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娩是人类繁衍的行为,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剖宫产是分娩的一种方式,其在生产方式和产后恢复方面都和自然分娩不同。在产科的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结合产妇的身体情况,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措施,促进产妇分娩后的快速恢复。本文将对快速康复在剖宫产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提高剖宫产护理水平,为患者剖宫产后康复保驾护航。

  • 标签: 剖宫产 快速康复 康复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eyerson痣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6例Meyerson痣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7个月至28岁,中位年龄10.5岁。3例皮损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4例发生于先天性色素痣,2例发生于获得性色素痣。色素痣出现时长7个月至18年。4例近2个月自觉瘙痒,2例无瘙痒等伴随症状。中央色素痣形态为丘疹5例,斑块1例,形状规则,皮损颜色为褐色或黑色,色素均匀,边界清楚。6例色素痣周围均可见红晕,4例皮损上覆鳞屑或痂皮。组织病理学表现出色素痣及湿疹的双重特点,色素痣表现为交界痣或混合痣,湿疹表现为浆液渗出,表皮不规则增生,海绵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Meyerson痣少见,好发于躯干及四肢,当色素痣出现瘙痒或皮损周围出现红斑时,应考虑Meyerson痣的可能。

  • 标签: 痣,色素 湿疹 Meyerson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毛囊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在西京皮肤病医院确诊的8例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发病年龄6 ~ 67岁,男6例,女2例,均无明显发病诱因,发病至确诊时间6个月至20年不等。患者皮损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直径较小(< 1 cm)且长期存在的红褐色圆形斑丘疹或斑块,附少许或无鳞屑。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4例行皮肤镜检查,均显示角栓全部发生于毛囊开口处。8例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相似:表皮厚度大致正常或棘层轻度不规则增生,仅毛囊漏斗部存在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变薄或消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6例患者分别采用手术切除、外用药物和激光灼烧等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切除可治愈原发皮损,但无法预防新发皮损,而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结论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临床好发于男性,以面部多见,病情缓慢进展,组织病理表现为独特的、仅发生于毛囊口的角化不全柱,诊断需同时结合临床与病理特征。

  • 标签: 汗孔角化病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皮肤镜检查 毛囊型汗孔角化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孤立性真皮黑素瘤(SDM)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SDM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SDM临床表现为黑色、肤色、红色的丘疹或结节,无特定好发部位。病理表现为局限性真皮/皮下孤立性结节,无明显包膜,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表皮不受累。结论详细的临床资料以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正确诊断SDM的关键。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肿瘤转移 存活率 孤立性真皮黑素瘤 皮肤转移性黑素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床旁超声引导下留置鼻-肠管的临床护理。方法 将40例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1年1月—2021年5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20例,2组患者均实施鼻肠管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通过胃内注气法,实验组实施超声引导下床边留置鼻肠管法,分析2组营养价值。结果 实验组达到胃部时间、达到幽门时间、总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床旁超声 留置鼻-肠管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同时分析在对产后出血预防过程中应用卡前列甲酯栓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接受入院治疗的86例产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把产妇按照平均分组的方式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中产妇需要采取静脉注射催产素的治疗方式,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结束的同时需要使用1mg的卡前列甲酯栓,在舌下进行含服。对比两组产妇在产后产生的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在第三产程与产后的2小时之中的出血量都要比同期对照组产妇低出很多,观察组产妇在产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达到6.977%,同期对照组产妇在产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达到25.581%,观察组要比对照组高出很多,两组产妇产生的差异具备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卡前列甲酯栓使用在对产妇生产之后出血进行预防的治疗能够获得非常有益的预防效果,同时还可以明确降低产妇在生产之后阴道的实际出血量,并能够对产后产生的一系列不良症状起到改善作用,所以这种预防措施更加适宜被当成是对产后出血进行预防的最为理想的方式,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卡前列甲酯栓 产妇 出血 效果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本质病理生理特征是气体交换功能障碍,评估气体交换功能可反映ARDS的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指导个体化机械通气治疗以及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气体交换功能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多重惰性气体消除技术、自动肺参数估计系统、胸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但目前床旁可用的技术及改善ARDS患者气体交换功能的措施仍然有限,因此改进和推广床旁实时气体交换功能监测技术将有可能实现ARDS个体化医疗的目标。本文对目前常用的ARDS气体交换功能评估方式以及意义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对评估ARDS气体交换功能的重视,进一步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体交换功能 呼气末正压 俯卧位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