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融合手术作为治疗脊柱疾病的有效术式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对脊柱疾病理解的加深及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腰椎融合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疗效也得到了确切证实。然而,融合手术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脊柱原有的生物力学环境,限制了相应脊柱节段的活动范围,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应力大幅增加。当邻近节段出现新发的影像学退行性改变或原有的退变加重,即为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如果存在与影像学退变表现相一致的下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则为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正在成为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由于其较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更贴近临床实践,更注重临床决策的实用性,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国内外各大数据库进行检索,对腰椎ASDis的风险因素及其治疗进展在RWS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检索文献显示导致ASDeg和ASDis发生和进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患者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一般而言,患者年龄、体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内科相关疾病等因素影响了ASDeg的进展。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手术节段数目、手术方式、邻近节段的干扰、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是否得到纠正等。为预防ASDis的发生,患者可以通过减轻体重和控制内科疾病来减缓ASDeg的进程。医生也可以通过充分手术规划和仔细术中操作以避免医源性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ASDis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可采用手术干预。目前的翻修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经皮内镜下单纯减压和后路减压延长内固定等。短期的RWS显示经皮内镜治疗ASDis疗效可能等同于再次融合内固定术。仍需大样本、长期的随访结果来指导邻近节段疾病治疗,以期提高临床决策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中椎间融合器高度对不同退变程度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融合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建立下腰椎(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L3,4节段构建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退变节段,在L4,5节段模拟进行OLIF手术,并分别植入高度为8、10、12、14 mm的融合器;施加7.5 N·m力矩使腰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分析融合器高度变化对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最大应力及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的影响。结果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的最大应力随着融合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一趋势在中、重度退变组不明显。植入四种不同高度(8、10、12、14 mm)的融合器后,L3,4节段均在后伸时ROM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68°、2.71°、2.94°和2.98°,中度退变组为2.33°、2.37°、2.41°和2.49°,重度退变组为1.94°、1.99°、2.14°和2.21°。L3-4椎间盘均在右侧弯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3.95 MPa、24.60 MPa、24.90 MPa和25.34 MPa,中度退变组为25.57 MPa、25.60 MPa、25.82 MPa和25.89 MPa,重度退变组为25.95 MPa、25.99 MPa、26.48 MPa和27.13 MPa。L3,4节段关节突软骨均在后伸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15.87 MPa、15.78 MPa、16.29 MPa和16.43 MPa,中度退变组为15.97 MPa、16.31 MPa、16.53 MPa和17.79 MPa,重度退变组为16.17 MPa、16.49 MPa、16.95 MPa和17.35 MPa。结论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轻度腰椎退变患者,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不宜过度撑开;而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中、重度腰椎退变患者,建议选择椎间融合器高度较原椎间隙高度增加0~2 mm即可。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旁肌萎缩及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ASDis再次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19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次手术融合节段为L4,5的ASDis患者29例纳入研究(ASDis组)。按Roussouly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5例。另选取同期腰椎融合术后未发生ASDis的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性别、融合节段、腰椎Roussouly分型与ASDis组进行1∶1配对。通过CT和MRI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初次手术前后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浸润度(fat infiltration,FI),初次术前关节突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F-J)及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pedicle facet angle,P-F)。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腰椎后路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临界值。评估ASDis组患者再次手术前后的椎旁肌萎缩情况。结果5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9.25±6.38)个月(范围49~73个月)。ASDis组患者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76±3.64)kg/m2,高于对照组的(22.24±2.92)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41);ASDis组椎旁肌CSA为(3 214.32± 421.15)mm2、相对横截面积(rCSA)为1.69±0.36,均小于对照组的(3 978.91±459.87)mm2和2.26±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2,P=0.012;t=9.47,P=0.038);ASDis组椎旁肌FI为21.95%±5.89%,高于对照组的14.64%±7.11%(t=7.32,P=0.002);ASDis组F-J角为35.06°±3.45°,小于对照组的38.39°±4.67°(t=4.76,P=0.027);ASDis组P-F角为117.39°±8.13°,大于对照组的111.32°±4.78°(t=5.25,P=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BMI(OR=1.34,P=0.038)、较小的椎旁肌rCSA(OR=0.02,P=0.017)及较高的椎旁肌FI(OR=1.58,P=0.032)是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BMI曲线下面积为0.680,临界值为22.58 kg/m2;椎旁肌FI曲线下面积为0.716,临界值为15.69%;椎旁肌rCSA曲线下面积为0.227,临界值为1.92。ASDis组患者再次手术前椎旁肌与初次手术前相比,拥有较高的FI(25.47%±6.59% vs. 21.95%±5.89%,t=3.99,P=0.042)及较小的rCSA(1.52±0.28 vs. 1.69±0.36,t=3.85,P=0.038);再次手术前椎旁肌FI与初次术前的差值与ASDis发生时间呈负相关(r=-0.53,P=0.039),rCSA差值与ASDis发生时间则呈正相关(r=0.64,P=0.043)。