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植入联合纤维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前期5例手术患者自体骨髓血,应用选择性细胞留滞技术将有核细胞富集于明胶海绵颗粒进行BMSCs富集试验。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9例,男61例,女48例,年龄(43.0±9.8)岁(范围24~59岁)。均采用可动式经皮内镜下行髓核摘除术,26例单纯行摘除髓核术(摘除组),39例摘除髓核后缝合纤维(缝合组);44例摘除髓核后向椎间盘内植入富集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颗粒,缝合纤维(干细胞+缝合组)。记录围手术期情况,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突出程度,并计算改善率和丢失率。结果BMSCs富集试验结果显示有核细胞粘附倍数为6.4±0.9,目的细胞粘附倍数为4.2±0.6,体外培养后BMSCs生长良好。109例患者手术时间35~55 min,缝合组7例缝合不成功转入摘除组,干细胞+缝合组10例缝合不成功转入单纯干细胞组。切口无红肿,均一期愈合。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术前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未发现椎体间融合、异位骨化和感染。18例随访0.5年,91例随访(25.0±5.6)个月(范围1~3年)。末次随访时干细胞+缝合组VAS改善率为81.7%±7.9%,大于摘除组的73.0%±8.9%、缝合组的74.0%±6.9%和干细胞组的75.3%±8.4%;干细胞+缝合组ODI改善率为91.9%±8.8%,大于摘除组的86.2%±8.1%和缝合组的86.4%±5.5%。术后1年时MRI显示椎间盘退变分级摘除组较术前平均增加0.7级,缝合组平均增加0.6级,干细胞+缝合组和单纯干细胞组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firrmann分级进展较摘除组和缝合组轻;各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降低,干细胞+缝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为17.2%±4.3%,小于摘除组的29.3%±6.3%和缝合组的20.6%±5.7%,缝合组小于摘除组;椎间盘突出程度均较术前降低50%以上,摘除组1例显示突出,但无临床症状。结论自体BMSCs和纤维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可能有助于减缓椎间盘退变。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骨髓 间质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预成纤维桩与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我院 2015年 9月至 2016年 9月收治的口腔修复患者 40例。分 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例。对照组采用可塑纤维桩治疗,观察组使用预成纤维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每颗纤维桩所需平均时间为( 111.3±10.5) min,观察组每颗纤维桩所需平均时间为( 61.3±1.6) min,两组患者纤维桩所需时间差异显著 (P<0.05);对比两组患者修复操作时间、成功率、治疗满意度,均显示观察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P<0.05)。结论:口腔修复治疗中,可塑纤维桩与预成纤维桩均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相对而言预成纤维桩临床操作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提高修复效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预成纤维桩 可塑纤维桩 口腔修复
  • 简介:摘要: 评技术评估是由评技术评估机构接受委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质量进行审核。评技术评估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分析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对项目和专项规划实施的环境可行性及评文件进行技术性评估,并提出技术评估报告,监督和审核评报告书的编制质量和完整性,为环保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 本文阐述 了评技术评估的主要内容及其原则,对 评技术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 标签: 环评技术评估 内容 原则 问题 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纤维蛋白原贮积症(hepatic fibrinogen storage disease,HFS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属于内质网贮积病的范畴。其特征为异常纤维蛋白原滞留在肝细胞内质网中,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严重可致肝硬化,同时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与编码纤维蛋白原相关肽链的基因突变相关。该文将从纤维蛋白原的分子结构、基因以及肝纤维蛋白原贮积症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分子遗传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纤维蛋白原贮积症 组织病理 基因突变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陷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健侧和患侧腰椎椎旁多裂肌形态及纤维类型的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对腰椎多裂肌肌纤维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腰椎手术的单侧病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5例,于术中取其L4~L5、L5~S1水平双侧椎旁多裂肌,冷冻组织后切片,然后行改良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ATP)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中心和4个周边视野,共5个视野,计数5个视野内I、II型肌纤维的数目,并采用显微镜刻度尺随机测量20条I型肌纤维和20条II型肌纤维的直径,取其平均值为肌纤维的最小直径。结果5个视野下,患侧I型肌纤维个数为60个,健侧I型肌纤维个数57个,两侧的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II型肌纤维个数为39个,健侧II型肌纤维个数40个,2侧的I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微镜刻度尺测量,患侧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侧椎旁多裂肌的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即患侧与健侧多裂肌的组织学特性不同,均发生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改变。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椎旁多裂肌 肌纤维分类型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6年 5月~ 2018年 11月在我院治疗的 126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 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肺顺应性、胸廓顺应性、总动态顺应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针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及呼吸力学参数,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支气管肺泡灌洗 ;重症肺部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to November 2018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number table, 6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ronchoalveolar lavage under fiberbronchoscop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the time of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ance and the parameters of respiratory mechanic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2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96%) (P < 0.05).