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檗碱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其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转录活化因子6(STAT6)通路的关系。方法将25只8周龄雄性C57BL/6N小鼠分为对照组、脂肪肝组、小檗碱治疗组(200 mg·kg-1·d-1)、AMPK抑制剂Compound C治疗组(0.2 mg·kg-1·d-1)、STAT6抑制剂AS1517499治疗组(10 mg·kg-1·d-1)。第12周末给小鼠称重并采集血清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三酰甘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留取肝脏组织称重并检测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并予HE、Masson和油红O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程序性坏死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磷酸化(p-)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MLKL)及通路蛋白AMPK、p-AMPK、p-STAT6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脂肪肝组肝质量、肝指数、AST、ALT、三酰甘油、TNF-α、IL-1β、氧化应激程度明显加重(P<0.05),肝组织充满空泡样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广泛分布的红色脂滴和明显蓝色纤维,RIPK3及p-MLKL表达上调(P<0.05),p-AMPK和p-STAT6水平降低(P<0.05);与脂肪肝组相比,小檗碱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质量与肝指数,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促炎因子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肝组织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RIPK3及p-MLKL表达下调(P<0.05),p-AMPK和p-STAT6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小檗碱治疗组相比,给予AMPK和STAT6抑制剂处理均可抵消小檗碱对脂肪肝的保护效应,RIPK3及p-MLKL表达增加(P<0.05)。5组间AMPK总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可激活AMPK/STAT6通路,抑制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发挥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小檗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程序性坏死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转录活化因子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血糖管理对器官捐献者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期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维护的脑死亡器官捐献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分成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强化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强化组将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对照组血糖控制在6.2~10.0 mmol/L。记录维护期间每次血糖值及每日胰岛素用量,同时比较两组入院时和捐献时的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浓度。结果维护期间强化组血糖低于对照组[(5.1±0.6)mmol/L比(8.2±1.5)mmol/L,P<0.05],胰岛素用量高于对照组[(9.5±3.2)U/h比(5.8±1.5)U/h,P<0.05];捐献时,强化组心动周期效率(CCE)、左心室收缩指数(DP/DTmax)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血清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血浆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浓度以及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强化组心脏捐献比率高于对照组(30%比16.7%,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目标血糖管理可减轻器官捐献者的炎性反应,减轻心肌损伤及心肌抑制,稳定血流动力学,增加心脏捐献率。

  • 标签: 器官捐献 胰岛素 血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肝缺血再灌注大鼠外泌体对小胶质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2~3周龄,体重20~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0):假手术组(S组)和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取S组及I/R组大鼠血清,使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将PKH26标记的外泌体与小胶质细胞共孵育6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外泌体的摄取。将原代小胶质细胞以5×105个/ml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107个/ml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组(107组)、108个/ml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组(108组)和109个/ml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组(109组)。依次给予相应浓度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共孵育6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裂解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leaved-caspase-1)和消皮素D(GSDMD)的表达。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分为3组(n=24):对照组(C组)、假手术外泌体组(S-exosome组)和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组(I/R-exosome组)。S-exosome组和I/R-exosome组分别给予108个/ml的S组、I/R组外泌体孵育6 h。采用RT-PCR法检测NLRP3、ASC和GSDMD 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18、IL-1β和TNF-α的浓度。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与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108个/ml和109个/ml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上调NLRP3、ASC、GSDMD和cleaved-caspase-1的表达(P<0.01)。与C组和S-exosome组比较,I/R-exosome组NLRP3、ASC和GSDMD mRNA的表达上调,上清液IL-18、IL-1β和TNF-α的浓度升高(P<0.01)。结论肝缺血再灌注大鼠外泌体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焦亡。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外泌体 小神经胶质细胞 细胞焦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巨噬细胞NAD依赖性蛋白脱乙酰酶3(Sirt3)表达在右美托咪定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64只,7周龄,体重约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6):假手术组(S组)、脓毒症组(Sep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右美托咪定+Sirt3抑制剂3-TYP组(TY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的方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DEX组于制备模型前1 h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5 ml,30 min后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0.25 ml);TYP组于制备模型前1 h时腹腔注射3-TYP 5 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0.25 ml),30 min后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S组和Sep组于制备模型前1 h和30 min分别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S组仅进行开腹、取出盲肠操作,不结扎穿孔。于术后24 h时腹腔灌洗,提取腹腔巨噬细胞贴壁培养,采用qRT-PCR法检测巨噬细胞Sirt3、IL-1β和TNF-α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3的表达,ELISA法测定腹腔灌洗液IL-1β和TNF-α浓度,观察各组小鼠10 d生存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Sep组、DEX组和TYP组腹腔巨噬细胞Sirt3及其mRNA表达下调,IL-1β和TNF-α mRNA表达上调,腹腔灌洗液IL-1β和TNF-α浓度升高,小鼠10 d生存率下降(P<0.05);与Sep组比较,DEX组腹腔巨噬细胞Sirt3及其mRNA表达上调,IL-1β和TNF-α mRNA表达下调,腹腔灌洗液IL-1β和TNF-α浓度降低,小鼠10 d生存率升高(P<0.05);与DEX组比较,TYP组腹腔巨噬细胞Sirt3及其mRNA、IL-1β和TNF-α mRNA表达上调,腹腔灌洗液IL-1β和TNF-α浓度升高,小鼠10 d生存率降低(P<0.05)。结论腹腔巨噬细胞Sirt3表达上调参与了右美托咪定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的过程。

