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赵凯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  300162

摘要:国务院'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倡导一种以敬业、精细和专注为特质的创业创新文化,特别强调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工匠精神并非孤立的职业特质,而是劳动者深层次的职业信念和实践体现,它紧密关联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态度和精神内核。其核心内涵涵盖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多个维度。作为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者,中等职业院校在融入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入工匠精神,对于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道德人格塑造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工匠精神;培育

1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1.1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缺乏体系化设计

当前,众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上显得较为局限,主要依赖于基础阶段的入门课程,如专业导论和职业规划,这些课程通常局限于新生入学和临近毕业的关键节点。在核心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引导并未充分融入,导致学生们缺少系统且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学习路径,从而无法形成持久的实践和深化其理解。因此,毕业后,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素养,进而引发了职业技能责任感淡薄、专业素质亟待提升的现象。

1.2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机制

在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往往各自为政,这使得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塑造未能实现无缝对接,未能在学校内部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动力。各育人主体之间的协作机制尚不健全,诸如教务、学工和团委等部门在推动工匠精神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沟通不畅,未能形成整体规划,导致活动设计缺乏连贯性和持久性,无法系统且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特质。

1.3第二课堂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贡献不足

工匠精神的孕育并非一蹴而就,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自我提升,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为此,我们需要在课外教育环境中深化对工匠精神的塑造,以拓宽和加深其影响范围。课外教育作为院校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升中职学生的全方位素养起着关键作用,其活动形式多样,涵盖了体育赛事、学术分享、专业竞赛、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尽管当前的课外活动丰富多样,但它们往往聚焦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发展,未能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如敬业、精细操作和创新思维等,与实际职场所需的工匠精神内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为了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紧密地贴合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

2“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2.1全员躬行,言传身教,以师德风范感染学生

教育者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他们对学生的行为模式起着关键引导。为此,学校应强化全体教职人员的教育共识,强调全员参与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员需积极实践专业素养,凭借深厚的敬业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岗位职责中,严谨地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中自发追求卓越的精神,即工匠精神的培养。

2.2建立主体联动机制,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参与

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各自独立的局面亟待革新。我们倡导辅导员深度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同时让专业课教师担纲班级导师的角色,以此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无缝衔接。例如,当专业教师察觉到学生在学术探索中的态度波动时,他们会主动与辅导员进行信息共享;在策划工匠精神的实践活动中,双方教师将携手引导和监督;此外,专业教师也会积极参与班级团队建设,参与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优秀学子的评价过程。这种模式的建立,催生了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有效协作,显著提升了工匠精神的协同培养效果。

2.3将企业纳入育人主体,切实提升培育成效

企业对于具备专业技艺且热衷于精工细作的员工有着极高的需求,因此,教育机构应积极推动校企深度联姻,革新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设想在学习过程中,将实训课程无缝对接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企业实地环境中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企业专家的现场指导和绩效评估,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策略旨在提前让学生成熟于职场角色,不仅有利于个体的专业发展,也为企业寻找到符合标准的未来人才库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4设计一体化的培养方案

在中等技术教育机构中,应倡导跨学科协作,鼓励教师与学生以及来自企业与行业的实战专家进行深度对话和广泛实践调查。首要任务是挖掘出本领域技能人才成长所需的独特工匠精神特质,并将其战略性地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构建人才培养策略时,应精心设计并详尽阐述围绕工匠精神塑造的具体步骤,使之成为教育路径中的不可或缺部分。从新生引导课程开始,贯穿整个学术生涯,直至职业规划指导和专业课程研习,都需植入工匠精神的理念。进一步,通过系统化的就业预备培训和实际的企业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解并内化这种精神。这样,工匠精神不仅成为理论知识的补充,更是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驱动力。

2.5设计优秀的工匠精神实践项目

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空中楼阁,它扎根于实际操作的土壤之中。在企业的实操实习或学校的模拟训练中,学生们通过亲手打磨产品的过程,能深刻理解工匠精神与卓越品质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此,职业教育机构需双管齐下:首先,他们应将对匠心独运、注重细节和追求卓越等精神特质的评价融入到实践项目的设定中,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其次,他们应大力提升实践设施,如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尖端的实验设备和虚拟现实平台,这些工具能实时展示精密操作如何提升产品质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工匠精神所带来的产品艺术化呈现,从而激发他们内心对工匠精神的渴望和追求。

结论

在宏观的国家层面,工匠精神被视作迈向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战略的关键驱动力,它作为实体经济的人才基石,对于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教育机构特别是中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弘扬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个体职业素养的必要手段,更是塑造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而是构成一个持久且多元化的体系构建过程。一方面,职业院校需深入挖掘“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理念内涵,持续创新并优化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另一方面,国家应从宏观政策出发,提升产业工人社会地位,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以此激发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全情投入,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从而为长远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参考文献:

[1]向彩绫.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差异化路径建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7):229-230.

[2]李科锋.工匠精神融入民办中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价值与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2(07):163-165.

[3]吴雪,王大为.电力工匠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的路径探索[J].秦智,2022(07):43-45.

[4]谭运启,奚春华,陈秋苹.中职院校“三全育人”工匠精神教育体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