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cells,ILC2s)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2型鼻-鼻窦炎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30例、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患者3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19例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外周血及鼻腔黏膜组织中ILC2的表达情况,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MSD)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33、IL-25、IL-5、IL-13、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嗜酸性粒细胞神经毒素(eosinophil-derived neurotoxin,EDN)的表达水平。结果鼻-鼻窦炎患者的外周血和局部鼻腔黏膜组织中的ILC2呈正相关,ILC2表达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VAS评分及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外周血中ILC2比例与T2型炎症因子EDN、ECP、IL-25、IL-33、IL-13、IL-5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P<0.01),上述各细胞因子在CRSwNP患者中的表达也不同程度的高于CRSsNP患者。结论初步证明ILC2在2型鼻-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ILC2及其上下游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与相关临床指标呈现相关性,ILC2可能是潜在的未来新型疗法的指导标志物。

  • 标签: 淋巴细胞 鼻窦炎 鼻息肉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2型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技术介导T细胞Itch基因沉默,观察T细胞免疫活性变化。方法磁珠分选纯化T细胞,构建靶向Itch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实验组为超声辐照+Itch-shRNA质粒-SonoVue微泡,对照组为超声辐照+阴性对照shRNA质粒-SonoVue微泡,空白组未处理。转染48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转染效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Itch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转染72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差异,两两比较LSD-t检验。结果利用UTMD技术介导shRNA转染效率达到52.3%,转染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tc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01±0.080、0.773±0.101和0.719±0.090,实验组Itc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41,P<0.01)。转染72 h,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L-2浓度分别为(417.3±37.1)ng/L、(158.7±17.3)ng/L和(147.0±1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01,P<0.001);IFN-γ浓度分别为(168.3±12.1)ng/L、(74.3±3.7)ng/L和(74.6±7.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33,P<0.001);实验组IL-2和IFN-γ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结论利用UTMD技术介导Itch-shRNA转染能明显降低T细胞Itch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

  • 标签: 超声微泡介导破裂 E3泛素连接酶 基因沉默 T细胞 免疫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合并胫骨下段、距骨、跟骨及中间楔骨骨梗死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报道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20年1月收治的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胫骨下段、距骨、跟骨及中间楔骨骨梗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史及治疗方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明确,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年3个月出现胫骨下段、距骨、跟骨及中间楔骨多发骨梗死。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胫骨下段、距骨、跟骨及中间楔骨骨梗死较少见,可能与激素、化疗药物、患者体质、原发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因素相关。磁共振成像是诊断早期骨梗死的首选检查。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初诊AIT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为8例,年龄为18~78岁,中位年龄为57.5岁。44例AITL患者接受CHOP(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其中4例联合应用西达苯胺、硼替佐米,6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回顾性分析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接受与未接受auto-HSCT患者的总体生存(OS)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未接受auto-HSCT患者OS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评分、年龄、B症状、皮疹、胸腔/腹腔积液、骨髓受累、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铁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MG)水平。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以及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08及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本研究44例AITL患者中,有B症状的患者为34例(77.3%)。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为5例(11.4%),Ⅲ~Ⅳ期者为39例(88.6%);美国东部协作肿瘤组体能状况评分(ECOG-PS)<2分者为20例(45.5%),ECOG-PS≥2分者为24例(54.5%);IPI评分系0~1分者为9例(20.5%),2分者为12例(27.2%),3~5分者为23例(52.3%);PIT评分系0分者为10例(22.7%),1分者为5例(11.4%),2分者为12例(27.3%),3~4分者为17例(38.6%)。②本研究44例AITL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中位WBC为6.2×109/L,中位Hb值为125 g/L,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63×109/L。中位血清LDH水平为292 U/L,中位铁蛋白水平为171 μg/L,中位β2-MG水平为3.8 mg/L。14例(31.8%)患者原发病累及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27例(61.4%)患者检测到CD21、CD23、CD35表达呈阳性的滤泡树突状细胞(FDC)。③本研究44例AITL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13.6%(6/44),部分缓解(PR)率为38.7%(17/44),疾病稳定(SD)率为22.7%(10/44),疾病进展(PD)率为25.0%(11/44)。44例患者5年OS率为50.0%,中位OS期为14.5个月(8 d~60.0个月)。④仅接受CHOP方案化疗的AITL患者5年OS率为44.1%;接受CHOP方案联合西达苯胺、硼替佐米等新药治疗的患者5年OS率为75.0%。接受auto-HSCT的AITL患者5年OS率为83.3%,高于未接受auto-HSCT者的2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1,P=0.014)。38例未接受auto-HSCT的AITL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5年OS率为37.8%,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的11.8%,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39,P=0.023)。血清β2-MG水平<4 mg/L的患者5年OS率为23.9%,显著高于β2-MG水平≥4 mg/L者的18.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520,P=0.019)。⑤对38例未接受auto-HSCT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HR=2.716,P=0.031),骨髓受累(HR=2.696,P=0.042),血清β2-MG水平≥4 mg/L(HR=4.927,P=0.004)为AIT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ITL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常合并皮疹、浆膜腔积液等,首诊时Ann Arbor分期晚。年龄>60岁、骨髓受累、血清β2-MG水平≥4 mg/L可以作为未接受auto-HSCT AITL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西达苯胺、硼替佐米等新药可以提高AITL患者疗效,auto-HSCT能够有效改善患者OS。