  • 标签: 抗衰老酶3 巨噬细胞 右美托咪啶 脓毒症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胞外-5′-核苷酸酶(CD73)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家族成员3(Smad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0~23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只游离肝门,不阻断;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肝门30 min后恢复灌注制备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肝缺血再灌注+CD73特异性抑制剂组(APCP组)腹腔注射CD73特异性抑制剂APCP 40 mg/kg,10 min后行缺血再灌注。于再灌注6 h时采集眶静脉血样,测定血清ALT和AST浓度,随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73、TGF-β1和磷酸化Smad3(p-Smad3)表达,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含量,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MDA含量和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APCP组血清AST和ALT浓度、肝组织IL-1β、TNF-α和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CD73、TGF-β1和p-Smad3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APCP组血清AST和ALT浓度、肝组织IL-1β、TNF-α和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CD73、TGF-β1和p-Smad3表达下调(P<0.05)。APCP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较IR组加重。结论CD73参与了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源性保护机制的过程,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5′-核苷酸酶 再灌注损伤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3蛋白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小核糖核酸-10a(miRNA-10a)在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家族成员2(Smad2)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肾缺血再灌注+miRNA-10a拮抗剂组(I组)和肾缺血再灌注+miRNA-10a激动剂组(M组)。采用夹闭左侧肾蒂45 min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M组和I组术前72 h时分别尾静脉注射miRNA-10a拮抗剂和激动剂20 nmol,1次/24 h,连续3次,S组和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4 h时采集眶静脉血样,检测血清肌酐(Scr)和BUN浓度。随后处死小鼠取肾组织,测定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采用ELISA法测定IL-1β和TNF-α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和磷酸化Smad2(p-Smad2)的表达,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计算肾小管损伤评分。结果与S组比较,IR组、I组和M组血清Scr、BUN浓度、肾组织MDA、IL-1β、TNF-α含量和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IR组和M组肾组织SOD活性降低,TGF-β1和p-Smad2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I组血清Scr、BUN浓度、肾组织MDA、IL-1β、TNF-α含量和肾小管损伤评分降低,SOD活性升高,TGF-β1和p-Smad2表达下调,M组血清Scr、BUN浓度、肾组织MDA、IL-1β、TNF-α含量和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SOD活性降低,TGF-β1和p-Smad2表达上调(P<0.05);与I组比较,M组血清Scr、BUN浓度、肾组织MDA、IL-1β、TNF-α含量和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SOD活性降低,TGF-β1和p-Smad2表达上调(P<0.05)。结论miRNA-10a参与了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与激活TGF-β1/Smad2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微小RNAs 再灌注损伤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2蛋白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肝缺血再灌注幼鼠脑损伤时血清外泌体与小胶质细胞焦亡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6只,2~3周龄,体重40~6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3)、假手术幼鼠血清外泌体处理组(S-Exosome组,n=10)和缺血再灌注幼鼠血清外泌体处理组(I/R-Exosome组,n=13)。I/R组建立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6 h后,取S组和I/R组幼鼠血清分别提取外泌体,S-Exosome组、I/R-Exosome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S组或I/R组血清外泌体混悬液100 μl。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S组和I/R组血清外泌体标记蛋白CD9、CD81表达水平。各组均于相应处理后6 h时取血清及海马组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消皮素D(GSDMD)、半胱天冬酶1前体(pro-caspase-1)、半胱天冬酶1剪切体(cleaved-caspase-1)和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GSDMD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海马组织IL-1β、IL-18、TNF-α以及血清S100β、NSE的水平;I/R-Exosome组取3只大鼠,经尾静脉注射PKH26红色荧光标记的血清外泌体,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外泌体与小胶质细胞共定位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清CD9和CD81表达上调,I/R组及I/R-Exosome组海马组织NLRP3、GSDMD、cleaved-caspase-1、ASC表达上调,血清及海马组织IL-18、IL-1β、TNF-α水平、血清S100β、NSE水平升高(P<0.05),S-Exosome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及I/R-Exosome组GSDMD阳性表达明显增多,S组及S-Exosome组未见明显阳性表达;免疫荧光结果示外泌体与小胶质细胞共定位现象。结论幼鼠肝缺血再灌注诱发脑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血清外泌体介导小胶质细胞焦亡有关。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外泌体 小神经胶质细胞 细胞焦亡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核受体辅激活因子4 (NCOA4)介导的铁自噬在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0只,8~10周龄,体重21~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NCOA4沉默组(I/R+NCOA4 shRNA组)、肠缺血再灌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I/R+3-MA)和肠缺血再灌注+NCOA4沉默+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组(I/R+NCOA4 shRNA+RAPA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造模前2周,I/R+NCOA4 shRNA组和I/R+NCOA4 shRNA+RAPA组尾静脉注射AAV-NCOA4-shRNA 1×1011 vp,Sham组、I/R组和I/R+3-MA组注射AAV shCtrl(腺病毒对照) 1×1011 vp。于造模前7 d I/R+NCOA4 sh-RNA+RAPA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4 mg/kg,1次/d;于造模前1 h I/R+3-MA组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10 mg/kg。于再灌注2 h时,处死取肠组织,行Chiu评分,采用比色法检测MDA、谷胱甘肽(GSH)和Fe2+含量,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NCOA4、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铁蛋白重链1(FTH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水平,计算LC3Ⅱ/LC3Ⅰ比值。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肠组织Chiu评分、MDA、Fe2+、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GSH含量降低,NCOA4和ACSL4表达上调,LC3Ⅱ/LC3Ⅰ比值升高,GPX4和FTH1表达下调(P<0.05);与I/R组比较,I/R+NCOA4 shRNA组和I/R+3-MA组肠组织Chiu评分、MDA、Fe2+、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GSH含量升高,I/R+NCOA4 shRNA组肠组织NCOA4和ACSL4表达下调,GPX4和FTH1表达上调(P<0.05),I/R+3-MA组ACSL4表达下调,LC3Ⅱ/LC3Ⅰ比值降低,GPX4和FTH1表达上调(P<0.05);I/R+NCOA4 shRNA组与I/R+NCOA4 shRNA+RAPA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OA4介导的铁自噬可促进铁死亡,参与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 标签: 自噬 铁蛋白质类 铁死亡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檗碱对小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致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2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 = 5):对照(S)组、脂肪肝(H)组、小檗碱(B)组、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组(ATRA,A组)。12周末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计算肝指数(肝质量/体质量比值);进行肝组织HE、Masson和油红O染色,采用SAF评分评价肝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程序性坏死相关蛋白,即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磷酸化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p-MLKL)及Nrf2表达水平。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S组相比,H组血清ALT、AST、LDH、TG、TC、TNF-α、IL-1β水平及肝指数显著升高;肝组织充满空泡样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红色脂滴,Masson染色可见胶原纤维增生明显,SAF评分(6.60±0.55与0.80±0.45)显著增高。RIPK3及p-MLKL表达上调,Nrf2水平相对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组相比,小檗碱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脏生化指标与血脂指标水平、促炎介质表达、肝指数及SAF评分,RIPK3和p-MLKL也表达下调,而Nrf2水平进一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B组相比,给予Nrf2抑制剂处理可拮抗小檗碱对脂肪肝的保护效应,血清ALT、AST、LDH、TG、TC、TNF-α、IL-1β水平及肝指数显著升高,SAF评分升高,RIPK3和p-MLKL表达相对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小檗碱可明显改善小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损伤,其机制与激活Nrf2、抑制肝细胞程序性坏死有关。

