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增生性瘢痕是创面愈合后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和胶原过度沉积的结果。但并非所有的皮肤成纤维细胞都参与介导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不同亚群或位于真皮不同层次的成纤维细胞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此外,细胞外基质亦对皮肤纤维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阐明上述因素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可能有助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分化脂肪细胞(DFAT)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向培养液中加入脂多糖(LPS)或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RAW264.7向M1或M2型巨噬细胞极化。分离培养C57BL/6小鼠DFAT,并对其进行多向分化诱导,通过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进行成脂、成骨干性鉴定,利用Transwell小室将DFAT与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在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人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 (MCP-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精氨酸酶-1 (Arg-1)、壳酶蛋白(Ym-1)、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量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加入LPS或IL-4刺激,可诱导RAW264.7向M1或M2型巨噬细胞极化。将DFAT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发现,DFAT细胞可使巨噬细胞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M1组和对照组M0组比较,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TNF-α的表达显著增高(5.02±0.71比1.00±0.02,t=5.648,P<0.01)、iNOS的表达显著增高(7.44±1.56比1.00±0.06,t=4.143,P<0.01)、MCP1的表达显著增高(19.64±2.48比1.00±0.04,t=7.510,P<0.01);M2组M0组比较,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Arg1的表达增高(165.40±45.72比1.00±0.07,t=3.597,P<0.05)、IL-10的表达增高(6.86±1.91比1.00±0.07,t=3.055,P<0.05)、YM-1的表达增高(5.17±2.27比1.00±0.03,t=1.834,P<0.05);DM1组较于M1组,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0.93±0.40比5.02±0.71,t=4.979,P<0.05)、iNOS的表达显著降低(1.61±0.83比7.44±1.56,t=3.302,P<0.05),MCP1的表达显著降低(2.22±1.27比19.64±2.48,t=6.244,P<0.05);而DM2组与M2组比较,Arg-1的表达显著增高(493.10±55.37比165.40±45.72,t=4.563,P<0.05)、IL-10的表达显著增高(87.84±26.90比6.86±1.92,t=3.002,P<0.05)、YM-1的表达显著增高(49.11±11.07比5.18±2.28,t=3.887,P<0.05)。结论DFAT细胞可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其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

  • 标签: 去分化脂肪细胞 巨噬细胞 极化 免疫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MSC-Exo)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促进移植脂肪血管化的机制。方法获取1例2020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30岁健康女性的废弃脂肪,处理后将脂肪颗粒分别移植于12只Balb/c裸鼠背部皮下左、右两侧,每侧注射0.5 ml,建立脂肪移植模型。左侧设为外泌体组,每周以50 μg的BMSC-Exo溶于100 μl PBS溶液中,移植后即刻在脂肪周围多点局部注射,然后每周注射1次,连续4次;右侧设为对照组,于同一时间注射同等剂量的PBS溶液。观测项目:(1)分别在术后4、8周获取2组脂肪移植物组织,用电子天平称其湿重并计算保留率。(2)术后8周,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脂肪移植物中脂滴包被蛋白A(Perilipin A)阳性细胞,观察2组脂肪细胞的结构和完整性;(3)术后8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肪移植物中CD31阳性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检测Notch1、Notch4阳性细胞、计算阳性细胞面积比例;(4)术后8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移植物中Notch1、Notch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Graphad Prism 8.0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4、8周,对照组脂肪湿重保留率分别为(41.15±9.68)%和(34.30±6.45)%,外泌体组分别为(61.77±10.98)%和(55.93±5.89)%,均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8周,外泌体组较对照组中脂肪细胞结构完整性更好,具有较多的新生毛细血管;外泌体组中有较多的完整Perilipin A阳性脂肪细胞,而对照组中则较少。(3)对照组微血管密度为(4.67±0.57)个,显著小于外泌体组的(13.00±2.00)个(P<0.05);对照组每视野下Notch1和Notch4阳性细胞面积比例均低于外泌体组[(0.53±0.28)% vs.(1.67±0.11)%,(0.11±0.06)% vs.(1.20±0.24)%,P<0.05];(4)外泌体组Notch1、Notch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20、1.50±0.26、2.56±0.55,均比对照组(1.00+0.00)明显上调(P<0.05)。结论BMSC-Exo可能通过上调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激活Notch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移植脂肪血管新生,提高移植脂肪保留率。