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lung rale, expectoration and coug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ung compliance, thorax compliance and total dynamic compli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under fiberbronchoscope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respiratory mechanics parameters,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1年01月--2022年03月就诊于本院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2例作为探讨对象,按照患儿采取的不同护理模式设为常规组(n=11)、研究组(n=11),其中常规组辅以普通护理,研究组辅以个体化护理。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 30 例发热疾病患者为观察 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 30 例为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血细胞常规分析和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细胞平均体积 ( MCV) 、红细胞压积 ( HCT)、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 (RDW -SD)均值均高于对照组 ( P< 0.05), 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 MCH) 与对照组相近( P> 0.05)。 结论:血细胞形态与发热疾病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反应患者发热疾病的情况。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对血细胞形态、数量检查,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值得 在临床检验中大力推广。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 检验 发热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ErbB2相互作用蛋白(Erbin)在胞壁酰二肽(MDP)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构建Erbin基因敲除型RAW264.7巨噬细胞系(Erbin-/- RAW264.7),体外培养野生型RAW264.7巨噬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类细胞分为2组(n=16),分别为RAW264.7组和RAW264.7+MDP组、Erbin-/-RAW264.7组和Erbin-/-RAW264.7+MDP组。各MDP组采用10 μg/ml MDP孵育6 h,随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NF-κB p65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液TNF-α和IL-6浓度。结果与RAW264.7组比较,RAW264.7+MDP组培养液TNF-α和IL-6浓度升高(P<0.05),NF-κB p65向核内移动,红色荧光面积增加;与RAW264.7+MDP组和Erbin-/- RAW264.7组比较,Erbin-/-RAW264.7+ MDP组培养液TNF-α和IL-6浓度升高(P<0.05),NF-κB p65向核内移动更加明显,红色荧光面积增加。结论Erbin可通过抑制NF-κB p65活性,在MDP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

  • 标签: 载体蛋白质类 巨噬细胞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二线药物达沙替尼(DST)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因伊马替尼耐药或者不耐受的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P-CML)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化疗+达沙替尼口服治疗,治疗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率(肝功能异常、皮疹、疲乏、外周水肿、恶心呕吐、脱发等)。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83.33%(25/30)]高于对照组[53.33%(16/30)](χ2=6.23,P < 0.05)。治疗前,两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3、0.20、0.44,均P > 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8(1.03±0.32)、CD3+[(43.77±6.62)%]、NK细胞[(31.12±3.3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74±0.28)、(35.79±6.27)%、(28.22±2.84)%](t=3.69、4.78、3.60,均P < 0.05);观察组社会功能[(85.48±6.25)分]、物资生活[(80.12±6.34)分]、心理健康[(79.94±6.48)分]、躯体健康[(77.92±5.8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2.79±5.89)分、(63.47±5.82)分、(68.87±6.08)分、(63.14±6.12)分](t=7.91、10.59、6.82、9.59,均P < 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16.67%(5/3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12/30)](χ2=4.02,P < 0.05)。结论达沙替尼治疗CP-CML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化疗安全性,同时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与生存质量。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慢性期 达沙替尼 药物疗法,联合 分子靶向治疗 细胞遗传学分析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安全 生活质量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 125b(miR-125b)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4例24眼的晶状体前囊膜组织标本24份,同期纳入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眼库的20例20眼供体正常前囊膜组织20份,分别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并比较不同标本LECs中miR-125b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量;将人LECs细胞系HLEB-3细胞分为对照组和氧化应激模型组,采用不同浓度的H2O2(100、200、400 μmol/L)共培养细胞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对照组采用不含H2O2的培养基。细胞培养24 h后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测定不同浓度H2O2处理组细胞内源性活性氧簇(ROS)含量,ELISA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分别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125b和Nrf2的表达水平。