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6-11月调查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9个城市3~7岁儿童63 292名。基于中国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界值点筛检出肥胖儿童1 522名(男童1 006名、女童516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同性别、年龄相差≤6个月、身高相差≤5 cm”随机选择同一调查区域内体重正常儿童与肥胖儿童进行配对。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①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17个肥胖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包括出生体重≥4.0 kg、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出生后前6个月人工喂养、食欲强、进食速度快或慢、户外活动强度较低、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每日视屏时间<1 h或≥2 h、每日夜间睡眠时间<9 h、母亲超重、父亲超重、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父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非核心家庭、孩子日常生活主要照护人为(外)祖父母和/或保姆。②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12个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包括出生体重≥4.0 kg(OR=1.83,95%CI:1.29~2.61,P<0.001)、剖宫产(OR=1.22,95%CI:1.07~1.39,P=0.003)、妊娠期糖尿病(OR=4.57,95%CI:2.13~9.79,P<0.001)、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OR=1.52,95%CI:1.11~2.07,P=0.008)、单亲家庭(OR=4.79,95%CI:1.44~15.88,P=0.010)、母亲超重(OR=2.58,95%CI:1.93~3.46,P<0.001)、父亲超重(OR=2.40,95%CI:1.86~3.10,P<0.001)、食欲强(OR=7.78,95%CI:5.38~11.27,P<0.001)、进食速度快(OR=6.59,95%CI:4.86~8.94,P<0.001)、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OR=1.42,95%CI:1.09~1.85,P=0.009)、每日夜间睡眠时间<9 h(OR=1.59,95%CI:1.13~2.23,P=0.007)、每日视屏时间≥2 h(OR=1.69,95%CI:1.27~2.24,P<0.001)。③交互作用分析显示4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较强交互作用,包括母亲超重和父亲超重(OR=5.53,95%CI:3.76~8.13,P<0.001)、食欲强和进食速度快(OR=54.48,95%CI:32.95~90.06,P<0.001)、户外活动强度较低和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OR=2.12,95%CI:1.29~3.48,P=0.002)、每日夜间睡眠时间<9 h和每日视屏时间≥2 h(OR=2.83,95%CI:1.71~4.68,P<0.001)。结论筛选出12个肥胖影响因素,包括高出生体重、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单亲家庭、母亲超重、父亲超重、食欲强、进食速度快、每日户外活动时间较短、每日夜间睡眠时间较短、每日视屏时间过长,其中母亲超重与父亲超重、食欲强与进食速度快、户外活动强度较低与每日户外活动时间较短、每日夜间睡眠时间较短与每日视屏时间过长存在交互作用。

