),观察组采用PVP治疗,对照组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后伤高度增加情况分别为(4.69±1.94)mL、(27.59±5.81)min、(6 537.24±898.36)元、(2.54±1.37)mm,对照组分别为(5.78±2.04)mL、(38.63±8.17)min、(24 371.85±2 365.54)元、(8.65±1.48)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9.25、10.26、7.23,均P < 0.05)。治疗前,两组伤Cobb 角、压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对照组伤Cobb 角[(9.25±2.36)°]小于观察组[(20.38±3.87)°]、压缩率[(20.06±3.53)%]低于观察组[(24.76±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5、6.23,均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16/60),对照组为17.54%(10/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P < 0.05)。结论治疗OVCF采用PVP操作更为简单,而且费用较低,但是采用PKP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优先采用PKP。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骨水泥 时间 手术后并发症 疗效比较研究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0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0T MRI)评估-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PCCI患者,均行3.0T MRI检查,查出-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观察责任斑块分布、厚度及强化情况,计算责任血管的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以此分为正性重构组(RI≥1.05,82例)、负性重构组(RI≤0.95,27例),0.95<RI<1.05为无重构(8例)。正性重构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51~72(61.08±4.84)岁;负性重构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52~74(62.46±5.02)岁;测量PCCI责任血管管壁,比较两组血管壁特点、RI、斑块负荷,采用t、χ2检验。结果-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背侧壁分布最多(38.46%,45/117),其次为左侧壁(23.08%,27/117),环形最少(5.13%,6/117);斑块厚度以>0.5~1.5 mm为主(70.09%,82/117),0~0.5 mm最少(13.68%,16/117)。两组斑块形态、斑块信号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1.201,均P>0.05)。正性重构组斑块明显强化占比(70.73%,58/82)高于负性重构组(37.04%,1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3,P=0.008);责任血管管腔最窄层面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血管、斑块、管壁及管腔面积均大于负性重构组(均P<0.05);正性重构组血管RI、斑块负荷均高于负性重构组(t=12.521、6.541,均P<0.05)。结论3.0T MRI应用于PCCI可显示-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进行病因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血管壁 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脑梗死 重构指数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院关键任务计划在腰椎间融合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行腰椎间融合手术治疗的12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出院关键任务计划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治疗行为的依从性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最终完成研究123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61例。观察组的出院准备度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前24 h及出院3、6个月的治疗行为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依从性得分在干预时间、组间以及交互效应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出院3、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在干预时间、组间以及交互效应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出院关键任务计划有利于改善腰椎间融合手术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提高治疗行为依从性,降低腰椎功能障碍程度。

  • 标签: 出院计划 腰椎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健康教育 关键任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血管化游离组织移植是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骨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下颌骨,但牙列修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后才能完成,牙列缺失期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例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学科组建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的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牙种植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充分贯彻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通过恢复患者的颌骨和牙列,重拾患者自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影像学可以观察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度、血流等变化,分子影像学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监测治疗进程和评价疗效,并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着显像评估方法不断改进,分子探针不断研发,多模态诊疗一化及纳米复合物逐步兴起,影像学为结直肠癌的诊断、监测、疗效评估及预后判定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分子显像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全机器人下远端胃大部切除中依次解剖胃右血管,胃小弯前壁,胃网膜右血管,胃网膜左血管,胃左血管,分别离断胃周血管并完成D2清扫,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十二指肠,然后保留部分近侧胃并于胃上部以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胃壁;然后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分别进行毕Ⅱ+Braun’s吻合。穿过winsiow孔于吻合口周围预防性留置腹腔引流管;适当延长脐下Trocar孔切口取出标本。

