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42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入组病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由2名神经内科、2名影像科高资历医师组成血管狭窄评估小组,采用盲法阅片对狭窄动脉及侧支循环进行评定。通过经颅多普勒(TCD),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采取改良 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分别对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依据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部位,将血流代偿模式分为4型。观察入组患者的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48~82(61±8)岁。启动侧支循环途径:前交通动脉侧支、后交通动脉侧支、眼动脉侧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脉络膜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侧支循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C4段侧支循环、胼周动脉吻合侧支、硬脑膜-软脑膜侧支、新生血管。Ⅰ型双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闭塞20例(47.6%);Ⅱ型双侧颈内动脉C2段至C6段眼动脉发出前重度狭窄/闭塞5例(11.9%);Ⅲ型双侧颈内动脉C6段眼动脉发出后重度狭窄/闭塞2例(4.8%);Ⅳ型混合型15例(35.7%)。结论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侧支循环途径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探讨其侧支循环代偿模式分型,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分析病变特点及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

  • 标签: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动脉增强分数(AEF)在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51例初诊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以及86名无结直肠病史常规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全腹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将所得图像传至西门子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得AEF彩图及其定量参数AEF值,分析AEF值与结直肠癌分期、Ki-67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对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Ⅰ、Ⅱ、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AEF值分别为(72±9)%、(65±11)%、(60±12)%、(5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5,P<0.001);对照组与结直肠癌组AEF值分别为(85±6)%与(62±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6,P<0.001)。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与AEF值呈负相关(r=-0.548,P<0.05)。以对照组为标准,AEF值用于诊断结直肠癌Ⅰ、Ⅱ、Ⅲ、Ⅳ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6(灵敏度62.50%,特异度96.51%)、0.928(灵敏度76.74%,特异度98.84%)、0.981(灵敏度92.68%,特异度91.86%)及1.000(灵敏度100.00%,特异度98.84%),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AEF值与Ki-67呈负相关(r=-0.537,P<0.05)。Ⅰ、Ⅱ、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55±12)%、(67±10)%、(73±12)%、(7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4,P<0.001),Ⅳ期高于Ⅰ+Ⅱ期(t=3.45,P=0.001);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与Ki-67呈正相关(r=0.393,P<0.001)。结论AEF定量彩图及AEF值可以反映结直肠癌病变组织动静脉血供特点,术前进行AEF值分析有助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分期 动脉增强分数 Ki-67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夹闭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我院收支的 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 28例,参照组 30例,参照组采用夹闭治疗,研究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与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显著短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的总发生率为 17.85%,显著低于参照组 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时间较短 ,患者康复快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闭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3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15例和对照组 15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加用中药汤剂辅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模拟,辅助介入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术的8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2.00±14.93)岁。术前采集患者心脏及主动脉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患者主动脉病变部位模型,术前进行手术模拟,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及对可能发生情况进行预估,收集整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经股动脉途经于CoA处置入覆膜支架1枚,术后测量,CoA处最窄径由术前(3.70±2.94)mm增至术后即刻(18.01±1.51)mm(P<0.05),跨缩窄收缩压差由术前(83.75±25.44)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术后(14.63±8.09)mmHg(P<0.05)。右上肢收缩压由术前(204.13±22.31)mmHg下降至术后(145.63±32.08)mmHg(P<0.05);下肢动脉收缩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相应心血管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CoA短期疗效明显,3D打印模型个体化复制患者弓缩窄部位解剖模型,对于辅助介入治疗主动脉弓缩窄术前评估与手术预案制定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 标签: 3D打印 主动脉缩窄 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尼可地尔,探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5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29例,对照中不应用尼可地尔,观察组应用尼可地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相较于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明显较低,且在治疗完成后观察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观察者强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较高,对照组中有8例,所占比例为27.59%,观察组中有3例,所占比例为1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尼可地尔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并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尼可地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修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4年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显微修复外科收治12例外伤致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1~48岁,6例为腕背部缺损、6例为足踝部缺损。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5.0 cm×4.5 cm~28.0 cm×11.0 cm,设计切取修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5.0 cm×5.0 cm~29.0 cm×12.0 cm,修薄之前皮瓣厚度为4.0~6.5 cm,修薄之后皮瓣厚度为0.6~0.9 cm。所有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和供区外观功能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随访10~42个月,患者皮瓣外形不臃肿,无须Ⅱ期修薄,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1~17 mm,平均14.5 mm。患者腹壁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未见腹壁疝或溃疡发生。结论游离修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质地薄,适合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且效果较佳。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四肢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糖尿病(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完全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多支血管病变的389例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血运重建(CR)组187例,不完全血运重建(IR)组202例。观察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PCI术后随访3年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CI术后随访3年,与CR组比较,IR组的MACCE[30.7%(62/202)比14.4%(27/187),χ2=14.541,P=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7.4%(15/202)比2.1%(4/187),χ2=4.759,P=0.02]、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14.4%(29/202)比3.7%(7/187),χ2=13.024,P=0.00]、心绞痛复发[28.2%(57/202)比6.4%(12/187),χ2=31.629,P=0.00]和再次住院[36.1%(73/202)比8.0%(15/187),χ2=43.857,P=0.00]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而两组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及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行IR与CR相比,术后MACCE、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和再次住院率均增高。

  • 标签: 老年人 女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运重建 心脑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