  • 标签: 肥胖 儿童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于2016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和昆明9个城市,以社区和幼儿园为调查点,身高低于2009年中国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的7岁以下生长迟缓儿童作为病例组,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身高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共调查2 562名儿童(病例、对照各为1 281名)。现场测量获得身高、体重,问卷方式收集家庭情况、围生期信息、饮食喂养、生活习惯及患病史等信息。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或配对χ²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 281对生长迟缓和对照儿童中男677对,女604对,3岁以下238对,3~<7岁1 043对。生长迟缓组身高、体重Z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7(-2.54,-2.08)比-0.59(-1.04,-0.10)、-1.85(-2.35,-1.38)比-0.69(-1.20,-0.21),Z=30.982、25.580,均P<0.01]。家庭相关因素中,生长迟缓组父母受教育程度、身高、体重及祖辈身高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个体相关因素中,生长迟缓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短、母孕期合并疾病、婴儿期乳类或辅食添加困难、食欲差、进食速度慢、挑食偏食、非主动进食、经常吃零食、睡眠时间短、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婴儿期经常感染疾病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父亲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身高越低生长迟缓风险越高,如父、母亲矮身材子女生长迟缓发生风险是中等身高的6.46倍(95%CI:2.73~15.30)和10.56倍(95%CI:4.92~22.69)。早产或低出生体重(OR=2.27,95%CI:1.33~3.88)、出生身长<45 cm(OR=3.56,95%CI:1.41~8.98)、婴儿期乳类或辅食添加困难(OR=2.04,95%CI:1.32~3.15)、食欲差(OR=3.20,95%CI:1.74~5.89)、进食速度慢(OR=1.85,95%CI:1.31~2.63)、食物过敏(OR=1.80,95%CI:1.02~3.16)儿童的生长迟缓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结论父母身高矮、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短、早期喂养困难、食欲差、进食速度慢、食物过敏是影响婴幼儿及儿童期生长迟缓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生长迟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制定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为新生儿出生时身体比例及营养状况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13个城市调查出生胎龄24~42周单胎活产新生儿24 375名,排除了影响参照标准建立的母亲和新生儿因素。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构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百分位数(P3、P10、P25、P50、P75、P90、P97)参照值及生长曲线。将研制的参照标准与我国1988年数值、INTERGROWTH项目及美国相关参照值进行比较。结果24 375名新生儿中早产儿12 264名(男7 042名、女5 222名),足月儿12 111名(男6 155名、女5 956名)。研制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百分位数生长参照值及生长曲线。男新生儿体重身长比在不同出生胎龄P10、P50、P90上比女新生儿高0~0.2 kg/m,男新生儿体质指数在不同出生胎龄P10、P50、P90上比女新生儿高0.1~0.3 kg/m2。体重身长比和体质指数曲线在高百分位数上、重量指数曲线在高、低百分位数上与我国1988年数值均有较大差异,如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重量指数与我国1988年数值在P90上的差值范围分别为-1.09~0.40 kg/m、-1.19~0.92 kg/m2、-0.64~0.81 kg/m3。体重身长比曲线与INTERGROWTH项目参照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在P50上的差值范围-0.17~0.20 kg/m,出生胎龄≤32周时在P90上低0.02~0.40 kg/m、在P10上高0.13~0.41 kg/m。体质指数曲线与美国参照值差异较为明显,在P50上的差值范围-0.47~0.17 kg/m2,出生胎龄≥37周时在P90上低0.53~1.10 kg/m2但≤28周时高0.17~0.45 kg/m2。结论建立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不同性别的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标准化参照值,可供临床及相关科研工作参照使用。

  • 标签: 婴儿,新生 体重 身高 人体质量指数 生长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制定中国3~7岁儿童的腰围百分位数参照值。方法腰围数据来自2015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9个城市开展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共调查26 480名3~7岁健康儿童。采用基于偏度、位置和变异的曲线平滑方法建立性别、年龄别腰围百分位数曲线。将获得的3~7岁儿童腰围P75和P90与已发表的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界值点(P75和P90)进行对接验证。将本研究腰围P50与国外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获得3~7岁男、女童每半岁间隔的腰围P5、P10、P15、P20、P25、P50、P75、P80、P85、P90和P95参照值。腰围值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男童P50从3岁的47.5 cm增长到7岁的54.2 cm、女童从3岁的47.0 cm增长到7岁的52.2 cm。各年龄组男童腰围的各百分位数值均略高于女童,差值波动范围0.4~3.6 cm。3~7岁男、女童腰围在不同百分位数上实测值与拟合值的差值波动范围-0.3~0.5 cm。9个城市男、女童3~7岁腰围P75和P90数值与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界值点(P75和P90)在年龄上能实现较好的对接。中国3~7岁儿童腰围数值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显示,随年龄增长腰围增加的趋势一致,但我国男童处于中等水平、女童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我国3~7岁儿童的腰围百分位数参照值,并实现与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参照值的良好衔接,可供相关临床、预防保健及科研工作等参照使用。