  • 标签: 胃肿瘤 机器人 胃切除术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剥脱性点阵CO2激光治疗儿童烧伤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美容门诊和烧伤门诊收治的儿童烧伤增生性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激光组和对照组,激光组进一步分为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激光组在常规抗瘢痕治疗(压力治疗及外用硅酮类药物)基础上采用剥脱性点阵CO2激光治疗1~4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3个月;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抗瘢痕治疗。激光组在治疗前、治疗2个月,对照组在瘢痕病程3、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进行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瘢痕的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的类型和性质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03例增生性瘢痕患儿,共134处瘢痕,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3.9±3.0)岁(0~11岁);瘢痕面积占总体表面积的4.2%±3.1%;瘢痕病程为(3.6±2.2)个月。激光组患儿72例(94处瘢痕),其中1~2次亚组29例(37处瘢痕),3~4次亚组43例(57处瘢痕);对照组患儿31例,共40处瘢痕。(1)激光治疗1~2次亚组治疗VSS评定的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4次亚组治疗VSS评定的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各组治疗瘢痕的改善程度有所不同,与对照组相比,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3~4次亚组改善程度优于1~2次亚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激光治疗不同部位瘢痕的VSS评分除面颈部、躯干、双上肢组的厚度评分外,其余项目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治疗前的瘙痒程度VAS法评分为(4.86±1.35)分、(4.97±0.93)分,治疗2个月的瘙痒程度评分为(1.93±0.99)分、(1.90±0.83)分,治疗瘙痒程度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3个月和6个月时的瘙痒程度评分为(4.83±0.82)分、(4.22±0.66)分,6个月评分较3个月时略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激光组治疗过程中有5例(6.9%)在第1次治疗出现色素沉着,逐渐消退;7例(9.7%)在第2次治疗出现水疱,换药得以改善。对照组有3例(9.7%)出现糜烂,适当调整压力,糜烂有所改善。(5)激光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72/72) vs. 80.6%(25/31), P<0.05]。结论点阵CO2激光治疗儿童早期烧伤增生性瘢痕有很好的疗效,可有效抑制瘢痕增生、改善患者瘙痒程度,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

  • 标签: 瘢痕 激光,气体 儿童 点阵CO2激光 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发生疾病进展(P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569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cT3/4N0/+M0)接受新辅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P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结果本组569例患者全部完成新辅助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其中59例(10.4%)患者发生P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10.091,P=0.001)、病理类型(χ2=4.110,P=0.043)、Borrmann分型(χ2=91.941,P=0.001)及治疗前cT分期(χ2=7.980,P=0.005)均与新辅助治疗发生PD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发生PD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PD后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较未发生PD患者的缩短,发生局部PD的患者选择二线治疗或手术切除对生存影响并无差异。结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发生PD的影响因素;PD患者的预后差。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辅助治疗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周围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周围感染患者6例。均未行清创手术,聚维酮碘灌洗在床旁操作。广泛消毒铺巾,用血管钳探查切口是否存在与假相通的窦道和脓性分泌物,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周围重要组织并保护。在血管钳保护下,注入质量浓度为50 g/L的聚维酮碘溶液10 ml进行关节腔灌洗。24 h重复操作,每天1次,直至创面新鲜、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渗出减少、两次以上关节液细菌培养阴性。停止灌洗后继续常规换药,直至伤口愈合。随访观察6例患者全身和局部感染控制情况,包括体温、伤口红肿、压痛、波动、渗出及窦道。出院第1、3、6、12、24个月随访,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肝肾功能,摄患侧关节标准X线片,观察假下沉、松动、骨溶解、骨膜反应等征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或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髋、膝关节功能。结果6例平均灌洗(12.7±5.7)次(范围6~18次)。出院随访(42.1±13.4)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切口愈合均良好,无红肿渗出,无全身和局部感染征象;影像学检查未提示关节假周围存在骨质溶解、假松动及骨膜反应等征象。6例均未见感染复发。出院第1、3、6、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的(4.67±0.82)分(F=24.79,P<0.001);5例髋关节患者各随访时间点Harris评分分别为(70.00±8.92)分、(76.40±7.23)分、(81.40±6.07)分、(82.80±4.87)分、(83.20±5.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术前的(22.40±12.74)分(F= 43.74,P<0.001);1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及出院第1、3、6、12、24个月时KSS评分分别为50、75、80、88、90、90分。治疗期间无医源性损伤发生,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患者死亡。结论对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周围感染采用再次手术清创治疗存在明确禁忌或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时,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聚维酮碘 假体相关感染 灌洗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D可视化手术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福州眼科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177例(177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83例中应用3D可视化手术系统,为3D组;94例中应用传统手术显微镜,为显微镜组。以照度计测量两组患者承受的实际光照度,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长及患者中的畏光情况。结果3D组手术使用的光源强度为(7.88±1.01)×10%,低于显微镜组的(9.87±0.27)×10%(t=-10.52,P<0.001);3D组中光照度为(5 450.72±597.57)lux,低于显微镜组的(45 416.91±1 057.38)lux(t=-11.47,P<0.001)。结论3D可视化手术系统可以减少超声乳化中所需光源强度,有助于降低视网膜光毒反应。

