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神经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指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脑或脊髓)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常见的神经膀胱病因有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损伤、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以及手术引起的神经损伤等。

  • 标签: 神经性膀胱 非神经性神经性膀胱 尿道狭窄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前瞻收集2020年6—12月北京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骶神经调控术变频刺激(VFS)模式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VFS模式治疗难治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纳入标准:①已植入骶神经刺激系统;②年龄≥18岁;③传统恒频刺激骶神经调控术(CFS-SNM)治疗效果不佳,经反复调整刺激参数仍无法获得满意改善;④存在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症状,保守治疗无效或不耐受保守治疗的患者;⑤试验期间不随意增减影响下尿路症状及盆腔功能的相关药物;⑥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男女各3例。平均年龄55(47~74)岁。3例诊断为OAB,2例诊断为间质膀胱炎(IC),1例诊断为神经源膀胱。所有患者升级为VFS模式前接受CFS治疗时间平均20.6个月,均伴有缓解不满意的严重尿频症状。治疗结果显示,4例在恒频期和变频期的日均排尿次数分别为14次和12次,11次和8次,11次和8次,16次和9次;膀胱过度活动症调查问卷(OAB-Q)评分分别为7分和4分,6分和6分,2.5分和2分,4分和3分,均呈改善趋势。2例IC患者在变频期的尿频症状较前加重,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未见明显变化,其中1例在恒频期和变频期的VAS均为6分,1例分别为7分和5分。总体来说,VFS模式对尿频症状的改善程度不劣于CFS模式。对于IC患者,可在获得满意的疼痛管理前提下尝试多组变频参数。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骶神经调控术 变频电刺激 恒频电刺激 膀胱过度活动症 前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CUD)评估难治单症状夜遗尿症(RMNE)患儿的尿动力学参数的对比。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经门诊医生详细了解患儿病史诊断为RMNE的40例患儿(男22例、女18例)的病历资料,患儿年龄9~16岁,夜间尿床频率≥2次/周。分别行CUD和1个睡眠周期AUM,分别记录尿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0例中有5例患儿或其父母依从较差,中途退出研究。35例RMNE组患儿年龄(12.6±2.1)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9∶16,遗尿症状严重程度(遗尿频率)为(4.2±1.7)次/周。与CUD组比较,AUM组膀胱顺应(BC) [(28.4±7.7)ml/cmH2O比(23.6±6.1)ml/cmH2O(1 cmH2O=0.098 kPa)]、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Pmax.det)[(44.6±9.1)cmH2O比(36.8±8.3)cmH2O]较高(均P<0.05)。两组间最大尿流率(Qmax)[(19.6±7.2)ml/s比(20.9±5.4)ml/s]、残余尿量(PVR)[(9.5±5.7)ml比(10.9±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UD组比较,AUM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 [77.1%(27/35)比45.7%(16/35)] 较高(P<0.05)。其中15例(42.9%)CUD中发现DO的患儿,在AUM中同样检出DO;12例(34.3%)患儿在CUD中未发现DO,而只在AUM中检出DO。对于CUD和AUM均检出DO的15例患儿,与CUD组比较,AUM组DO发生频率[(3.1±1.0)次/h比(2.4±0.8)次/h]、DO最大值[(22.9±4.5)cmH2O比(19.2±4.0)cmH2O]较高(均P<0.05)。结论AUM可以诊断RMNE患儿是否伴有膀胱功能障碍,在评估BC、Pmax.det、DO等方面较CUD更为精确;对于CUD结果不理想的RMNE患儿,推荐进一步行AUM以明确病因。

  • 标签: 尿动力学 夜遗尿症 膀胱功能障碍 逼尿肌过度活动
  • 作者: 汲凤平 张艳平 马源 窦启锋 张会清 文建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年第13期
  • 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中心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国际联合实验室 45005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新乡 4531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中心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国际联合实验室 450052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新乡 453100