  • 标签: 腰围 参照值 生长曲线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北片),上海、南京、武汉(中片),广州、福州、昆明(南片)九市对7岁以下的110 499名儿童体格生长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2009年中国儿童生长标准为参照,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身高标准第3百分位判定为生长迟缓,位于第3~10百分位判定为身高偏矮。检出率按性别、地区、年龄等分组,组间生长迟缓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九市7岁以下儿童应调查113 084名,实际调查110 499名,调查率97.7%。生长迟缓总检出率为1.9%(2 141/110 499);城区低于郊区[1.6%(904/55 524)比2.3%(1 237/54 975),χ2=56.246,P<0.0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 121/57 921)比1.9%(1 020/52 578),χ2=0.003,P=0.965];生长迟缓检出率在0~<3岁随年龄略下降[从0~<1岁组1.8%(312/17 080)至2~<3岁组1.2%(168/13 740)],之后略提高,6~<7岁为2.2%(240/11 073)。不同地区比较,南片高于北、中片[城区3.3%(557/16 664)比0.9%(193/20 374)、0.8%(154/18 486),郊区4.7%(769/16 276)比1.1%(241/21 924)、1.4%(227/16 775),χ2=437.736、646.533,P均<0.01];而城区北、中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9,P=0.232),郊区中片略高于北片(χ2=5.130,P=0.024)。九市中广州市生长迟缓率最高(6.1%,613/10 019),各城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9.64,P<0.01)。生长迟缓程度构成显示以临界和轻度为主(78.4%,1 679/2 141),重度较少(7.2%,154/2 141)。身高偏矮儿童检出率为5.2%(5 721/110 499)。结论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处于较低流行状态,且检出生长迟缓儿童多为轻度。生长迟缓检出率郊区高于城区,男女差别不明显,南片地区高于北、中片地区。

  • 标签: 儿童 生长 生长迟缓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4~7岁儿童乳恒牙替换及其与体格生长的关系,分析恒牙发育长期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4~7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于2015年6—10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北片),上海、南京、武汉(中片),广州、福州、昆明(南片)九市进行横断面调查,共37 973名儿童,其中男19 035名,女18 938名。6岁以下每6个月为1组,6~<7岁1岁为1组。现场检查乳牙脱落、恒牙萌出情况,测量身高、体重等,并依据2009年中国儿童生长标准计算体格指标Z分值。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方法计算换牙年龄。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分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并利用1995年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乳恒牙替换相关数据,分析恒牙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九市37 973名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换牙率逐渐增加,从4.0~<4.5岁的0.6%(42/7 568)增长至5.5~<6.0岁的30.3%(2 295/7 583),6.0~<7.0岁达到74.5%(5 680/7 627)。除4.0~4.5岁组外,无论城郊男童换牙率均低于女童(P均<0.05);城区换牙率(男5.5~<6.0岁、女4.5~<5.0岁组之后)略高于郊区,如6.0~<7.0岁组男童城郊分别为74.2%(1 427/1 924)、69.2%(1 305/1 885)(χ2=11.446,P<0.01)。九市儿童换牙年龄为6.00(95%CI: 5.98~6.01)岁。换牙年龄的第3~97百分位变化范围为4.88~7.11岁。女童中位换牙年龄(5.94岁)早于男童(6.06岁);城区(5.94岁)早于郊区(6.05岁);北片(5.97岁)、中片地区(5.97岁)略早于南片地区(6.05岁)。已换牙儿童体重、身高、体质指数Z分值均高于未换牙儿童(0.35±1.17比0.03±1.13、0.32±1.00比0.03±1.02、0.23±1.16比0.04±1.13,t=20.81、21.67、12.09,P均<0.05)。与1995年相比,2015年5.0岁以后儿童换牙率明显提高,如城区男童6.0~<7.0岁组1995年为63.8%(1 146/1 796),2015年提高至74.2%(1 427/1 924)(χ2=46.748,P<0.01);中位换牙年龄2015年较1995年提前0.24岁。结论九市4~7岁儿童换牙年龄女童早于男童,城区早于郊区,北、中片早于南片地区。换牙早晚与体格生长水平有关。近20年换牙年龄存在小幅提前趋势。

  • 标签: 儿童,学龄前 牙列,恒 身高 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