用含有miR-125b拟似物、miR-125b对照和miR-125b抑制物序列的质粒分别转染HLEB-3细胞24 h,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法测定并比较不同转染组细胞中ROS含量,ELISA法检测T-AOC、SOD和GSH-Px活性及MDA浓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法验证miR-125b与Nrf2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中Nrf2和Keap1的表达和定位。结果正常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miR-125b和Nrf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3和0.27±0.06,少于白内障前囊膜组织中的0.89±0.05和0.84±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55,P<0.05;t=18.647,P<0.05)。各浓度H2O2处理组细胞中miR-125b和Nrf2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iR-125b和Nrf2相对表达量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H2O2处理组细胞内T-AOC、SOD和GSH-Px活性均明显降低,ROS含量和MDA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iR-125b对照组比较,miR-125b拟似物组细胞中T-AOC、SOD和GSH-Px活性均明显升高,ROS含量和MDA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25b抑制物组细胞中T-AOC、SOD和GSH-Px活性均明显低于miR-125b对照组,ROS含量和MDA浓度均明显高于miR-125b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提示H2O2刺激后细胞中Nrf2发生不同程度的核转移,miR-125b拟似物组细胞质中Nrf2荧光最强,核转移也最显著,细胞质中Keap1的表达微弱;miR-125b抑制物组细胞质中Nrf2荧光强度最弱,核转移少,细胞质中Keap1荧光表达增强。结论miR-125b能增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ECs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其机制可能与miR-125b靶向刺激Nrf2表达上调,进而调控Keap1/Nrf2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 标签: 白内障,年龄相关性 晶状体上皮细胞 微小RNA 125b Keap1/Nrf2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鉴别诊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方法:以本院2022年1月-2023年5月接收的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为观察组,以同期50例健康未感染小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RP、WBC水平,对比临床检出结果差异。结果:检出率对比:观察组特异度和对照组灵敏度均>80.00%,漏诊率和误诊率≤20.00%,检出结果较好。临床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指标对比:观察组血清的CRP为27.22±2.70 mg/L,对照组为5.96±0.52mg/L;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为12.63±2.78×109/L,对照组为7.52±1.52×109/L,观察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指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都可以有效鉴别诊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检出结果表示特异度和对照组灵敏度均>80.00%,漏诊率和误诊率≤20.00%,精准度较高,可推广。

  • 标签: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杨梅苷对高糖诱导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HRME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及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杨梅苷组,其中杨梅苷组细胞在含杨梅苷的高糖培养基中培养24 h。分别采用pcDNA和pcDNA-circZNF292转染HRMECs后使用含25 mmol/L D-葡萄糖的高糖培养基培养24 h,作为pcDNA组和pcDNA-circZNF292组。分别采用siR-NC和siR-circZNF292转染至HRMECs后加入含50.0 μg/ml杨梅苷和25 mmol/L D-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作为杨梅苷+siR-NC组和杨梅苷+siR-circZNF292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ircZNF292和miR-23b-3p的基因表达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circZNF292与miR-23b-3p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蛋白(bax)蛋白表达量。结果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及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杨梅苷组细胞bax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MDA浓度、SOD活性值以及circZNF292和miR-23b-3p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707、111.835、74.515、109.651、135.020、219.919、116.304,均P<0.001)。随着杨梅苷剂量的逐渐增加,细胞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MDA浓度和miR-23b-3p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SOD活性值和circZNF292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不同剂量杨梅苷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转染野生型载体WT-circZNF292细胞中,miR-23b-3p组细胞中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为0.35±0.03,低于miR-NC组的0.9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37,P<0.001)。与pcDNA组比较,pcDNA-circZNF292组细胞中circZNF292相对表达量、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DA浓度明显升高,miR-23b-3p相对表达量、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和SOD活性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糖组和杨梅苷+siR-circZNF292组比较,杨梅苷组和杨梅苷+siR-NC组miR-23b-3p、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和MDA浓度明显降低,circZNF292、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和SOD活性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杨梅苷可通过调控circZNF292/miR-23b-3p表达而抑制HRMECs凋亡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减轻高糖诱导的HRMECs损伤。

  • 标签: 杨梅苷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circZNF292 miR-23b-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