  • 标签: 系统,手术,可视化,3D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照度,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侧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治疗,41例)及观察组(肝侧叶切除,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及结石残留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97.8%,44/15)高于对照组(91.1%,35/41),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侧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减轻肝功能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肝侧叶切除术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机器人辅助下前列腺癌根治(RALP)术后发生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605例RALP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术后AKI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1)、贫血(P=0.036)、低蛋白血症(P=0.001)、冠心病(P=0.040)、高血压(P=0.042)、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P=0.025)、中平均动脉压(MAP)<55 mmHg(1 mmHg=0.133 kPa)的时间(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P=0.016)、低蛋白血症(P=0.009)、MAP<55 mmHg的时间(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贫血、低蛋白血症、冠心病、高血压、服用ACEI/ARB类降压药、MAP<55 mmHg的时间均是术后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低蛋白血症、MAP<55 mmHg的时间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以根据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肾脏功能,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机器人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iMSC-Exos)对肺泡巨噬细胞(AM)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旋转超滤法提取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iMSC)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并利用透射电镜、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对提取的外泌进行鉴定。体外培养大鼠AM细胞株NR8383,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在AM上清液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脂多糖/三磷酸腺苷(LPS/ATP)组AM经500 μg/L的LPS刺激23 h再加入5 mmol/L的ATP刺激1 h诱导细胞焦亡;iMSC-Exos组将100 mg/L iMSC-Exos与NR8383细胞共孵育3 h再给予LPS和ATP刺激。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乳酸脱氢酶(LDH)分析检测细胞毒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凋亡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M释放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途径及焦亡相关蛋白消皮素D(GSDMD)表达。结果提取的外泌经透射电镜观察为圆形囊泡,Western blotting显示外泌标志物CD63、CD9呈阳性表达,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检测显示粒子平均直径130 nm,提示外泌提取成功,能被AM吞噬。与对照组相比,LPS和ATP刺激,细胞活性下降〔(0.56±0.05)%比(1.06±0.07)%,P<0.01〕,坏死物质LDH释放增加(U/L:1 218.86±22.73比188.30±1.61,P<0.01),炎性因子分泌增加〔IL-1β(ng/L):958.91±32.78比194.63±5.14,IL-18(ng/L):870.89±21.86比288.85±24.48,均P<0.01〕,细胞凋亡率〔(55.35±6.19)%比(12.01±1.32)%,P<0.01〕及caspase-1表达均升高(荧光强度:41.06±3.65比2.80±0.54,P<0.01),提示LPS联合ATP可成功诱导细胞焦亡。与LPS/ATP组相比,给予iMSC-Exos预处理,AM活性增加〔(0.81±0.05)%比(0.56±0.05)%,P<0.01〕,LDH释放减少(U/L:535.05±42.55比1 218.86±22.73,P<0.01),炎性因子分泌减少〔IL-1β(ng/L):381.82±19.50比958.91±32.78,IL-18(ng/L):533.77±31.54比870.89±21.86,均P<0.01〕,细胞凋亡率〔(19.74±2.96)%比(55.35±6.19)%,P<0.01〕和caspase-1表达均下降(荧光强度:12.16±1.31比41.06±3.65,P<0.01),同时NLRP3炎症小体途径及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水平受到显著抑制〔NLRP3蛋白(NLRP3/β-actin):0.62±0.06比1.89±0.11,活化的caspase-1蛋白(cleaved caspase-1/β-actin):0.42±0.07比1.22±0.17,GSDMD蛋白(GSDMD/β-actin):0.57±0.05比1.22±0.05,均P<0.01〕。结论iMSC-Exos抑制了LPS/ATP诱导的AM焦亡和炎性因子表达,可能与靶向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途径有关,提示iMSC-Exos能抑制AM焦亡,发挥抗炎效应。