  • 标签: 小檗碱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程序性坏死 核因子-E2相关因子
  • 简介:摘要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围手术期肺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儿童的生理及解剖特性等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儿童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各项生理机能也尚不完善,故围手术期肺损伤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成年人显著增加。而目前儿童围手术期肺保护相关临床研究较少,文章介绍了儿童围手术期肺损伤的自身条件相关、麻醉相关以及手术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了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围手术期肺部易受损伤的原因;综述了围手术期肺保护相关技术的应用,并从机械通气、药物应用、容量管理及其他方面就围手术期肺保护策略进行了详细描述,以期为临床儿童围手术期肺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儿童 围手术期 肺损伤 肺保护 并发症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小儿亲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超声影像学变化的特点。方法择期接受背驮式亲体肝移植术患儿96例,年龄3~24月,ASA分级Ⅱ或Ⅲ级,Child-Pugh分级B或C级,性别不限。于术前24 h(T0)、术后24 h(T1)和72 h(T2)时记录患儿肺部超声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13 MHz行超声检测。将肺分为12区,依次对双肺各区进行扫查。采用超声评分法,记录肺各区评分,以评分最高的结果作为该区的超声检测结果。记录患儿一般情况各指标并计算单位时间体重净出入量。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侧区肺实变和肺水肿评分升高,T1,2时后区肺实变、肺水肿、胸腔积液评分及各区肺实变、肺水肿、胸腔积液评分总分升高(P<0.05);与T1时比较,T2时后区肺实变评分及各区肺实变评分总分降低,侧区、后区肺水肿评分及各区肺水肿评分总分降低(P<0.05);各时点前区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区比较,侧区各时点肺实变评分升高,T1,2时肺水肿评分升高,T1时胸腔积液评分升高,后区各时点肺实变、肺水肿、胸腔积液评分升高(P<0.05);与侧区比较,后区各时点肺实变、肺水肿、胸腔积液评分升高(P<0.05)。结论小儿亲体肝移植术后1 d时肺侧区和后区倾向于出现肺实变、肺水肿和胸腔积液,以后区为重;术后3 d时后区肺实变较前减轻,侧区和后区肺水肿较前减轻,但均未恢复至术前状态。