  • 简介:摘要儿童神经源膀胱(PNB)多为腰骶部脊髓和神经发育不良所致,至今仍无理想的治愈方法。PNB常发生纤维化,如何预防和治疗PNB的纤维化也是世界难题。PNB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发生膀胱纤维化,表现为膀胱壁增厚、膀胱顺应减小和膀胱出口梗阻等。研究提示膀胱纤维化不仅与膀胱平滑肌细胞有关,膀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也参与其中,但纤维化的机制仍不清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膀胱高压及与之相关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信号通路的变化与之有关,动物模型中已有针对各种因子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但临床仍缺乏验证。对残余尿增多的PNB患者尽早进行清洁间歇导尿是否可预防纤维化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就PNB纤维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纤维化 信号通路 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cerebra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探讨学龄期及青春期原发性单症状夜遗尿症(primary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PMNE)患儿脑功能局部一致(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改变。方法采用前瞻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PMNE患儿42例,按年龄分为学龄期(6~11岁)A组(n=22)和青春期(12~17岁)B组(n=20)。同期纳入健康学龄期儿童为C组(n=20)和健康青春期儿童为D组(n=20)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被试者的Rs-fMRI图像,首先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疾病主效应、年龄主效应、疾病与年龄交互效应下的ReHo差异;然后进行事后检验比较,A组与C组、B组与D组脑功能特征上的差异。用疾病×年龄为固定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年龄差异,对性别行χ2检验。对4组被试者的ReHo脑图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事后检验分析学龄期、青春期PMNE患儿异常脑区的差异。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疾病主效应脑区为左颞极的颞上回(MNI:x, y, z=-48,18,-9;F=-5.328)和左侧缘上回(MNI:x, y, z=-60,-36,39;F=-3.865)。年龄主效应脑区为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MNI:x, y, z=6,-21,39;F=-4.911)及左辅助运动区(MNI:x, y, z=-3,-6,75;F=-3.863)。事后检验结果显示,A组与C组比较,ReHo升高的脑区为距状裂周围皮层(MNI:x, y, z=0,-69,21;F=4.675),降低的脑区为左小脑蚓部10区(MNI:x, y, z=-3,-42,-36;F=-4.860)。B组与D组比较,ReHo值降低的脑区为左颞极的颞上回(MNI:x, y, z=-54,0,0;F=-4.767)、左侧缘上回(MNI:x, y, z=-63,-36,33;F=-5.440)和右侧缘上回(MNI:x, y, z=60,-30,-30;F=-6.451)。结论学龄期PMNE患儿存在小脑、枕叶功能异常,青春期PMNE患儿存在颞叶、缘上回功能异常。这些异常脑区可能参与了不同年龄PMNE患儿遗尿的发生。

  • 标签: 夜遗尿症 磁共振成像 青春期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儿童神经源膀胱(NB)发生上尿路损害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43例NB住院患儿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NB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前者设为训练集,后者设为验证集,对两者的一般参数进行比较。通过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纳入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验证模型的准确。结果纳入的227例NB患儿中,男121例、女106例,年龄(10.2±3.8)岁。训练集和验证集之间除年龄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40 cmH2O(OR=4.76,95%CI:2.01~11.26,1 cmH2O=0.098 kPa)、伴有膀胱过度活动(OAB)(OR=3.08,95%CI:1.34~7.04)、膀胱顺应(BC)<20 ml/cmH2O(OR=3.65,95%CI:1.41~9.47)、既往泌尿系感染史(OR=2.73,95%CI:1.09~6.81)以及腹压或其他排尿方式(OR=2.86,95%CI:1.20~6.82)是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均P<0.05);使用上述参数建立儿童NB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4(95%CI:0.77~0.91)和0.86(95%CI:0.79~0.94)。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儿童NB上尿路损害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度和临床适用,可帮助临床医生早期发现高危患儿并及时进行干预。

  • 标签: 儿童 神经源性膀胱 上尿路损害 预测模型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细血流成像(MVFI)联合高频超声对儿童A型血友病关节病(HAA)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临床确诊为HAA患儿,对所有患儿肘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行超声检查。统计高频超声检查结果,记录滑膜增厚关节数,分别用MVFI、能量多普勒(PDUS)对增厚滑膜进行血流检测,并对血流信号进行半定量评分。采用χ2检验及独立的多组有序多分类秩和检验比较MVFI、PDUS对增厚滑膜血流显示差异。结果共254个关节受累,滑膜增厚188个,关节腔积液146个,纤维隔膜66个,软骨改变63个,含铁血黄素沉积45个,骨侵蚀25个,骨赘形成15个,骨重建8个。对滑膜增厚程度分级,其中以处于Ⅱ级的关节居多。