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正>梁启超: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 标签: 中文系教授 启功先生 刘文典 幽默风趣
  • 简介:先秦儒家孔孟的书以讲道理为主,他们也谈论自己,但那种谈论是活泼的、流动的、生发的,虽然在君王的炫耀面前他们的自我期许不免有酸涩之嫌。墨家谈论自己时则多有金石之气,其大义凛然可谓能够使贪者廉顽者立怯者勇。道家的老子几乎绝口不谈自己,这一缄默的意味是由庄子来揭示了,庄子的感觉是苦涩的。

  • 标签: 自觉 先秦儒家 谈论 庄子 孔孟 君王
  • 简介:伊藤博文好女色。"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他曾对身边人说:"我对你们什么也不指望。在我终日为国事操劳而头痛之时,与其晚餐时让你们给我倒杯酒,服侍我换衣服,大概还不如天真漂亮的艺妓的玉手可解我心宽呀。"1906年,甘地决定终身禁欲,他立誓之后把这一决定告诉了妻子。

  • 标签: 男女之情 伊藤博文 身边人 诺伊曼 卢卡斯 克里斯蒂
  • 简介:郁达夫是现代史上的大文人,曾被称为中国的“卢梭”。这个少年时代即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在日本留学时学习过医科、政治学科,最后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看过几千部西方的小说。1921年,25岁的郁达夫出版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沉沦》,轰动文坛。

  • 标签: 郁达夫 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现代史 浪漫 1921年 少年时代
  • 简介:从“发蒙”以来,阅读就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这种以阅读为生的习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改变。自2000年开始拒绝进入任何体制,十几年来,没有工资,没有固定收入,一度飘忽不安,但我没有放弃读书。最近几年,跟外界多有隔绝,连时常可以带来惊喜或周济的稿费都断了,我依然没有走出门找路子,依然埋头读书、写作,……直到今年,我的读书、写作告一段落,恍然之间觉得,这辈子属于自己的书差不多读完了。

  • 标签: 生活方式 固定收入 读书 阅读 写作 周济
  • 简介:李昌平是近年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名人辈出,名人荟萃,名人世界,已是中国大陆近年最为重要的现象。中国的伪市场社会使得人们不用计较名誉的信用和正当有效,径取名声的占有感,这应了一句老话,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名人效应,注意力经济,发展到后来,就是争夺眼球,戏子粉墨登场。

  • 标签: 《文字可以做什么》 随笔 文学作品 余世存 李昌平 《我向总理说实话》
  • 简介:在中国九十年代后期的期刊业明显的趋势是期刊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它一方面体现在公开刊物和内部刊物的压缩,另一方面是众多刊物竞相实施精品战略,把争创名牌期刊做为工作的中心,各类期刊八仙过海,着力创新,在内容、风格、印刷质量、经营战略上展开追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管理部门的决策导向和市场竞争机制双向决定的。

  • 标签: 中国 创名牌 决策导向 内部刊物 质量效益型 经营战略
  • 简介:王康简介:20世纪80年代末名动京畿;90年代初再以《大道》为题,撰写五集政论片,论者称为"冷战结束后对中国道路运思甚深的先知式作品"。同期有长篇诗评《俄

  • 标签: 民间思想 中国道路 俄罗斯 冷战结束 年代 诗评
  • 简介:高尔泰生于江苏,十五岁时,他从山里走出。自此,野性和倔强伴随他终生,他特立独行,感性天然,自由而心性率真。他做学生时就拒绝几十个人把同一个模特画得一模一样。十九岁时他自问:"为什么自己的命运,要由

  • 标签: 高尔泰 报告文学 自由 积淀说 西方美学 心性
  • 简介:  文学是人学.这是人类生成文明以来文学最初的起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文学的传统是非常丰富的,文学与人类相始终.  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学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文学从挑战解构权力开始,到献媚于市场,最后依附于资本、权力,最终以感性权力的名义重构了人民大众的文学视野.……

  • 标签: 文学力量
  • 简介:  南方的朋友听说我没有工作,很是怜惜我的清贫,觉得我还不是一无是处,就应该充分发挥我的一技之长.尽管我的文字很少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他们还是尽其所能向我约稿,希望我能写一些可以公开的话题.……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