  • 标签: 外泌体 细胞焦亡 肺泡巨噬细胞 炎症反应 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浅低温不停循环优先重建弓部血管结合中支架阻断技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与传统孙氏手术进行比较,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其中21例在浅低温不停循环下,采用优先重建弓部血管结合中支架阻断技术进行改良的孙氏手术治疗,19例采用传统的孙氏手术治疗。统计分析患者中、术后的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传统的孙氏手术相比,改良组在中阻断时间[(218.63±27.86)min比(101.52±17.23)min]、停循环时间[(1174.74±183.65)s比(43.19±8.32)s]、体外循环时间[(218.63±27.86)min比(194.19±24.25)min]、术后并发症(14次比6次)、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2.89±45.57)h比(29.86±32.3)h]及围期输血量[(1332.63±301.55)ml比(991.90±323.23)ml]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后清醒时间方面,改良组优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浅低温不停循环优先重建弓部血管结合中支架阻断技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术后并发症 Stanford A型 孙氏手术 外科手术 弓部重建 脑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调整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ACCI)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04研究中19家医院收治的24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4例、莆田市第一医院32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31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7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8例、梅州市人民医院8例、福建省立医院7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例、龙岩市第一医院6例、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4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广东省人民医院3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93例,女49例;年龄为62(23~74)岁。观察指标:(1)患者年龄分布与合并症及ACCI情况。(2)ACCI分组及临床病理特征比较。(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4)随访情况。(5)影响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X-Tile软件(3.6.1)分析ACCI分组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3年无复发生存率影响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以逐步回归法纳入P<0.05的单因素指标和临床上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变量。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与合并症及ACCI情况。242例患者中,<50岁28例,50~59岁68例,60~69岁113例,70~79岁33例;合并轻度肝病、伴有终末器官损害的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疾病、不伴终末器官损害的糖尿病分别为1、1、2、2、6、8、9例。242例患者ACCI为2(0~4)。(2)ACCI分组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比较。X-Tile软件分析结果显示:ACCI=3为最佳分组临界值。根据ACCI最佳分组临界值将242例患者分为低ACCI组(ACCI<3)194例和高ACCI组(ACCI≥3)48例。低ACCI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级、Ⅱ级、Ⅲ级),肿瘤长径,组织学类型(印戒细胞癌或低分化腺癌、中分化或高分化腺癌),肿瘤病理学T分期(T1期、T2期、T3期、T4期),化疗周期分别为(58±9)岁,(22.6±2.9)kg/m2,31例,106、85、3例,(4.0±1.9)cm,104、90例,16、29、72、77例,6(4,6)个;高ACCI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0±4)岁,(21.7±2.7)kg/m2,23例,14、33、1例,(5.4±3.1)cm,36、12例,3、4、13、28例,4(2,5)个;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7、1.98,χ²=22.64,Z=-3.11,t=-2.91,χ²=7.22,Z=-2.21、-3.16,P<0.05)。(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242例患者中,33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局部并发症20例,系统性并发症16例,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20例局部并发症包括腹腔感染12例,吻合口漏7例,切口感染、腹腔出血、吻合口出血各2例,淋巴液漏1例。16例系统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1例,心律失常、脓毒血症各2例,肝衰竭、肾衰竭、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尿潴留各1例。33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Ⅰ级、Ⅱ级、Ⅲa级、Ⅲb级、Ⅳ级分别为3、22、5、2、1例。低ACCI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局部并发症、系统性并发症分别为22、13、9例;高ACCI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7、7例;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系统性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38,4.66,P<0.05);局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2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CI是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比值比=2.32,95%可信区间为1.04~5.21,P<0.05)。(4)随访情况。2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1~46)个月。随访期间,53例患者死亡,13例带瘤生存。242例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3.5%。低ACCI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2~46)个月,随访期间,29例患者死亡,10例带瘤生存,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0.0%;高ACCI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5(1~42)个月,24、3例,47.4%;两组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0.49,P<0.05)。(5)影响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ACCI、肿瘤长径、组织学类型、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神经侵犯、肿瘤病理学TNM分期、术后早期并发症是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2.52,3.64,2.62,0.47,2.87,1.90,1.86,21.77,1.97,95%可信区间为1.52~4.17,2.22~5.95,1.54~4.46,0.27~0.80,1.76~4.70,1.15~3.12,1.10~3.14,3.01~157.52,1.11~3.5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CI、肿瘤病理学TNM分期、辅助化疗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3.65,11.00,40.66,0.39,95%可信区间为2.21~6.02,1.40~86.73,5.41~305.69,0.22~0.68,P<0.05)。结论ACCI是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ACCI、肿瘤病理学TNM分期、辅助化疗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年龄 术前合并症 年龄调整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 术后早期并发症 预后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的20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overlap吻合10例,行食管残胃前壁吻合10例。