  • 标签: 淋巴瘤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药物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某200MW发电机的顽固性过渡引线磨损缺陷,通过振动固有频率的分析,提出了改良的固定的措施,消除了重大缺陷,确保了发电机机组的安全运行。对其它同型号的发电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 标签: 发电机 振动 磨损 固有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HaCaT细胞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取人HaCaT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拟微重力热损伤(SMGTI)组、正常重力热损伤(NGTI)组和正常重力假伤(NGFI)组。NGFI组和NGTI组细胞于培养瓶中常规培养,SMGTI组细胞应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培养。将SMGTI组和NGTI组细胞置于45 ℃热水中10 min制作热损伤模型,NGFI组细胞置于37 ℃温水中10 min致假伤。伤后12 h,倒置相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3组细胞形态。伤后2、6、12 h,取3组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量,实验重复3次。伤后2、6、12 h,取3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浓度,实验重复3次。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伤后12 h,NGFI组细胞形态规则,细胞间排列规则,未见细胞碎片。NGTI组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碎片较少,细胞间排列较NGFI组紧密。SMGTI组不规则形态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可见死亡细胞碎片。(2)NGTI组伤后2 h G1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P<0.05),伤后6、12 h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降低(P<0.05)。NGTI组伤后2 h的G2/M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降低(P<0.05),NGTI组伤后6、12 h G2/M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P<0.05)。NGTI组伤后2、6、12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升高(P<0.05),NGTI组伤后2、6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明显降低(P<0.05)。(3)伤后2、6 h,NGTI组细胞HSP70 mRNA表达量为2.50±0.30、3.99±0.35,较NGFI组明显升高(1.14±0.15、0.82±0.27,P<0.05),较SMGTI组明显升高(1.17±0.53、1.65±0.59,P<0.05)。伤后2、6、12 h,SMGTI组细胞MMP-9 mRNA表达量较NGTI组明显升高(Z=-2.319、-2.882、-2.908,P<0.05)。伤后各时间点,NGTI组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与NGFI组、SMGTI组相近(P>0.05)。(4)伤后2、6、12 h,N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FI组明显降低(P<0.01)。伤后2、6 h,SM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TI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热损伤人HaCaT细胞的增殖、分泌功能以及创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呈现复杂、多元的变化,这为进一步研究失重条件下损伤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失重模拟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热休克蛋白70 HaCaT细胞 热损伤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DNA(ctDNA)以其无创检测、克服肿瘤异质性等优点,已成为无创液体活检最为常用的分析指标。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射治疗在NSCLC各个分期中应用广泛,其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根治癌症的同时,间接增加ctDNA释放,提高液体活检准确性。因此ctDNA在NSCLC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将对ctDNA用于NSCLC放疗患者诊断、预后评估、复发监测以及疗效预测各领域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循环肿瘤DNA 癌,非小细胞肺 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确放疗技术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调强放化疗后局部区域复发模式、复发部位与放化疗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2006-2014年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482例,其中125例治疗局部区域复发,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差异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法多因素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全组复发患者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46.4%、14.7%,中位生存期23.40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2.96个月,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1.50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0%、23.0%、10.0%。原发灶复发67例(53.6%)、区域淋巴结复发21例(16.8%)、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复发28例(22.4%)、对侧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复发9例(7.2%),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96、24.76、23.23、18.66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49%、52%、46%、11%(P=0.000、0.004、0.008)。6例(4.0%)患者靶区外孤立淋巴结复发,其中5例位于锁骨上区域,1例(0.8%)野外孤立淋巴结复发。结论局限期SCLC放化疗后局部失败部位主要为肺原发灶,更好的分割剂量和靶区范围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

