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完全内界膜(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在线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选取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作为研究对象,干预方式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1日。排除重复、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和综述性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均数差(MD)和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手术后黄斑裂孔(MH)发生率。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232篇文献,最终纳入10篇文献的417只眼进行分析,其中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保留中心凹ILM剥除分别为245、172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者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者治疗后BCVA、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VA:MD=0.05,95%CI -0.00~0.11,P>0.05;CFT:MD=-4.79,95%CI-18.69~9.11,P>0.05);M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5.70,95%CI 2.22~ 14.61,P<0.05)。结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均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眼BCVA、CFT均得到改善;与完全ILM剥除比较,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后MH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老视是指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可塑性和弹性下降,睫状肌功能变弱,导致眼的调节幅度下降,进而使近距离工作和阅读发生困难的生理老化现象。目前临床治疗老视的方法众多,各有优劣,但尚无真正意义改善调节功能的方法。本文汇总国内外老视治疗的相关研究,就老视治疗中的戴镜矫正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老视 接触镜 眼外科手术 药物疗法 视觉,单眼
  • 简介:摘要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PCO是由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和白内障术后的创伤愈合反应而形成的。通过对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进行表面改性来防治PCO具有靶向性强、减少后续医疗干预等优点。根据IOL改性的效应材料,可以将IOL改性分为药物负载和非药物改性两大类。根据预防或抑制PCO的效应是否可以控制,可将其分为可控改性和非可控改性。(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2-28)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近年来机器人手术临床应用的研究逐步增多。机器人辅助白内障手术有减少术者的生理颤抖、提高手术的稳定性与精确性、缩短学习曲线等优点。手术机器人主要辅助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三个关键性步骤,包括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后囊膜抛光。目前多种机器人辅助白内障系统在这些关键步骤中发挥作用,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主从式眼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系统及相干光断层扫描介导的手术机器人系统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18-123)

  • 标签: 手术机器人 白内障 超声乳化
  • 作者: 陈冬军 万修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2年第03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730 北京老年医院眼科 10009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发病机制中晶状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证实PACG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可使前房加深、房角开大,有助于降低眼压。本文回顾了有关PACG透明晶状体摘除术相关研究,虽然透明晶状体摘除对PACG有明显益处,但在技术推广和适应证选择上具有挑战性。(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07-210)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吸出术 透明晶状体
  • 简介:摘要患者植入多焦点IOL后可出现眩光等视觉问题,影响视觉质量,这与大脑的神经适应相关。神经适应存在个体差异,年轻患者更易产生。神经适应与视网膜对图像的处理以及相应大脑皮层的活动相关,达到稳定的神经适应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通过电子游戏、计算机认知训练或视觉训练可改善多焦点IOL植入术后患者的神经适应。(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89-296)

  • 标签: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神经适应性
  • 简介:摘要现有研究认为先天性瞳孔残膜发生可能由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障碍及成纤维母细胞持久的合成活性所致,但也有病例报告认为与母亲在孕期感染性因素相关,其临床形态有较大差异性,对视力的影响也不同。目前对于其治疗,主要根据残膜的大小和对视力有无影响而定,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及手术。(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43-448)

  • 标签: 先天性瞳孔残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中央与周边的厚度差异对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邯郸眼科医院测量的健康人群336例(336眼),来自邯郸眼科研究。运用Orbscan-II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最薄点(TCP)以及3、4、5、6、7 mm处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角膜厚度;通过计算3、4、5、6、7 mm区域角膜厚度与中央厚度的比值,得到反映角膜中央与周边厚度差异的角膜厚度指数(CTI)。通过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迟滞系数(CH)、角膜阻力因子(CRF);采用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相关分析CH、CRF与角膜厚度及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7 mm CTI总体分布中两端的最大5%与最小5%两组之间CH和CRF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4、5、6、7 mm角膜厚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15,P=0.003;r=-0.23,P<0.001;r=-0.33,P<0.001;r=-0.41,P<0.001),且随直径增大相关性逐渐增加;角膜最薄点、CCT及3 mm区域角膜厚度与年龄无相关性。5、6、7 mm CTI与年龄呈负相关(r=-0.18,P=0.001;r=-0.27,P<0.001;r=-0.27,P<0.001),3、4 mm CTI与年龄无相关性。CH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CRF与年龄呈负相关(r=-0.15,P=0.006)。CH与3、4、5、6 mm CTI呈负相关(r=-0.13,P=0.023;r=-0.14,P=0.010;r=-0.15,P=0.008;r=-0.13,P=0.019),CRF与3、4、5、6 mm CTI也呈负相关(r=-0.21,P<0.001;r=-0.24,P<0.001;r=-0.26,P<0.001;r=-0.16,P=0.005)。7 mm CTI位于总体分布中两端的最大5%与最小5%两组之间比较,CH和CR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06;t=2.78,P=0.009)。结论:随年龄增加,健康人群CCT变化不大而周边厚度明显下降。CCT与周边厚度差异较大的角膜可能存在抵抗眼内压及外力作用能力下降的风险。