  • 标签: 超声检查 肝移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在小檗碱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0只,6~8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假手术组(S组)、肾缺血再灌注组(RIR组)、小檗碱+缺血再灌注组(B组)、小檗碱+缺血再灌注+SIRT1抑制剂EX527组(BE组)和小檗碱+缺血再灌注+Nrf2抑制剂ATRA组(BA组)。通过切除右肾,夹闭左肾肾动脉45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的方法建立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B组、BE组和BA组术前14 d给予小檗碱100 mg·kg-1·d-1灌胃,BE组和BA组术前3 d分别进行腹腔注射EX527 5 mg·kg-1·d-1、ATRA 10 mg·kg-1·d-1。S组和RIR组连续14 d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4 h时眶静脉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Cr和BUN浓度,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含量,光镜下观察肾小管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肾小管损伤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Nrf2、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caspase-1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RIR组、B组、BE组和BA组血清Cr和BUN浓度、肾脏IL-1β和TNF-α含量、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RIR组、BE组和BA组肾脏SIRT1、Nrf2、ASC、caspase-1和NLRP3、B组SIRT1、Nrf2、caspase-1和NLRP3表达上调(P<0.05);与RIR组比较,B组、BE组和BA组血清Cr和BUN浓度、肾脏IL-1β和TNF-α含量、肾小管损伤评分降低,B组SIRT1和Nrf2、BE组Nrf2和ASC、BA组SIRT1、ASC和caspase-1表达上调,B组ASC、caspase-1和NLRP3、BE组SIRT1和NLRP3、BA组Nrf2表达下调(P<0.05);与B组比较,BE组和BA组血清Cr、BUN浓度、IL-1β、TNF-α含量、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BE组和BA组ASC、caspase-1和NLRP3表达上调,BE组SIRT1和BA组Nrf2表达下调(P<0.05)。结论SIRT1/Nrf2信号通路参与了小檗碱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与抑制细胞焦亡有关。