  • 标签: 脂肪组织 移植,异种 干细胞 骨髓 外泌体 新生血管化 Notch信号通路 脂肪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近交系雄性6~8周龄Brown-Norway大鼠和Lewis大鼠各1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将受体大鼠项背部全层皮肤皮下游离2.2 cm×2.2 cm区域后,皮下移植取自供体大鼠腹部的2.0 cm×2.0 cm大小全厚皮,供区拉拢缝合。移植术后5~6 d剪除受体大鼠移植的异体皮片上方的自体皮,剪除后7 d拆线。移植术后2个月内观察供受体大鼠进食、活动、存活情况,受体大鼠撕咬、抓挠创面情况,受体大鼠剪除自体皮后创面情况,移植的异体皮片成活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移植术后2个月内,供受体大鼠均正常进食,可自由活动,无大鼠发生非正常死亡;未发生受体大鼠撕咬、搔抓创面情况。受体大鼠剪除自体皮后创面有少量渗出,并有部分表皮脱痂现象。移植的异体皮片均未发生感染或坏死,全部成活,新毛发顺利长出。结论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方法操作简单省时,术后无须换药,加压固定可靠,皮片成活率高,可推广应用于动物皮片移植模型。

  • 标签: 模型,动物 皮肤移植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009年1月—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2 934例,其中男1 867例、女1 067例,中位年龄18岁,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3 053例次,置入扩张器4 266个。以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民族、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有无吸烟史、饮酒史、输血史、基础疾病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首次注水率、扩张器置入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有无术后血肿清除为预测变量,以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为结局指标。对数据采用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因素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发生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采用自助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饮酒史、心脏病史、病毒性肝炎史、高血压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置入部位、术后血肿清除为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回归系数=-0.005、0.170、0.999、0.054、0.510、-0.003、0.395、-0.218、0.029、0.848、-0.116、0.175、0.085、0.202)。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且<400 mL或≥4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等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37、3.21、2.00、2.47、1.70、1.73、1.67、2.16,95%置信区间=1.04~1.82、1.09~8.34、1.38~2.86、1.29~4.41、1.07~2.73、1.02~2.94、1.09~2.58、1.07~4.10,P<0.05或P<0.01)。评价模型区分度的C指数=0.63(95%置信区间=0.59~0.66),评价模型准确度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85。自助重采样法内部验证模型的C指数=0.60。结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成功,并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 标签: 扩张术 感染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临床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常用的大鼠子宫移植模型和建立方法,为子宫移植研究的模型选择和构建提供参考。