  • 标签: 肺肿瘤/放化疗法 放射疗法,调强 复发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的检验意义。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入选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液检测,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红细胞参数,分析检测准确率。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各项红细胞参数对比,P

  • 标签: 血液检验 红细胞参数 贫血鉴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然杀伤T细胞在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0~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急性肾损伤组(A组)、对照组+CD1d抗体组(C-MA组)和急性肾损伤+CD1d抗体组(A-MA组)。腹腔注射叶酸250 mg/kg制备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模型。C组尾静脉注射同型对照抗体20 mg/kg;AKI组造模前24 h时尾静脉注射同型对照抗体20 mg/kg;C-MA组尾静脉注射CD1d单克隆抗体20 mg/kg;A-MA组造模前24 h时尾静脉注射CD1d单克隆抗体20 mg/kg。注射叶酸后第14天时,眼球取血标本,检测血清BUN和Cr的浓度,然后处死小鼠,取肾组织,分别行天狼星红染色和HE染色,测定肾纤维化面积,并行肾损伤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纤连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肾组织IL-4、IL-13、精氨酸酶-1(Arg-1)和发现炎症区域1(FIZZ1)的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A-MA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肾组织FN、Col-Ⅰ和α-SMA表达和IL-4、IL-13、Arg-1、FIZZ1的mRNA表达上调(P<0.05),C-M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A-MA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降低,肾纤维化面积降低,肾组织FN、Col-Ⅰ和α-SMA表达和IL-4、IL-13、Arg-1、FIZZ1的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自然杀伤T细胞激活参与了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h2细胞因子释放,进而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有关。

  • 标签: 自然杀伤T细胞 急性肾损伤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术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0)接受常规开腹手术根除术,观察组(n=20)接受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肝功能变化和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d肝功能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肝功能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是治疗肝细胞癌的理想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肝细胞癌 规则性 肝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代综合治疗模式及诊断技术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放化疗有效者行脑预防照射(PCI)的疗效及复发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间共201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且达有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治疗采用以调强放疗和≥4周期EP/CE方案化疗为主的同步或序贯放化疗,采用脑MRI(90.0%)或CT(10.0%)重新评估有无脑转移。比较PCI组(91例)及非PCI组(110例)的长期生存及复发失败类型。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7.3个月(95%CI为73.0~81.5个月)。PCI组中位总生存(OS)为58.5个月,2、5年OS分别为72.5%、47.7%;非PCI组中位OS为34.5个月,2、5年OS分别为61.7%、35.8%(P=0.075)。PCI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为22.0个月,2、5年PFS分别为48.0%、43.4%;非PCI组中位PFS为13.9个月,2、5年PFS分别为34.4%、26.7%(P=0.002)。PCI组2、5年累积脑转移率为6.6%与12.2%,非PCI组为30.0%与31.0%(P=0.001);初发脑转移率分别为4.4%与25.5%,中位初发脑转移时间分别为11.9个月与8.7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价(P<0.001)、PCI(P=0.033)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表明综合治疗后达CR患者行PCI显著提高5年PFS(72.7%∶48.0%,P=0.013),疗效达PR者行PCI未提高5年PFS(26.1%∶20.2%,P=0.213)。结论在现代放化疗综合治疗模式下和更准确的脑转移诊断方法下,放化疗有效的局限期SCLC患者行PCI可改善PFS,降低初发脑转移率和全部脑转移率。

  • 标签: 脑转移,小细胞肺癌/脑预防照射 失败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L861Q突变临床特征,与L858R突变临床特征对比研究,分析二者突变临床特征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基因检测中心行EGFR基因检测的70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L861Q、L858R突变临床特征及二者突变临床特征相对比。结果13例L861Q突变均发生于腺癌未合并其他肿瘤组,L861Q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类型(P=0.004)。L858R突变特征表现为:女性组突变率高于男性组(χ2=19.562,P<0.001)、不吸烟组突变率高于吸烟组(χ2=15.859,P<0.001)、右肺肿瘤突变率高于左肺肿瘤(χ2=5.601,P=0.020)、腺癌组突变率高于其他组(χ2=16.282,P<0.001)、Ⅳ期组肿瘤突变率高于Ⅰ~Ⅲ期组(χ2=5.996,P=0.016)。L861Q与L858R女性组突变率高于男性组,年龄≥50岁组突变率高于年龄<50岁组,未合并其他肿瘤组突变率高于合并组,并发骨转移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组,二者突变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861Q与L858R突变临床特征在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是否并发胸膜、淋巴结、头颅转移及临床分期组恰相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861Q突变以腺癌多见,L858R突变以非吸烟、女性、右肺、Ⅳ期、腺癌多见。L861Q与L858R突变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病理分型、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合并其他肿瘤、有无并发骨转移突变临床特征相一致;在肿瘤分期,是否并发胸膜、淋巴结、头颅转移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突变临床特征相反。

