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以眼外伤为直接原因引起的PVR。视网膜脱离是外伤性PVR的独立危险因素,外伤性PVR是开放性外伤眼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国际对于开放性外伤眼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间尚未达成统一认识,而延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间可错过外伤性PVR的治疗时机。本文阐述外伤性PVR的概念和治疗问题、临床研究发展和治疗原则探索,以期提高临床对外伤性PVR的认识,掌握外伤性PVR的治疗重点,为眼科医师开展工作,提高外伤性PVR的临床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1.25 mg)或雷珠单抗(0.05 mg)治疗,必要时重复治疗。平均随访时间168周。观察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恢复情况。初始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直至病灶完全吸收或瘢痕化(第一阶段)。其后每12周进行1次随访,观察病灶复发情况(第二阶段长期随访)。第一阶段末次注射治疗后1个月时,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消退情况,将患眼分为形态学改善显著组(改善显著组)、形态学改善不显著组(改善不显著组),分析年龄、病程、药物种类、注射次数、基线BCVA和CRT对CNV病灶消退的影响。根据长期随访结果,将患眼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分析影响CNV病灶复发的因素。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病灶消退及复发的因素。结果基线、第一阶段末次注射治疗后1个月时,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55.70±15.21 )、(73.59±12.08)个字母;CRT分别为(338.3±89.32)、(264.5±47.47)μm。两个时间点患眼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86、-4.061,P<0.001)。改善显著组、改善不显著组患眼BCVA分别为(65.38±17.27)、(51.63±12.61)个字母;两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29)。长期随访结果显示,27只眼中,复发6只眼;平均复发时间(90.83±49.02)周。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CNV病灶消退。复发组、未复发组患眼平均注药次数分别为(3.67±0.816 )、(2.24±0.768)次;复发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3,P<0.001)。两组患眼基线、末次随访时CR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42、-1.313,P=0.195、0.19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ICNV患眼BCVA、CNV病灶消退率;基线视力高提示治疗后CNV病灶消退较好。复发患者经再次抗VEGF药物治疗后可有效好转,且CNV复发对最终预后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玻璃体内注射 血管生成抑制剂 复发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