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城市不能独立发展,城市彼此间只有建立起紧密联系,才能整合为高效互动的城市体系。根据城市的空间分布情况,我国的城市可以区分为7个:"黑+吉+辽"、"京+津+冀+晋+鲁+豫"、"沪+苏+浙+闽+赣+皖"、"湘+鄂"、"粤+桂"、"川+渝+滇+黔"、"陕+甘+宁"。这些区内的核心城市间的联系程度不同,核心城市的辐射力也有较大差别,所以需要对这些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构建"子城市链"、"子城市团"等措施,不断完善各个区内核心城市与腹地间的联系,在各个区内形成"分层+分片"的发展秩序,使得核心城市与腹地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区内都逐渐形成"核心城市-子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地"的多层次的城市发展结构,推动全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 标签: 城市群片区 片区城市群 子城市团 城市链 中心地
  • 简介:中原城市以郑州为中心,在连接关中城市、京津冀城市、长株潭城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郑州城市涉及范围广,各个子行政单元的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此需要采取'分步发展+分区发展'的方式,促进整个行政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分步发展'过程中需要将郑州行政单元作为第一步,而后要以郑州市为核心将济源市、焦作市、新乡市、开封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洛阳市串联成的城市环作为第二步。'分区发展'即将省域行政单元划分为七个子,将第二步城市环上的中心地作为子的中心城市,以其带动子区内其他中心地的发展。在'分步发展+分区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城市链和节点中心地的建设。

  • 标签: 郑州城市群 分步发展 子片区 节点中心地 城市链
  • 简介:黔中城市以贵阳为核心,处于成渝城市、长株潭城市、昆明城市和南宁城市的中间,对西南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发展黔中城市,就需要按照"1+8+5"的模式构建城市体系。"1"就是贵阳主城区,这是黔中城市的核心;"8"就是主城区外围的8个小城市,即息烽、开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黔西、织金等;"5"就是以贵阳为核心的5个城市组团,即遵义组团、瓮安组团、黔南组团、安顺组团、毕节组团。同时,为了发展5个城市组团,还应构建"贵阳—遵义"、"贵阳—黔南"、"贵阳—安顺"、"贵阳—毕节"、"贵阳—瓮安"等5条发展线。除了构建发展线、城市团之外,还要逐渐将基础较好的镇发展为节点城市,并构建"城市三角形",让相邻的城市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三角形"包括"修文—息烽—开阳"三角形、"龙里—福泉—黔南"三角形、"余庆—瓮安—黄平"三角形。

  • 标签: 黔中城市群 “1+8+5”模式 城市三角形 城市体系 次级城市团
  • 简介:京津晋冀鲁豫地域上紧密联系,该区域应该以京津为“双核”整合在一起发展,为此需要构建“太原—济南”和“保定—郑州”两条主城市链,在南北、东西两个方向上形成“十”字形的城市空间构架。除了构建主城市链外,还需要构建多条辅城市链,将京津晋冀鲁豫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城市整合在一起。在京津晋冀鲁豫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和郑州将会分别发展成为“北核”和“南核”,以“太原—阳泉—石家庄—衡水—德州—济南”一线为“公共边”,在区域内形成“京太济”三角形和“正太济”三角形。石家庄在“北京—郑州”链上居于中点位置,由于石家庄距离京津、郑州的距离较远,石家庄南北两侧需要发展次级节点城市,才能够以石家庄为中心构建“京石链”“郑石链”,在石家庄北侧保定扮演节点城市的角色,石家庄以南需要发展“邢台—邯郸”城市组团。

  • 标签: 主城市链 辅城市链 “京太济”三角形 “正太济”三角形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简介: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着手构建"四链+三"的城市体系。"四链"由两条主链和两条辅链构成,在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将行政区划内的主要中心地串联在一起,为在省域范围内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体系搭建了框架。"三"即根据省域行政区划内设区市间的联系,将整个行政区划划分为三个子,在赣西北区内要形成"弓背+弓弦"的分步走格局,赣东北要形成"三角形+节点城市团"的发展格局,赣中南要形成"主链+辅链+子"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南昌市要与武汉市、长沙市形成"三角形"互动格局,提升城市化速度,而后通过"以北部带动中南部"的发展步骤推动省域城市化水平提升。