  • 标签: NF-E2相关因子2 小檗碱 再灌注损伤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后处理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海马神经元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转录因子E2F1(E2F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孕16~18 d的Wistar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7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42):对照组(C组)正常培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组(O组)氧糖剥夺1 h后复氧复糖;丙泊酚后处理组(P组)复糖复氧即刻加入丙泊酚(终浓度1.2 μg/ml)孵育2 h,更换为正常培养液。于继续培养24 h时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Rb和E2F1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O组和P组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Rb和E2F1表达上调,p-Rb核浆比例和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与O组比较,P组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Rb和E2F1表达下调,p-Rb核浆比例和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后处理降低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机制与其抑制Rb-E2F1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二异丙酚 缺血后处理 缺氧,脑 海马 神经元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 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海马及血浆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180~2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生理盐水组(NS组)、切口痛组(P组)、吗啡混合芬太尼组(MF组)和吗啡混合芬太尼+切口痛组(MFP组)。P组和MFP组制备切口痛模型。造模前20 min时,MF组和MFP组鞘内注射吗啡5 μg/kg和芬太尼0.25 μg/kg的混合液50 μl,NS组和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0 μl。于造模前24 h(T0)、造模后1、6、24、48和72 h(T1~5)时,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于T0,T2,T3和T5时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和下腔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和血浆IFN-γ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P组T1~5时MWT降低、TWL缩短,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MF组T1~3时MWT升高、TWL延长,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MF组和MFP组T2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P<0.05);与P组比较,MF组和MFP组T1~5时MWT升高、TWL延长,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与MF组比较,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T2,3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4组各时点海马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可提高切口痛大鼠血浆IFN-γ浓度,改善外周免疫抑制。

  • 标签: 吗啡 芬太尼 注射,脊髓 疼痛,手术后 干扰素-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瞬时受体电位M2(TRPM2)-钙调磷酸酶A(CnA)-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通路在丙泊酚减轻小鼠肝缺血再灌注致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C57BL6小鼠24只,8周龄,体重20~23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丙泊酚组(P组)和TRPM2激动剂腺苷二磷酸核糖(ADPR)+丙泊酚组(AP组)。采用夹闭肝左、中叶门静脉和肝动脉6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组于造模前1 h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造模前30 min时腹腔注射1%异丙酚30 mg/kg;AP组于造模前1 h时腹腔注射ADPR 10 mg/kg(溶于0.2 ml生理盐水中),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1%异丙酚30 mg/kg;S组和IR组分别于造模前1 h和30 min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再灌注6 h时摘眼球采血检测血清BUN、Cr、ALT和AST水平,然后处死小鼠取肾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并计算线粒体长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RPM2、CnA、磷酸化Drp1(p-Drp1) Ser637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P组和AP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TRPM2、CnA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Drp1 Ser637表达下调,线粒体长径缩短(P<0.05);与IR组比较,P组血清BUN和Cr浓度降低,肾组织TRPM2、CnA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下调,p-Drp1 Ser637表达上调,线粒体长径延长(P<0.05),线粒体损伤减轻,血清ALT和AS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组血清BUN和Cr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AP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TRPM2、CnA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Drp1 Ser637表达下调,线粒体长径缩短(P<0.05),线粒体损伤加重。结论丙泊酚减轻小鼠肝缺血再灌注致肾损伤的机制与其抑制肾组织TRPM2的表达,降低胞内CnA的水平,抑制Drp1 Ser637去磷酸化有关。

  • 标签: 二异丙酚 再灌注损伤 急性肾损伤 TRPM阳离子通道 钙神经素 线粒体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以动脉压力波形分析法(PRAM)监测的CI为目标导向的循环管理对肝移植术婴幼儿的心肌保护效应。方法选取亲体肝移植术患儿(均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120例,年龄5~15个月,体重5.5~10.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60):常规组(R组)及CI目标导向管理组(CI-G组)。R组根据CVP、连续有创动脉压、血气分析等监测指导术中循环管理,CI-G组术中通过桡动脉连接PRAM/Mostcare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以CI为目标导向进行循环管理。记录液体入量、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的最高值及最低值,以及再灌注5 min内各指标的最大波动值(△RHR、△RMAP、△RCVP)以及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情况。于麻醉开始(T0)、再灌注前5 min(T1)、新肝期30 min(T2)、新肝期3 h(T3)和术后12 h(T4)时检测血清cTnI、N末端血浆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IL-6、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浓度。记录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ICU期间心功能不全和肺感染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与R组比较,CI-G组液体入量、最高CVP、△RHR、△RMAP、再灌注综合征发生率降低,最低MAP升高,T2~T4时血清cTnI、NT-pro-BNP、IL-6、TNF-α和HMGB1浓度降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ICU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婴幼儿亲体肝移植术中,以PRAM监测的CI为目标导向的循环管理可精准指导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稳定循环功能,可产生一定心肌保护效应。