增厚滑膜PDUS、MVFI血流显示率分别为52.66%、70.21%,两成像方式间,增厚滑膜血流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5,P<0.05);增厚滑膜内MVFI分级0级、Ⅰ级关节数均少于PDUS,但Ⅱ级、Ⅲ级关节数均多于PDUS,PDUS与MVFI血流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158,P<0.05),MVFI较PDUS可更敏感地显示增厚滑膜血流状况。结论MVFI能敏感地探测儿童HAA增厚滑膜血流,高频超声联合MVFI技术在评估HAA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微细血流成像 高频超声 A型血友病性关节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非神经源下尿路功能障碍(NNLUTD)的影像尿动力学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NNLUTD的患儿。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功能障碍及解剖学畸形引起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所有患儿进行影像尿动力学和尿常规检查,并依据影像尿动力结果分为4组:尿动力结果正常者(Normal组)、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者(DO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者(DSD组)和逼尿肌活动低下者(DU组)。分析4组患儿临床症状、影像尿动力学结果、尿路感染(UTI)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比例等。结果共17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103例、女70例,年龄(7.2±3.3)岁。Normal组46例(26.6%),DO组63例(36.4%),DSD组39例(22.5%)和DU组25例(14.5%)。DSD组和DU组VUR比例均高于Normal组和DO组[18例(46.2%)和11例(44.0%)比7例(15.2%)和14例(22.2%),均P<0.05],DO组VUR患儿中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12例(32.4%)比2例(7.7%),P=0.020];DSD组和DU组UTI比例均高于DO组[16例(41.0%)和12例(48.0%)比12例(19.0%),均P<0.05],Normal组、DO组和DU组UTI患儿中女性构成比均高于男性[9例(45.0%)比4例(15.4%)、8例(30.8%)比4例(10.8%)和7例(87.5%)比5例(29.4%),均P<0.05]。DSD组最大逼尿肌压力高于Normal组、DO组和DU组[(95±47)比(43±18)、(56±18)和(12±9)cmH2O,均P<0.05,1 cmH2O=0.098 kPa];与Normal组和DO组两组相比,DSD组和DU组两组残余尿量均较多[(58±38)和(70±62)比(8±8)和(8±7)ml],两组低顺应膀胱比例均较高[15例(38.5%)和11例(44.0%)比1例(2.2%)和10例(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O组、DSD组和DU组最大膀胱容量均低于Normal组[(178±61)、(184±81)和(194±93)比(256±92)ml,均P<0.05]。4组患儿之间尿急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13例(28.3%)、41例(65.1%)、22例(56.4%)和11例(44.0%),P=0.001];4组患儿之间排尿困难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5例(10.9%)、18例(28.6%)、20例(51.3%)和15例(60.0%),P<0.001]。结论儿童NNLUTD 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像尿动力学特征。DSD和 DU患儿VUR和UTI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膀胱顺应降低和残余尿量增多相关。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为临床诊治难治NNLUTD患儿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儿童 下尿路功能障碍,非神经源性 影像尿动力 症状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联合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的方法评估原发单症状夜间遗尿症(PMNE)患儿的膀胱功能及睡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MNE患儿43例,按是否每周尿床夜晚数>4,分为严重PMNE组(>4次/周,23例)和非严重PMNE组(≤4次/周,20例)。记录排尿日记,行常规尿动力(CUD)、AUM和PSG检查。选取经检查无下尿路症状且PSG结果正常的儿童23名为对照组。结果严重PMNE组年龄(12.1±3.2)岁,其中男9例、女14例,每周遗尿频率为(6.7±1.7)次;非严重PMNE组年龄(12.0±3.4)岁,其中男9例、女11例,每周遗尿频率为(2.3±1.0)次。PMNE组夜间多尿发生率为34.9%(15/43),夜间最大膀胱容量降低发生率为11.6%(5/43)。严重PMNE组在AUM中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DO频率[78.3%比45.0%,(5.5±1.8)次/h比(3.4±1.0)次/h]均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均P<0.05)。PSG结果示,严重PMNE组N1+N2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皮质觉醒指数以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6±9.8)%比(49.3±9.5)%,(9.4±4.4)次/h比(3.1±1.5)次/h,(2.7±0.9)次/h比(0.9±0.7)次/h](均P<0.05);同时,严重PMNE组皮质觉醒指数和AHI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9.4±4.4)次/h 比(5.7±3.2)次/h,(2.7±0.9)次/h 比(1.9±0.7)次/h],而睡眠效率显著低于非严重PMNE组[(86.4±4.3)% 比(91.0±3.9)%](均P<0.05)。PMNE组的夜间DO发生频率、AHI与皮质觉醒指数呈正相关(r=0.705,0.765,均P<0.001)。结论PMNE患儿存在夜间膀胱功能障碍与睡眠结构紊乱,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关联,PSG和AUM可为PMNE评估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儿童 夜间遗尿症 多导睡眠监测 动态尿动力学 夜间逼尿肌过度活动 皮质觉醒指数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病例对照研究