  • 标签: 癌,非小细胞 L861Q L858R 临床特征 突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体质量指数(BMI)对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放疗、序贯放化疗或同步放化疗的711例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放疗均采用调强放疗(IMRT)或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技术,化疗方案为紫杉醇+卡铂、培美曲塞+顺铂或依托泊苷+顺铂。分析治疗前BMI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亚洲人BMI推荐分组方法,低BMI组(<18.5 kg/m2,23例)、正常BMI组(18.5~23.9 kg/m2,293例)、高BMI组(≥24.0 kg/m2,395例)中位OS时间分别为17个月(95% CI 11~29个月)、29个月(95% CI 22~36个月)、30个月(95% CI 27~34个月),低BMI组OS差于正常BMI组及高BMI组(χ2=11.20,P=0.004)。应用最大选择检验确定BMI预测生存的最佳临界值为21.31 kg/m2,据此将患者分为低BMI组(BMI<21.31 kg/m2,130例)和高BMI组(BMI≥21.31 kg/m2,581例),两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0个月(95% CI 17~27个月)和32个月(95% CI 28~35个月),低BMI组OS差于高BMI组(χ2=12.3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男性、Karnofsky评分<80分、低BMI、吸烟、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治疗方式为单纯放疗均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接受放化疗的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治疗前BMI低者预后更差。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体质量指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动蛋白样6A(ACTL6A)在胰腺癌(PAAD)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系SW1990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GEPIA和TCGA数据库中PAAD的数据分析ACTL6A mRNA在PAAD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构建过表达ACTL6A质粒,转染至胰腺癌细胞系SW1990细胞中。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流式细胞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ACTL6A对SW1990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的影响。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PAAD组织中ACTL6A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ACTL6A表达水平与PAAD的病理分级(χ2=10.740,P<0.05)及肿瘤浸润深度(χ2=10.285,P<0.05)密切相关,且ACTL6A mRNA高表达组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75.233±362.267) d]低于低表达组患者[(605.529±484.75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41,P<0.01)。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风险比(HR)=2.001,95%可信区间(CI):1.193~3.354,P<0.01]、ACTL6A mRNA表达水平(HR=1.156,95%CI:1.083~1.234,P<0.01)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HR=1.950,95%CI:1.085~3.505,P<0.05)、ACTL6A mRNA表达水平(HR=1.152,95%CI:1.079~1.230,P<0.01)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CK-8实验结果显示ACTL6A组24、48 h的吸光度值(1.849±0.113、2.489±0.381)均高于对照组(1.087±0.044、1.067±0.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85,6.397,P均<0.01)。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ACTL6A组划痕愈合率[(72.700±2.425)%]、侵袭细胞数[(63.667±4.163)个]均高于对照组[(50.167±1.779)%、(43.333±3.5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78、6.466,P均<0.01),而细胞凋亡率[(11.733±0.907)%]明显低于对照组[(19.300±1.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3,P<0.01)。结论ACTL6A在PAAD组织中高表达且与预后明显相关,具有显著的促进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ACTL6A过表达促进了SW1990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抑制其凋亡。

  • 标签: 肌动蛋白样6A 胰腺癌 过表达 增殖 凋亡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同步加量模式和常规分割模式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为同步加量放射治疗技术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提供证据。方法通过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非劣Ⅲ期研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入组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配至同步加量组(PGTV 60.2 Gy分28次,2.15 Gy/次;PTV 50.4 Gy分28次,1.8 Gy/次)和常规分割组(PTV 60 Gy分30次,2 Gy/次)。主要终点为2年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为2年局部区域控制,2年总生存(OS),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2017年2月—2019年7月入组患者231例,其中216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2年或已死亡,常规分割组106例,同步加量组110例。常规分割组对比同步加量组的2年PFS率为45.2%∶38.2%(HR=1.22,95%CI为0.87~1.72,P=0.2),2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为68.7%∶69.9%(HR=0.98,95%CI为0.62~1.56,P=1.0)。多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中,早放疗在PFS、OS、LRFS均显著优于晚放疗(HR=1.69,95%CI为1.18~2.41,P=0.003;HR=1.72,95%CI为1.09~2.70,P=0.018;HR=1.66,95%CI为1.01~2.73,P=0.046)。肿瘤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Ⅲ期相比于Ⅰ-Ⅱ期,HR=3.64,95%CI为1.15~11.57,P=0.028)。两组患者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无统计差异:放射性肺炎4.7%∶2.7%(P=0.44),放射性食管炎3.8%∶1.8%(P=0.51),骨髓抑制21.7%∶15.4%(P=0.83)。结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接受同步加量放疗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割放疗,其中早放疗可改善预后。两组的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两者相似。