  • 标签: 角膜厚度 角膜迟滞系数 角膜阻力因子 角膜厚度指数
  • 简介:摘要可植入性后房型屈光晶状体(ICL)植入术作为屈光不正的主要矫正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逆性等优势,目前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尽管ICL的材料和设计逐渐改进,但术后并发症仍有可能发生,如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等,可影响术后效果,甚至需再次手术。现就ICL植入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可植入性后房型屈光晶状体 并发症 并发性白内障 继发性青光眼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屈光手术的不断进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作为一种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ICL植入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约2%~3.5%,严重时需白内障手术(<1%)。ICL植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与手术操作、患者年龄及屈光度等有关,而晚期并发性白内障多归因于ICL与晶状体的接触或房水循环改变有关。近年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与ICL材质与设计类型改进、手术经验增长等因素有关。ICL拱高过低术后白内障发生风险上升,有研究认为理想拱高应在250~750 μm之间。(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41-145)

  • 标签: 可植入性后房型屈光晶状体 并发性白内障
  • 简介:摘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白内障检测和分级中有较多应用,目前主要有基于裂隙灯照片和彩色眼底照片两种白内障检测和分级方法。同时,多种算法模型可获取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特征,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和分级结果,如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组稀疏回归模型、卷积-递归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等。(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31-236)

  • 标签: 人工智能 白内障 检测 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治疗-10 D以上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视力提高情况(△LogMAR)与术前球镜度(S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行ICL-V4c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802例(1 380眼),术前SD -23.50~-6.00(-11.54±3.59)D。根据患者术前SD将患者分为A组(-10 D<SD≤-6 D)、B组(-23.5 D≤SD≤-10 D),B组按照组距3 D分为B1(-13 D<SD≤-10 D)、B2(-16 D<SD≤-13 D)、B3(-19 D<SD≤-16 D)、B4(-22 D<SD≤-19 D)、B5(-23.5 D≤SD≤-22 D)共5个亚组。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2个月的视力、眼压及视力提高情况。结果:B组患者SD术后得到明显改善(P<0.001),最佳矫正视力(BCVA)得到明显提高(P<0.001);2组患者手术的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平均值均>1。△LogMAR和组别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1);B3、B4组患者术后△LogMAR明显高于A、B1、B2组(调整后均P<0.001)。B组患者术后眼压高于A组(P<0.001),且术后高眼压的比例更高(P=0.008)。结论:ICL-V4c植入术治疗SD≤-10 D以上的超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治疗-22~-16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收益高于>-16~-6 D的患者。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中央孔型V4c疗效 超高度近视 屈光手术
  • 简介:摘要互联网技术与医学不断进行融合,远程医疗、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的新崛起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眼科学作为以影像学检查为主要诊疗手段的临床学科,在互联网医疗的时代下具有很大的优势。现笔者就5G通信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 标签: 5G 远程医疗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以及CRISPR相关蛋白9(Cas9)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具有基因敲除效率高、精准定位、易于操作、实验周期短、成本低廉等优点。CRISPR/Cas9系统的出现为眼病尤其是晶状体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模型的构建、晶状体相关性疾病突变基因位点的确定、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9-33)

  • 标签: CRISPR/Cas9 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治疗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双眼同期白内障手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较少,许多医师不赞同进行双眼同期手术主要是担心术后并发眼内炎,以及不利于调整第二只眼包括人工晶状体度数误差在内的手术方案。近年来,随着现代白内障手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升,应重新考虑双眼同期白内障手术的可行性,其具有节约医疗资源与成本,降低麻醉包括全身麻醉的风险,提升视觉效果及儿童患者的手术效果等多种优势。(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87-91)

  • 标签: 白内障 同期手术 眼内炎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临床实践中影响白内障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因素,为提高白内障手术患者舒适度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集有关文章,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文章共纳入52篇随机对照研究中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2 911名,将影响白内障患者手术的因素进行分类,依次为护理方式、麻醉药物的种类及作用部位,未归入上述的影响因素按作用时间分为术前影响因素如是否口服镇静药物、术中影响因素如是否辅助吸氧、术后影响因素如术后是否盖眼垫等。将可进行数据分析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协同护理可提高白内障手术患者舒适度相对危险度为1.21,95%置信区间(CI):1.13,1.30(P<0.001);与利多卡因相比,其他表面麻醉药在麻醉效果及影响患者舒适度方面无明显差异,均值差为-0.69,95%CI:-1.51,0.14(P<0.001);较平衡盐溶液相比,静脉输注芬太尼组可明显降低患者自控的镇痛装置按压给药的次数,进而反映出静脉输注芬太尼可提高患者舒适度[MD=-1.77,95%CI:-2.19,-1.39;P<0.001];Tendon囊下麻醉较表面麻醉相比,麻醉效果及患者舒适度方面更好[MD=-1.02,95%CI:-1.33,-0.71;P<0.001];其他可提升患者舒适度的因素由于研究文献少或统计结果难以合并遂未行Meta分析,但将其结论进行系统综述。结论:影响白内障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因素较多,在临床中可逐步开展,进一步提高手术舒适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舒适度 影响因素 系统评价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