  • 标签: “四链+三区” 城市体系 “软区划” 节点中心地 城市链
  • 简介:石家庄“一核+四”发展格局下的栾城子以栾城为核心,将赵县、元氏县、高邑县和赞皇县整合在一起.该子建设城镇体系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依托石家庄主城区构建“栾城—元氏—赵县”三角形;第二步是以元氏县为节点构建“元氏—赞皇—高邑”三角形;第三步是将赵县和高邑县通过“高村乡—沙河店镇—大营乡”城镇链连接在一起.通过以上3个步骤最终形成“吟+吟+C”的城镇体系格局.由于每个县级行政区域发展条件不同,栾城子区内各县域子单元构建城镇体系的发展轨迹也不同:栾城区要实行“先中心后外围,以中心拉动外围”的发展策略;赵县要实行“双中心”发展策略;元氏县要实行“槐阳镇—殷村镇—南佐镇”三角形发展策略,在此期间要开发出殷村镇和南佐镇两个子中心;高邑县要实行“元宝”形发展策略;赞皇县要实行“风扇”形发展策略.

  • 标签: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核+四片区” 栾城子片区 城镇体系
  • 简介:在"太原——郑州——西安"三角形中,"太原——西安"城市链距离最长,因而构建难度也最大,但是该城市链对于强化晋中城市与关中城市间的互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两个城市间要尽快形成"枣核"形城市链。在发展过程中,介休市、霍州市、临汾市、侯马市、运城市、渭南市要成为东侧城市链上的节点城市,吕梁市、延安市、铜川市要成为西侧城市链上的节点城市。"延安——临汾"处于"枣核"区域最宽阔地带,二者形成城市组团并构成横向城市链,能够更好地整合南北两侧的中心地,并通过节点城市最终与太原、西安联系在一起。在构建"太原——西安"城市链过程中,还要按照"分区+分步"的发展思路形成"临汾——侯马"组团、"延安——临汾"组团、"运城——渭南"组团、延安组团、"吕梁——太原"组团,加大不同层级中心地间的整合程度。

  • 标签: “太原——西安”城市链 “枣核”形城市链 区域中心城市 次级中心城市
  • 简介:“太原——郑州”城市链的构建,可以强化中原城市对晋中城市的辐射力,促进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构建城市链的过程中要采取“两端挤压、中间膨胀”的发展对策,“两端挤压”即太原城市沿着城市链向南施加影响力,郑州沿着城市链向北施加影响力。“中间膨胀”即以长治市为核心通过“分步走”方式构建城市团,将更多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向北、向南分别承接太原、郑州的城市影响力。为了强化“两端挤压”,太原需要与阳泉整合在一起,由北向南逐步推进,同时还要通过软区划设计在“安阳+鹤壁+新乡”区域内解决凹形行政区划问题,从侧面呼应“太原——郑州”城市链发展。

  • 标签: 区域经济协同 “太原——郑州”城市链 “两端挤压、中间膨胀” 发展构想
  • 简介:个体城市规模扩展过程中居民点布局遵循消费者均衡理论,即居民点在城市腹域不同地点的选址行为是谋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地租递减,坐标平面内的地租曲线随城市数量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状态:单中心城市时地租曲线是单调减函数,纽约地区中等家庭收入水平及其分布的变动情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多个临近城市的地租曲线不再是单调曲线而是一条波形线。地租水平由于城市腹域条件的差别影响而表现为级差地租,级差地租造成居民点布局的非常规发展,天津地价的分布形态说明了该问题。

  • 标签: 个体城市 规模扩张 居民点布局 消费者均衡理论 经济学分析
  • 简介:伴随经济增长,城市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其实质是产业结构中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茯转工”的发生。事实表明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彻底实现“农转工”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在农转工的身份以及相关的利益问题。所以“农转工”过程中必然出现既有制度安排下的农转工的边缘化及二次边缘化问题。笔者认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从而实现实质性的保护农转工合法权益的根本方法是制度变革,建立一种没有制度偏好和身份标识的制度安排。

  • 标签: 农民工 枉转工 边缘化问题 制度经济学
  • 简介:环渤海地区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该地区毗邻京津大都市,自然资源丰富,城市密度大。但是有很多制约因素束缚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包括行政分割、产业趋同、城市分布不均衡等。为了使该地区得到充分发展,需要进行城市团的划分,并且要进行分级开发。环渤海地区按照区域联系可以划分为沈阳城市团、济南城市团和京津冀城市团等。在发展对策方面需要进行产业整合、城市整合和加强物流建设。

  • 标签: 城市组团 分级开发 环渤海 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