  • 标签: 肺肿瘤 前瞻性研究 同步加量放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CXC趋化因子受体6(CXCR6)介导的自然杀伤T(NKT)细胞激活在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和CXCR6基因敲除型C57BL/6小鼠各18只,8~10周龄,体重20~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6):野生型小鼠对照组(WT-CON组)、CXCR6基因敲除型小鼠对照组(CXCR6-/--CON组)、野生型小鼠急性肾损伤组(WT-AKI组)、CXCR6基因敲除型小鼠急性肾损伤组(CXCR6-/--AKI组)、野生型小鼠急性肾损伤+NKT细胞过继转移组(WT-AKI-NKT组)和CXCR6基因敲除型小鼠急性肾损伤+NKT细胞过继转移组(CXCR6-/--AKI-NKT组)。腹腔注射叶酸250 mg/kg制备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模型。WT-AKI-NKT组和CXCR6-/--AKI-NKT组分别于注射叶酸后第4和9天时尾静脉注射NKT细胞悬液250 μl(1×106个)。注射叶酸后第14天时,采取眼眶血标本,检测血清BUN和Cr浓度。处死小鼠取肾组织,采用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肾纤维化面积,采用HE染色观察肾损伤情况,并行肾损伤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1d Tetramer阳性(CD1d Tetramer+)细胞比例,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行CD206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双阳性(CD206+-α-SMA+)细胞计数,采用RT-PCR法检测IL-4和IL-1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WT-CON组比较,WT-AKI组和WT-AKI-NKT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肾组织CD1d Tetramer+百分比和CD206+-α-SMA+细胞计数升高,IL-4和IL-13的mRNA表达上调(P<0.05);与WT-AKI组比较,WT-AKI-NKT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肾组织CD1d Tetramer+细胞百分比和CD206+-α-SMA+细胞计数升高,IL-4和IL-13的mRNA表达上调,CXCR6-/--AKI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降低,肾纤维化面积减少,肾组织CD1d Tetramer+细胞百分比和CD206+-α-SMA+细胞计数降低,IL-4和IL-13的mRNA表达下调(P<0.05);与CXCR6-/--CON组比较,CXCR6-/--AKI组和CXCR6-/--AKI-NKT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P<0.05);与CXCR6-/--AKI组比较,CXCR6-/--AKI-NKT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肾组织CD1d Tetramer+细胞百分比和CD206+-α-SMA+细胞计数升高,IL-4和IL-13的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CXCR6介导的NKT细胞激活参与了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h2细胞因子介导的M2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有关。

  • 标签: 受体,CXCR 自然杀伤T细胞 急性肾损伤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继发血小板增多症情况。方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其中血清胆红素浓度<200 μmol/L 18例、200~300 μmol/L 23例,>300 μmol/L 19例,另选择本院产科的4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新生儿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花环率(RBC-ICR),并记录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和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RBC-C3bRR低于对照组,RBC-ICR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胆红素浓度>300 μmol/L者RBC-ICR高于<200 μmol/L、200~300 μmol/L者,血清胆红素浓度200~300 μmol/L者RBC-ICR高于血清胆红素浓度<200 μmol/L者(P<0.05);不同浓度者RBC-C3bRR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恢复正常时间短于血小板正常患儿(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新生儿,可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增多,临床应引起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疗。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乐复能)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9月6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360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180)和对照组(n=180),实验组患者予乐复能,对照组患者予人干扰素α-2b,双盲治疗12周后进入开放标签阶段,在患者自愿基础上,实验组患者继续使用乐复能,对照组患者转向使用乐复能,治疗12周后停药随访12周和52周。治疗和随访阶段检查血常规、肝功能、HBV DNA等指标,分析乐复能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有效性。采用SAS 9.1.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盲治疗12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BeAg血清转阴率分别为27.11%和16.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0.05),实验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开放标签阶段和随访阶段,实验组的HBeAg血清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均继续升高。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中,实验组患者的头痛、乏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与药物相关的重度不良事件在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乐复能可更好地促进CHB患者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乐复能治疗HBeAg阳性的CHB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 乐复能 干扰素α-2b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