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支架对腹腔开放合并空气(EAF)进行口封堵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标准:(1)接受腹腔开放疗法;(2)合并EAF。排除标准:(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口;(2)远端梗阻;(3)肠管狭窄超过50%。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纳入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7例腹腔开放合并EAF患者。通过窦道造影、CT重建和手指探查方式评估口大小、口周围肠管直径和口周围肠管角度,基于评估数据设计并制作3D打印支架,经口置入支架。观察指标包括:(1)支架置入成功率;(2)置入后内容物流出量;(3)可耐受运动时间;(4)接受确定性手术时间;(5)恢复内营养时间。用t检验比较支架置入前后内容物流出量以及可耐受运动时间,内容物流出量和可耐受运动时间变化的统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结果17例腹腔开放合并EAF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全部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置入后2 d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提示消化道通畅、无梗阻;且支架成功保持在原位直至确定性手术。未发现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出现支架置入相关不良反应。支架置入后肠液流出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17例患者肠液流出量从第1天的(702.7±198.9)ml/d降低至第7天的(45.8±22.4)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0,P<0.001)。支架置入后患者离床时间、运动时间均持续增加,运动耐受时间从第1天的(9.1±3.8)min/d延长至第14天的(106.9±21.8)mi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27,P<0.001)。截止支架置入术后120 d,15例患者成功实施确定性手术和腹壁重建术。恢复内营养时间为3(2,5)d,自支架置入至接受手术行口修复时间为(87.2±17.6)d。2例患者因严重腹腔感染合并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3D打印支架可减少EAF口处内容物的流出,并可促进患者恢复内营养和康复锻炼。

  • 标签: 肠空气瘘 腹腔开放 支架 3D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采取不同卧位对生命体征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肠全麻术后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等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正常经鼻自主呼吸后进行卧位更换。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A组为平卧位;B组为床头抬高15°卧位;C组为床头抬高30°卧位;D组为床头抬高45°卧位;E组为床头抬高15~45°卧位,开始将床头摇至15°,2 h后将床头摇至30°,再2 h后将床头摇至45°。5组患者卧位固定后,在患者主诉不适时或体位自行改变。比较5组卧位坚持时间、不舒症状和腹部切口疼痛程度。结果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15°卧位与30°卧位坚持时间较长,分别为(72.27±12.41)min和(69.37±9.10)min,5种不同卧位坚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患者腰部疼痛人数较少,切口无痛患者较多,5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经鼻正常自主呼吸患者,术后6 h内采取15°、30°卧位可延长患者坚持卧位时间,减少腹部切口疼痛、腰部酸痛发生率,且减少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概率。

  • 标签: 肠瘘 体位 腹部手术 全麻 术后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预防病人手术部位感染(SSI)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07例行择期消化道重建手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6例,女31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18~79岁。107例病人中,43例病人给予头孢菌素预防SSI,设为头孢菌素单药组;64例病人给予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预防SSI,设为联合用药组。观察指标:(1)SSI发生情况。(2)分层分析。(3)SSI致病菌培养结果。(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SSI发生情况:107例病人中,29例发生SSI,其中浅层切口感染15例、深层切口感染7例、器官和(或)腔隙感染7例。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发生总体SSI、浅层切口感染、深层切口感染、器官和(或)腔隙感染的例数分别为18、7、5、6例,联合用药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1、8、2、1例,两组病人总体S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925,P<0.05)。两组病人器官和(或)腔隙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浅层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05,P>0.05)。两组病人深层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层分析:43例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中,Ⅱ类切口10例、Ⅲ类切口33例;64例联合用药组病人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1、53例。在Ⅱ类切口中,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发生SSI 1例,联合用药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类切口中,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发生SSI 17例,联合用药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χ²=11.499,P<0.05)。(3)SSI致病菌培养结果:29例发生SSI病人中,细菌培养阳性21例,其中单一细菌感染12例,多种细菌混合感染9例,共培养出33株细菌。(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07例病人均未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5)随访情况:107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0 d。所有病人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可用于预防病人SSI。

  • 标签: 感染 吗啉硝唑 预防 手术部位感染 肠外瘘 消化道重建手术 致病菌
  • 简介:摘要内营养(EN)是治疗克罗恩病(CD)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CD的发病机制不明,但CD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会出现一些显著的病理特征,如肠道菌群失调、黏膜过度炎症反应、黏膜损伤、肠系膜脂肪异常等。本综述探讨EN治疗CD的作用机制,以期能更好地理解EN在改变CD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从而促进CD的临床管理。

  • 标签: 肠内营养 克罗恩病 肠道菌群 黏膜炎症 黏膜愈合
  • 简介:摘要肠道类器官是指利用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和自组装的特性,在体外重建出的多种小肠上皮细胞类型和类似生理结构,也被称为"微"。类器官研究起始于不同段中Lgr5阳性隐窝干细胞的发现,而小肠/结肠干细胞微环境中EGF、Wnt、BMP/TGF-β、Notch等信号通路对干细胞特性的体外维持同样起关键作用。"微"类器官不仅可以实现隐窝-绒毛极性结构的重建,也可以重现分化型细胞组分和上皮功能。自2009年Sato等构建起小肠类器官培养体系以来,相较于主要由遗传变异细胞所构成的常规细胞培养体系,肠道类器官展现出诸多优点,并成为胃肠道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此外,类器官研究通过与基因组学、材料学、工程学相结合,在各医学研究领域大放异彩。"微"类器官作为临床前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肠道发生、肠道转运生理、屏障、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领域,以及囊性纤维化、感染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肠道肿瘤等疾病的临床研究中。本综述主要讨论肠道类器官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肠道疾病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标签: 类器官 肠道干细胞 肠道疾病 构建 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