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源性是由各种原因的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且栓塞于脑动脉系统时出现的,约占所有缺血性的30%。目前为了寻找栓子可能来源于心脏的证据,需要大量的辅助检查。良好的血液生物学标志物对急诊医生快速判别缺血性类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突破。脑利钠肽在心室肌和下丘脑均有分泌,可能是脑、心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桥梁,但其在心源性诊治方面的应用仍十分局限。文中对脑利钠肽水平与心源性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趋势和展望。

  • 标签: 脑利钠肽 心源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 增龄
  • 简介:摘要醒后即醒来时发现有神经功能缺损的缺血性,最后正常时间为入睡时,约占所有缺血性的1/4。目前对醒后起病机制仍未明确,醒后患者睡眠起病,昼夜节律机制是否参与其中值得进一步探索。既往这部分患者因起病时间不明错失再灌注治疗机会,而最近研究结果改变了这一观念。使用影像学评估可对合适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从而改善部分醒后患者预后。文中就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卒中 昼夜节律 血栓溶解疗法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XCL12与急性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患者。在发病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XCL12。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定义为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降低<4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临床转归,>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CXCL12与静脉溶栓后转归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血清CXCL12对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以及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血清CXCL12为(15.72±6.52)μg/L。27例(40.9%)患者转归不良,34(51.5%)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XCL12较高是转归不良[优势比(odds ratio, OR)1.24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93~1.419;P=0.001]和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OR 1.250,95% CI 1.100~1.420;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XCL12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95% CI 0.679~0.908),最佳截断值为15.38 μ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和76.9%;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曲线下面积为0.849(95% CI 0.748~0.951),最佳截断值为15.68 μ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5%和87.5%。结论血清CXCL12对急性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趋化细胞因子CXCL12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参数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完成CTP检查及MIStar软件后处理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及CTP参数,包括灌注缺损(延迟时间>3 s)体积、缺血核心(相对脑血流量<30%)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灌注缺损-缺血核心体积)。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CTP存在灌注缺损的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CTP参数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CTP参数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73例符合患者,其中108例CTP存在缺血灌注异常。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病史、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以及缺血半暗带体积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灌注缺损体积较大[优势比(odds ratio, OR)1.01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1~1.025;P=0.042]和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260,95% CI 1.129~1.407;P<0.001)为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灌注缺损体积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92(95% CI 0.700~0.883;P<0.001);最佳截断值为108.5 m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9%和92.2%。结论基于CTP的MIStar软件分析参数可用于评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临床转归。灌注缺损体积>108.5 ml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不良的价值较高。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应用PET/CT诊断技术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对其预后评估尤为重要,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是目前核医学PET/CT诊断中最常用的正电子显像剂,其在鉴别病灶的良恶性、恶性肿瘤治疗的疗效评估以及疾病的术前评估具有极大优势,已成为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影像学辅助手段。但其应用也有不便之处(如对患者有血糖和空腹的要求)。此外,颅脑和胃肠道的生理性摄取可能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临床医师做出正确诊断。68Ga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API)是一种以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为靶点的新型正电子显像剂,因其具有检查前患者无需禁食和静息等以及T/NT高等优势,已成为研究热点。笔者就68Ga-FAPI的靶点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肿瘤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
  • 简介:【摘要】 目的:深刻剖析强化护理对于重症监护室中气管插管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气管插管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抽签选出6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另一组为实验组,患者接受强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强化护理 重症监护室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解聚的染色质及相关蛋白形成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s),参与到血管内血栓构成。近些年,NET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研究结果表明NET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有着重要作用,文中介绍了NET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血小板 粒细胞 卒中 脑缺血 中性粒细胞外陷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护理管理中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本院ICU收治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共计70例即分为优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研究组(n=35)和常规护理的参照组(n=35),统计结果比较。结果:研究组情绪状态高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ICU护理管理应用人性化保护性约束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安全性得到提高。

  • 标签: ICU 护理管理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基于2018年10月-2020年8月区间,纳入80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样本,以检查诊断方式差异性分组,40例记作对比组(行CT检查)、40例记作研究组(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95.00%(38/40)较对比组(CT检查)77.50%(31/40)更高(P<0.05)。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可获得较高诊断准确率,为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还可联合其他检查方式、患者临床表现等作出最终诊断。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CT 核磁共振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严重的进行性遗传性肌肉疾病,由X染色体的DMD基因突变致抗肌萎缩蛋白丢失引起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最终导致患者死于心肌和呼吸肌衰竭。目前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旨在恢复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包括通读治疗、外显子跳跃治疗、载体介导的基因替代治疗和基因编辑治疗。文中综述了这些不同治疗方法的机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并分析这些治疗面临的挑战及应用前景。

  • 标签: 肌营养不良,杜氏 DMD基因 抗肌萎缩蛋白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