  • 标签: 器官移植 子宫 动物模型 妊娠
  • 简介:摘要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整形外科常用治疗手段之一,但其产生的新增皮肤组织机制一直没有明确定论。本综述回顾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新生皮肤组织来源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巨噬细胞可能参与皮肤扩张术皮肤组织新生的机制,为本领域研究寻找新方向,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 标签: 皮肤扩张术 新生组织机制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整形外科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扩张后的局部皮瓣、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对于头面部瘢痕,能够提供颜色、弹性、质地及厚度相似的额外皮肤,能够有效的治疗头面部瘢痕,恢复头面部正常的解剖结构。本文对近年来扩张皮瓣治疗头面部瘢痕的临床应用进行回顾。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头面部 瘢痕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头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方法设计个性化的微型扩张器,可以将其埋置在大鼠(SD大鼠28只,雄性,8~10周龄,购自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头皮下,实验动物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扩张组和假扩组,实验组定期将生理盐水注入扩张器,对大鼠头部皮肤进行充分扩张;假扩组在大鼠头皮下埋置硅胶膜,不进行扩张。术后定期收集皮肤样品,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等组织学检测,分析观察结果,包括表皮和真皮厚度、胶原纤维排列等,并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随着扩张装置的注水扩张,大鼠头皮被充分扩张,面积显著增大。假扩组表皮厚度为(54.16±9.48) μm,扩张组表皮厚度增加[(73.33±10.96) μm,t=2.957,P<0.05],而扩张组真皮厚度变薄[(394.00±51.38) μm],对照组真皮厚度为(732.00±54.03) μm (t=10.14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结果表明扩张皮肤胶原束排列更紧凑,组织间隙更小。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扩张皮肤部分胶原纤维断裂,排列紊乱;成纤维细胞核膜皱褶增多,细胞器数量增多。结论设计了一种微型扩张器,可埋置在大鼠头皮下,解决了大鼠扩张效率低、不稳定的问题,可用于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机制和探索新的提高扩张效率的方法。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扩张 模型,动物 头皮扩张 扩张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眉下切口提眉术(subbrow blepharoplasty,SBB),重睑成形术(double eyelid surgery,DES)和眉下切口提眉术联合重睑成形术(combination of subbrow blepharoplasty and double eyelid surgery,CSD)3种方法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及纳入和排除标准将患者分为SBB组、DES组和CSD组。评价患者术后6个月上睑皮肤松弛改善效果,包括睑缘-角膜映光点距离(MRD1)、角膜内侧睑缘与重睑褶皱距离(MCMFD)、瞳孔中点睑缘与重睑褶皱距离(MPMFD)、外眦处睑缘与重睑褶皱距离(LCMFD),以及上睑皱纹改善效果,并由患者和第三方医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0例女性患者被纳入研究,每组30例,患者年龄35~62岁,3组患者年龄及上睑皮肤松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上睑皮肤松弛和上睑皱纹均得到改善。CSD组2例患者出现呕吐,1例患者出现额部皮肤麻木。SBB组、DES组和CSD组MRD1改善量分别为(0.14±0.09) mm、(0.34±0.11) mm、(0.43±0.15)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37,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18、2.824、9.236,P值分别为<0.001、0.008、<0.001);MCMFD改善量分别为(0.32±0.15) mm、(0.92±0.21) mm、(0.97±0.24)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82,P<0.001),SBB组与DES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73、12.404,P值均<0.001),DES组与C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2,P=0.261);MPMFD改善量分别为(0.34±0.13) mm、(1.07±0.24) mm、(1.37±0.23)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935,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531、5.628、19.159,P值均<0.001);LCMFD改善量分别为(0.54±0.17) mm、(1.58±0.37) mm、(1.97±0.48)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405,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71、4.097、15.068,P值均<0.001)。上睑皱纹评分改善量:SBB组、DES组、CSD组分别为(0.70±0.47)分、(0.50±0.51)分、(1.20±0.48)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71,P<0.001); SBB组与DE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2,P=0.115),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71、3.979,P值均<0.001)。SBB组、DES组和CSD组VAS患者评分分别为(2.77±0.57)分、(2.17±0.38)分、(3.90±0.31)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575,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79、15.541、10.161,P值均<0.001)。VAS医师评分分别为(2.80±0.61)分、(2.27±0.58)分、(4.07±0.45)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85,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40、12.624、8.883,P值均<0.001)。结论相较于眉下切口提眉术和重睑成形术,眉下切口提眉术联合重睑成形术能够充分切除上睑松弛皮肤,明显减少上睑皱纹,调整和重塑重睑形态,恢复良好的眉眼部美学关系,是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更好方法。

  • 标签: 上睑皮肤松弛 上睑老化 提眉术 重睑成形术 评估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预扩张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18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面颈部病损患者355例,其中男200例、女155例,年龄4~48岁,以热力烧伤后瘢痕、Ⅲ型和Ⅳ型面颈部畸形为主。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根据病损的大小及位置,置入合适容量的扩张器对胸三角区域进行扩张;Ⅱ期为皮瓣带蒂转移术,待扩张器扩张至理想容量后,切除病损组织,依缺损面积(单侧缺损面积为7 cm×5 cm~17 cm×16 cm)设计皮瓣后带蒂转移,胸部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待皮瓣成活后Ⅲ期行皮瓣延迟术及断蒂术,本组患者单个皮瓣面积8 cm×5 cm~20 cm×18 cm。统计本组患者使用皮瓣个数,扩张器个数、额定容量及扩张情况,各期手术间隔时间,皮瓣存活情况,各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使用460个预扩张胸三角皮瓣,其中250例患者采用单侧皮瓣、105例患者采用双侧皮瓣,相应共使用460个扩张器,额定容量以500 mL(163个)和600 mL(142个)居多;扩张器的扩张倍数为额定容量的(1.14±0.19)倍。本组患者皮瓣扩张时间为(96±30)d,带蒂时间为(32±8)d,延迟时间为(7.5±1.6)d。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感染(29例)、扩张器外露(18例)和血肿(10例)为主。随访6~120个月,患者皮瓣修复处弹性、质地和颜色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面颈部对称、不臃肿。结论通过超量扩张可获得的胸三角皮瓣面积较大,厚度较薄,弹性、质地和颜色与面颈部受区周围组织相近,可获得良好的面颈部外观,并发症以感染和扩张器外露为主,多见于Ⅰ期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后。

  • 标签: 外科皮瓣 扩张术 面部 瘢痕 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