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治疗的阑尾腔内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腔内息肉均顺利完成内治疗,其中3例行内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例行内黏膜剥离术切除、1例予活检钳冷钳除。6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和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3例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余3例暂未复查结肠。以上结果初步证实,阑尾腔内息肉行内治疗安全和有效。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阑尾息肉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特征,并评价其内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息肉 帽状息肉病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治疗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治疗的23例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治疗方式、病理结果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23例患者顺利完成内治疗,内评估病灶长径(1.90±0.83)cm,其中20例行内黏膜切除术,3例行内分片黏膜切除术。术后发生迟发出血5例(21.7%),高淀粉酶血症3例(13.0%),轻度急性胰腺炎6例(26.1%),胰管支架移位1例(4.3%),经内科治疗或内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穿孔并发症。术后病理显示,病灶整块切除率82.6%(19/23),完全切除率78.3%(18/23)。术前内超声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的19例病灶,术后病理均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疑似累及黏膜下层或胰胆管末端的4例病灶,其中2例证实局限于黏膜层,另2例侵及黏膜下层,遂追加外科手术。共18例患者接受了后续随访,其中14例术后病理达到完全切除,有2例(14.3%,2/14)分别在术后12个月、51个月时发现肿瘤复发,分别接受了外科手术和内治疗后未再复发;另4例术后病理未达到完全切除的随访患者中,1例内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另外3例均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治疗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注意加强术前评估,警惕围手术期并发症,注意术后定期内随访。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 壶腹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Barrett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BEA)的临床、内和病理特征,并评价内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其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早期BEA,并行ESD治疗的13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内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巴雷特食管:长段1例,短段和超短段(短于1 cm)各6例;全周型2例,舌型11例。内10例位于食管胃结合部右前方(12~2点钟方位),0-Ⅱ型(浅表平坦型)12例,13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整块切除率100%(13/13),治愈性切除率为92%(12/13),无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高分化9例;黏膜内癌10例。随访11例,随访时间3.3~29.3个月,未见复发者。结论13例早期BEA患者中,男性、非长段和舌状巴雷特食管患者为主,病灶多位于食管胃结合部的右前方,内以浅表平坦型为主,病理多为高分化腺癌,多局限于黏膜层,ESD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巴雷特食管 腺癌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病理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一种含炭定位标记液(SPOT)临床应用于内病变标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胃肠道病变需行内治疗或外科手术的115例患者,内检查时应用SPOT标记病灶,内治疗或外科手术时寻找标记点。采用单组目标值法计算产品标记有效率。观察标记后有无不良事件发生,比较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受试者SPOT标记的有效率为99.13%(114/115),标记维持时间可达57 d,标记过程中无穿刺肠壁或注射到腹腔情况。标记后,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发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48%(27/115),均与试验器械无关。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OT内定位标记液对胃肠道病灶能有效、安全地进行染色标记,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可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 标签: 染色与标记 定位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治疗,其中内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7例,内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5例,ESD+EMR 7例,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分片内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整块切除率83.0%(39/47),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均发生于降部,其中2例(4.3%)经内治疗后好转,另外2例(4.3%)内治疗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十二指肠肿瘤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下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因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当内黏膜切除术或内黏膜剥离术未能治愈性切除病灶时需考虑追加治疗。但目前何种情况需追加治疗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暂无定论。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指出内非治愈性切除的浅表性食管癌实际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复发风险大,应追加食管癌根治术或放化疗。

  • 标签: 食管肿瘤 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 化放疗 食管癌根治术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肥胖症是中国的一大公共健康问题。最新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表明,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被诊断为超重或肥胖症。肥胖症是许多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随着肥胖症患者增多,这类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内减重治疗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减重治疗手段,具有疗效较佳和安全性较高的特点。本文对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内袖状胃成形术治疗肥胖症的疗效评价与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帮助。