结论当BMI>22.58 kg/m2、椎旁肌FI>15.69%、椎旁肌rCSA<1.92,提示术后出现ASDis的可能性较大;初次手术后椎旁肌萎缩越明显,则ASDis可能发生越早。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不能作为预测ASDis发生的指标。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旁肌 椎关节突关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是腰椎融合术后中远期的并发症。虽然自然退变因素与患者自身因素在ASDis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医源性相关因素,尤其是手术相关因素也是影响ASDis发生的重要原因。手术所致的腰背肌及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损伤,术中腰椎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序列的恢复不足,以及内植物对腰椎结构的损伤激惹等问题会加速ASDis的发生和进展。因此,手术中应特别注意腰椎后方结构的保护、腰椎椎间隙高度与脊柱序列的合理重建及避免内植物对邻近节段的激惹。虽然近年来有关ASDis的临床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临床病例数量不足、随访时间不够、研究设计缺陷等导致的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提出的科学假设与临床应用的联系程度不够、临床实践价值较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临床价值和意义。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是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针对某个特定因素对ASDis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以获得证据级别较高的结论;另一方面则是进行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真实的医疗环境和医疗过程,获得对临床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32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97例,女35例;年龄18~82岁[(57.4±17.8)岁]。根据颈脊髓是否存在受压及致压物来源、是否存在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等因素建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进一步分析各型病例数、年龄及致伤原因。另收集24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未参与该分型系统制定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像学分型评估,计算Kappa系数对该分型进行可信度评价。结果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分为Ⅰ~Ⅳ型:Ⅰ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或)颈椎管狭窄等基础病理改变;Ⅱ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和(或)硬膜外血肿;Ⅲ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但存在明确的DLC损伤征象;Ⅳ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且不伴或仅存在可疑DLC损伤征象。其中Ⅰ型、Ⅱ型可同时伴或不伴DLC损伤。Ⅰ型 83例(62.9%),年龄(62.2±15.7)岁,以跌倒伤(37例,44.6%)为主,其次为交通伤(31例,37.3%)。Ⅱ型17例(12.9%),年龄(55.8±13.4)岁,以交通伤(9例,52.9%)和坠落伤(5例,29.4%)多见。Ⅲ型24例(18.2%),年龄(53.6±16.3)岁,以坠落伤(9例,37.5%)和交通伤(8例,33.3%)多见。Ⅳ型8例(6.1%),年龄(37.4±11.6)岁,以交通伤(4例,50.0%)和运动伤(3例,37.5%)多见。分型可信度评估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患者分型相同百分比为79.2%~87.5%,平均81.2%;Kappa系数为0.691~0.866,平均0.789,可信度为基本可信(0.61~0.80)。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可信度高,各型年龄分布及致伤原因的差异性提示该分型系统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分类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 标签: 颈椎 脊髓损伤 影像学分型
  • 简介:摘要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的病理特点不同,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椎体强化术、前后路固定融合术、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及后路截骨矫形术等。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了及时反映SCOVF的治疗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规范其治疗,本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提出手术治疗建议。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方向对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治疗40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资料,左侧为凸侧20例(左凸组),男5例,女15例,年龄(70.62±5.45)岁;左侧为凹侧20例(左凹组),男3例,女17例,年龄(69.73±7.24)岁;另纳入不伴侧凸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患者20例(无侧凸组),男5例,女15例,年龄(71.48±5.73)岁。分别在MR轴位T2加权图像及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以下OLIF操作相关解剖学参数: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距离,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椎交感干距离,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至椎体横轴的距离,L2~5相邻椎体中点之间距离,椎体旋转角度,OLIF操作通道角度。对3组测量参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分析。结果3组患者L2,3、L3,4、L4,5节段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距离和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椎交感干距离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左凹组L2,3节段[(24.41±9.54)mm、(18.18±7.1)mm)]、L3,4节段[(18.54±7.94)mm、(13.73±6.73)mm)]显著大于无侧凸组;而左凸组L4,5节段的上述数值[(19.16±7.04)mm、(11.67±3.63)mm]大于无侧凸组。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至椎体横轴的距离,左凸组L2,3、L3,4节段[(13.76±2.98)mm、(15.87±3.53)mm]显著大于无侧凸组;而左凹组对应数值[(9.97±3.14)mm、(10.75±5.03)mm]明显小于无侧凸组。左凸组L2,3、L3,4相邻椎体中点之间距离[(37.67±3.45)mm、(38.18±3.54)mm]大于无侧凸组与左凹组,且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体旋转角度与OLIF手术通道角度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左凸组中两者呈负相关,在左凹组中两者的绝对值呈正相关。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方向对OLIF的手术操作相关解剖学参数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术前根据侧凸方向针对性设计并调整操作技巧。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脊柱侧凸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建筑施工,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使用以前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现在社会经济的步伐,不能确保建筑的质量。让建筑行业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用创新模式来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

  • 标签: 建筑工程 现场 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