结果表明,改良overlap组与传统食管残胃前壁吻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92±41)min和(184±38)min,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2±21)ml和(51±3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overlap组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传统食管残胃前壁吻合组有1例术后1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梗阻。2组患者术后1年行食管下段pH值检测,分别为6.9±0.2、6.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overlap手术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前提下,能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同时减少了胃的酸性反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70例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5例,女45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30~85岁。170例患者中,82例行近端胃切除设为近端胃切除组;88例行全胃切除设为全胃切除组。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3)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近端胃切除组患者手术入路(经胸或胸腹联合入路、经腹入路),手术时间,中出血量(≤100 mL、>100 mL),近切缘距离(≤1.5 cm、>1.5 cm),根治程度(R0、R1、R2),淋巴结获取数目,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感染或胸腔渗出液,腹腔感染或腹腔渗出液分别为61、21例,(211±18)min,46、36例,44、38例,73、6、3例,15(9,22)枚,5例,2例,2例,4例,2例;全胃切除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76例,(263±15)min,27、61例,45、43例,82、4、2例,23(18,32)枚,4例,1例,3例,1例,4例。两组患者手术入路、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淋巴结获取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3.94,t=-25.50,χ²=11.19,Z=-5.62,P<0.05);两组患者近切缘距离、根治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11,Z=-0.95,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感染或胸腔渗出液、腹腔感染或腹腔渗出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和生存情况:1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9(64,106)个月。170例患者中,Siewert Ⅱ型AEG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43.8%,Siewert Ⅲ型为35.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87,P>0.05)。Siewert Ⅱ型患者行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1.7%和5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05,P>0.05)。Siewert Ⅲ型患者行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1.3%和3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3,P>0.05)。近端胃切除组和全胃切除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9.0%和4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3,P>0.05)。近端胃切除组患者中,TNM Ⅰ、Ⅱ、Ⅲ期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3%、36.3%、27.1%;全胃切除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3%、48.0%、39.7%。两组患者TNM Ⅰ、Ⅱ、Ⅲ期5年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2,1.50,1.21,P>0.05)。(3)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根治程度是影响AEG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71,1.70,2.85,95%可信区间为1.16~2.60,1.15~2.50,1.58~5.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N分期与根治程度是影响AEG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风险比=1.55,2.18,95%可信区间为1.05~2.31,1.18~4.02,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可作为进展期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Siewert分型 近端胃切除 全胃切除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右半结肠癌根治的淋巴结清扫目前存在不少争议,容易误诊和漏诊转移淋巴结。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中对于淋巴结定位和清扫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探讨辅助切口注射ICG在荧光成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胃肠专业组收治的2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手术时先经辅助小切口注射ICG,继而行荧光成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结果29例患者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为(60.8±7.7)岁,体质指数(24.3±2.8)kg/m2,术前肿瘤分期Ⅰ期3例、Ⅱ期19例、Ⅲ期7例。全组均有肠旁淋巴结、中间组淋巴结和中央组淋巴结显影,其中3例患者幽门下淋巴结(No.6)显影;均无肠系膜上静脉左侧淋巴结显影,显影淋巴结(14.2±6.1)枚;中央组淋巴结显影时间(36.2±3.7)min;清扫淋巴结(22.4±8.2)枚。手术中无显影剂外渗,未出现过敏、腹腔大出血、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113.1±10.7)min,中出血量为(22.4±3.9)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2±0.4)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1.7±0.7)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0.7±0.4)d,术后住院天数为(5.8±1.5)d。手术后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辅助切口注射ICG荧光成像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中的应用安全可行。

  • 标签: 结肠肿瘤,右半 淋巴结清扫 吲哚菁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