  • 标签: 心排血量 监测,生理学 儿童 肝移植 心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少或避免肝移植术中输注异体血的系列血液管理改进策略对受者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成人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无输血组(21例)和输血组(28例)。无输血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56.3±11.6)岁;输血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4.3±14.2)岁。所有患者术中采用急性血液稀释、低中心静脉压、血液回收等麻醉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随机选取2019年1—7月未采取输血管理策略的40例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8.9±14.1)岁。收集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比较三组移植术后早期的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分别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²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无输血组与输血组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出血量分别为(454.2±271.3)、(673.6±333.4)、(890.3±346.7)ml;q=-6.342、-5.286,P值均<0.05]。无输血组ICU住院时间短于输血组和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36.4±9.1)、(44.3±14.9)、(58.2±21.1)h;q=-4.432、-3.824,P值均<0.05],术后第7天无输血组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56.8±32.1)U/L比(89.6±45.6)U/L;q=-3.358,P<0.05]。结论以不输血肝移植为目标开展多学科输血管理技术改进措施,可有效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并有助于避免外科输血,且有利于受者术后早期恢复。

  • 标签: 肝移植 输血, 自体 患者血液管理 无输血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水平对胆道闭锁患儿活体肝移植后围手术期脑损伤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40例胆道闭锁患儿作为研究组,均行活体肝移植手术,年龄4~12个月,体重4~10 kg,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分级Ⅲ或Ⅳ级,选择同期进行肠套叠或腹股沟疝手术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切皮即刻(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1 h(T3)、新肝期24 h(T4)时采集右颈内静脉血样,对照组分别于麻醉前(T0)和手术后24 h(T4)采集右颈内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NSE和S-100β浓度,记录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分析活体肝移植受者围术期血清S-100β和NSE水平的变化规律。术前1 d,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时利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价所有患儿神经认知情况,结果以智力发展指数(MDI)、运动发展指数(PDI)表示;采用儿童麻醉苏醒期谵妄评分于拔管后30 min、2h、4h评价患儿苏醒期谵妄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无肝期和新肝再灌注期血清S-100β和NSE变化显著。下腔静脉阻断后,血清S-100β和NSE浓度明显增高(P<0.05),新肝再灌注期上述指标逐渐恢复(P<0.05),两组患儿T0、新肝再灌注期及T4的血清S-100β和N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与术前1 d比较,研究组患儿术后2周MDI、PDI有所下降(P<0.05),术后1个月较前上升(P<0.05);术前及术后2周均低于正常水平,术后1月研究组患儿MDI和PDI基本能达到术前水平。对照组中,患儿术前1 d、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的MDI和P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患儿拔管后30 min测得谵妄率高达30%,拔管后2 h及4 h谵妄发生率较小。对照组中,患儿拔管后30 min、2 h及4 h谵妄发生率均较小(P<0.05)。结论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对评价活体肝移植患儿围手术期的脑损伤具有临床意义,可判断及预测患儿术后谵妄及认知障碍。

  • 标签: 肝移植 胆道闭锁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压力记录分析(PRAM)指标预测婴幼儿肝移植术中心肌损伤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亲体肝移植术婴幼儿115例,使用PRAM/Mostcare监测设备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用量、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于手术开始(T0)、无肝期30 min(T1)、门静脉开放后即刻(T2)、新肝期60 min(T3)和术毕(T4)时记录HR、MAP、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心动周期效率(CCE)以及手术开始后单位时间(每小时)内各指标最大变化值(△maxMAP、△maxHR、△max CI、△max SRVI、△max dp/dtmax、△maxCCE)。以术毕血清cTnI浓度≥0.04 μg/L作为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心肌损伤组及无心肌损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指标与心肌损伤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指标预测术中心肌损伤的准确性。结果心肌损伤组32例,无心肌损伤组83例,心肌损伤发生率27.8%。与无心肌损伤组比较,心肌损伤组无肝期时间延长,术中输液量增多,血管活性药使用率升高,T1时HR和SVRI升高,CCE降低,T2时dp/dtmax降低,△maxMAP、△maxCI、△maxdpt/dtmax和△maxCCE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p/dtmax、△maxdp/dtmax、CCE、△maxCCE与心肌损伤有关(P<0.01)。CCE预测术中心肌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最佳临界值为-0.80,灵敏度0.70,特异度0.64。结论PRAM可以用于婴幼儿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其监测的CCE(无肝期30 min时)预测术中心肌损伤的准确性较高。

  • 标签: 监测,生理学 婴幼儿 肝移植 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