  • 作者: 陈燕 马源 何育霖 刘二鹏 邢栋 杨兴欢 朱文 王庆伟 窦启锋 张会清 文建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7期
  • 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泌尿外科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45005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卫辉 4531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泌尿外科 45005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卫辉 4531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神经双侧离断神经源膀胱(NB)幼鼠模型的膀胱形态结构功能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SD雌性幼鼠64只,其中32只行L6+S1神经双侧离断建立NB模型,32只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神经离断和假手术3、6、12、24周后行膀胱测压检查。收集对应膀胱组织行马松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分析胶原纤维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Smad2、Smad6蛋白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GF-β1受体Ⅰ的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各NB神经离断组膀胱不稳定,存在膀胱漏尿点压(BLPP),膀胱无明显排尿收缩压;神经离断3、6、12周和24周鼠的膀胱基础压(22.10±2.51)、(18.20±1.52)、(31.20±2.82)、(41.10±3.41) cmH2O(1 cmH2O=0.098 kPa)和膀胱容量(22.30±1.72)、(49.10±5.54)、(30.30±2.68)、(13.50±1.52) mL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3.51±0.45) cmH2O和(0.52±0.0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神经离断组膀胱组织横切面大小为先增大(3、6周)后变小挛缩(12、24周),膀胱壁厚度先变薄(3、6周)后增厚(12、24周);膀胱质量随离断时间持续增加。马松染色结果显示,神经离断大鼠的膀胱壁中正常纤维结缔组织逐渐紊乱,膀胱壁分层结构逐渐解体,平滑肌肥大增厚,肌间胶原纤维逐渐增多,染色变深。天狼猩红检测示神经离断24周的膀胱组织中Ⅲ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多,Ⅲ型/Ⅰ型胶原纤维比例(3.14±0.71)明显高于对应的假手术组(0.8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神经离断膀胱组织中TGF-β1和Smad2表达随着离断时间逐渐升高,通路抑制蛋白Smad6随离断时间逐渐降低。Western blot显示TGF-β1受体Ⅰ蛋白水平在12、24周的表达分别高于对应的假手术组1.3、1.6倍(t=6.06、14.45,均P<0.01)。结论脊神经双侧离断导致的幼鼠NB,收缩功能瘫痪,膀胱内压逐渐增高,膀胱正常结构逐渐解体,膀胱纤维化通路TGF-β1/Smads信号通路逐渐激活,小儿NB发展的过程为膀胱纤维化,临床治疗小儿NB应尽早预防膀胱纤维化。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纤维化 膀胱测压 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态和动态盆底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压力尿失禁(SUI)患者尿道形态及功能的价值。方法前瞻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诊断的28例女性SUI患者作为SUI组,同期选取年龄匹配的女性健康志愿者45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静态和动态盆底MRI和DTI。在静态MRI上测量尿道中段内、外括约肌厚度和功能尿道长度(FUL),在动态最大力排相上测量FUL并计算静动态FUL差值,观察静动态MRI上是否存在膀胱颈漏斗征及尿道开放征。对DT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尿道括约肌复合体肌纤维束图像,观察图像并测量尿道中段环形括约肌、中央纵行肌肌纤维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及3个特征值(λ1,λ2,λ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SUI组与对照组间静态和动态MRI测量值、DTI参数的差异,采用χ²检验比较2组MRI征象的差异。结果SUI组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静态及动态FUL均小于对照组(t=-3.95、-5.72、-8.41,P均<0.001);SUI组静动态FUL差值大于对照组(t=4.41,P<0.001);SUI组静动态膀胱颈漏斗征及动态尿道开放征出现率高于对照组(χ²=23.09、22.25、26.59,P均<0.001)。SUI组尿道中段环形括约肌FA值小于对照组(t=-3.48,P=0.001),ADC、λ2、λ3值大于对照组(t=3.19、2.15、2.06,P=0.002、0.038、0.046);2组间尿道中段纵行肌DTI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态和动态MRI及DTI能够客观评估SUI患者尿道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变薄,FUL缩短及环形括约肌纤维束微结构被破坏是SUI患者尿道的主要变化。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