  • 标签: 肥胖症 减重 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橡皮圈腔内牵拉法用于内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直肠内分泌瘤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49例患者,其中2016年1月—2018年5月行常规ESD的患者32例(非牵拉组),2018年6月—2019年12月行橡皮圈腔内牵拉ESD的患者17例(牵拉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信息、ESD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牵拉组和非牵拉组在年龄、性别及病变大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13.76±5.71)min,非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22.99±10.32)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1)。牵拉组未发生术后并发症,非牵拉组有3例出现穿孔,但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橡皮圈腔内牵拉法辅助ESD,可以安全完成ESD操作并有效提高剥离效率。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牵拉 直肠病变
  • 简介:摘要2020年2—5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对5例胰腺占位合并肝脏占位患者进行了内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术检查。胰腺占位3例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颈、1例位于胰体,最大径3.2~4.6 cm,经2~4针穿刺,5例胰腺穿刺组织学和细胞学均为阳性。肝脏占位3例为肝左叶单发占位、1例为肝左叶多发占位、1例为肝左叶和肝右叶多发占位,最大径0.4~1.2 cm,经1~3针穿刺,4例患者肝脏穿刺细胞学和(或)组织学结果为阳性,余1例穿刺物涂片细胞学结果为阴性。5例术后均未出现腹痛、发热、出血、穿孔、感染、胰漏、高淀粉酶血症等并发症。由此可见,内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术对胰腺占位合并肝脏占位同时进行穿刺诊断是安全和有效的。

  • 标签: 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 胰腺占位 肝脏占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对ESD手术时间延长(≥60 min)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了201位患者,年龄(65.05±10.44)岁,其中男性占53.73%。患者有病变213处,病变长径(2.52±1.67)cm。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90%、84.04%和79.81%。术中穿孔率、迟发穿孔率和迟发出血率分别为1.88%、0.94%和1.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直径≥3 cm(OR=13.48,P<0.001)、结节混合型(OR=25.28,P=0.002)、颗粒均一型(OR=9.00,P=0.045)、位于直乙部位(OR=3.08,P=0.002)以及抬举征阴性(OR=3.40,P=0.012)与ESD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径≥3 cm(OR=9.29,P<0.001)、结节混合型(OR=8.80,P=0.043)和抬举征阴性(OR=3.43,P=0.043)是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手术时间延长,病变的完整切除率(69.56%比88.55%,P=0.003)和治愈性切除率(63.64%比85.50%,P=0.002)显著降低,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86.96%比51.91%,P<0.001)。结论当LST直径≥3 cm、结节混合型或抬举征阴性时,ESD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ESD的切除效率越低,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手术期间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侧向发育型肿瘤
  • 简介:摘要胰腺囊性病变同时包含良性和恶性,性质不同,预后截然不同。内超声引导细针活检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biopsy,EUS-FNB)因其能够直接获取目标病变的囊液、细胞或组织辅助诊断而倍受青睐。本文对EUS-FNB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综述,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EUS-FNB获取病变组织标本进行诊断的能力优于内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术,而新近出现的内超声引导小活检钳活检术亦被证实在病变组织标本及诊断价值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 标签: 胰腺疾病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活检术 内镜超声引导下小活检钳活检术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日本早期胃癌内诊断发展的历史,早期胃癌定义和肉眼分类的发展,开启了早期胃癌的研究。随着内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胃癌的筛查从X线逐步过渡到内检查,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的诊断更加精细,内下发现的早期胃癌形态特点更加表浅、微小。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内早期胃癌的诊断。

  • 标签: 诊断 胃肿瘤 内窥镜 早期胃癌
  • 简介:摘要EUS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获得巨大进展,临床地位与日俱增,从事EUS诊疗技术的人员不断增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已形成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流程。经过对学员的现状调查,通过对学员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规范化培训,经过计算机模拟、动物实验及真实病人操作的三级培训模式。第1个月,所有学员在观摩EUS操作的同时,接受至少100 h以上EUS计算机模拟训练;第2个月,组织学员接受活体动物(猪)或离体猪胃的EUS检查培训;第3个月开始,学员在指导教师监督对患者进行EUS操作,从而能够使学员更好更安全地掌握超声内诊断和治疗技术。

  • 标签: 超声内镜 规范化培训 计算机模拟 动物模拟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超声内(EUS)技术在胆胰疾病领域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重点介绍包括EUS引导恶性胆管梗阻引流、超声内对胰腺囊肿的诊治、超声内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活体组织检查术(EUS-FNA/B)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胆瘘的相关诊疗。

  • 标签: 超声内镜 胆胰疾病 胆管梗阻引流术 胰腺囊肿 胆瘘
  • 简介:摘要儿童慢性胰腺炎是一种慢性、不可逆性炎症性疾病,可出现顽固性腹痛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异常,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经内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用于儿童患者,主要用于治疗胰管结石、胰管狭窄、胰腺假性囊肿等,常见方法有胰管括约肌切开术、结石取出术、胰管支架置入术。ERCP治疗慢性胰腺炎因疗效好、创伤小等优点已逐渐替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 胰腺炎,慢性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了323例患者341处病变。假凹陷型LST的癌变率最高[85.48%(53/62)],其次为结节混合型[76.97%(117/152)],均显著高于颗粒均一型[29.51%(18/61),P均<0.001]和扁平隆起型[24.24%(16/66),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假凹陷型(P<0.001,OR=18.40,95%CI:7.46~45.42)、结节混合型(P<0.001,OR=10.45,95%CI:5.30~20.58)、位于直乙部位(P<0.001,OR=2.33,95%CI:1.47~3.69)、直径≥2 cm(P<0.001,OR=2.60,95%CI:1.60~4.00)是病变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假凹陷型(P<0.001,OR=17.51,95%CI:7.06~43.43)、结节混合型(P<0.001,OR=8.25,95%CI:4.07~16.73)、直径≥2 cm(P=0.032,OR=1.80,95%CI:1.05~3.08)是结直肠LST发生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当LST为假凹陷型、结节混合型或直径≥2 cm时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高,需要采取整块切除的方式治疗。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镇静肠检查中最常见不良反应腹痛、腹胀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7月—2019年12月于6家消化内镜中心择期行无镇静结肠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即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检查时间、检查结果、检查过程中腹痛、腹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镇静肠检查中腹痛、腹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行无镇静肠检查的病例2 394例,其中690例(28.8%)患者出现腹痛,1 151例(48.1%)患者出现腹胀。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超重(OR=1.33,95%CI:1.09~1.62,P=0.005)、肥胖(OR=1.55,95%CI:1.14~2.11,P=0.005)、合并高血压(OR=1.58,95%CI:1.23~2.02,P<0.001)为无镇静肠检查后出现腹痛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OR=1.40,95%CI:1.17~1.68,P<0.001)、合并高血压(OR=1.39,95%CI:1.10~1.76,P=0.006)为检查中出现腹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重、肥胖、合并高血压是无镇静肠检查中出现腹痛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超重、合并高血压是无镇静肠检查中出现腹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危险因素 无镇静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介绍以全氟丁烷为造影剂的谐波造影增强超声内、超声内引导细针穿刺以及门静脉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诊断胰腺癌肝脏转移灶方面的原理、优势以及中心经验,提出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消化内在胰腺癌肝脏转移灶诊断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胰腺癌 肝脏转移灶 谐波造影增强超声内镜 细针穿刺 循环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在位置上可分为上、消化道急性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内检查因其直视性与准确性,在诊断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内诊断时机的选择与再发出血的判断也愈发重要。内治疗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治疗环节中极其重要的方法,应明确诊治各类出血类型的最佳时间、方法与术式,以期提高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治愈率与预后水平。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内镜诊断 内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