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1

赏析《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

  浦琼凤

云南省宣威市第二中学  655404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记事抒情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读来使人倍感真实亲切。语言朴实有致,淡而有味,不事雕饰,将真挚的感情融汇在对日常家庭琐事的描绘中,呢喃细语,深情无限,回味悠长。

温暖而伟大的母爱。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没有太深的记忆,只能听家中的老妪转述:“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两个日常到我们根本不会去关注的场景,归有光听完却哭了。试想我们谁会因为听到“你妈妈曾经站在那里”而哭呢?谁会因为听到妈妈一句“你冷不冷”“饿不饿”而哭呢?我们听后甚至会觉得很烦。而归有光想到妈妈曾经站在那里,关心地问冷不冷,饿不饿就泣不成声,只是因为,他在八岁那年已经永失母爱。慈祥的母亲已逝,伟大的母爱已成空。在独自长大的岁月里,多少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多少次力不从心的辛酸,只能消解在梦里喊妈妈的呓语之中。

对于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他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妪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感情的空缺。但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但这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一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让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其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没有妈妈的孩子,哪怕只是听到几句和妈妈有关的话,都会承受不住,因为,埋藏在心里的思念和渴求会一瞬间泛滥成灾。

慈祥而细腻的祖母的爱。归有光自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对其关怀仍记忆犹新。他写祖母,主要是抓住祖母来轩中看望并鼓励孙儿读书的感人场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又有赞许之意,生动贴切的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关心。临去时,祖母以手阖门,喃喃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祖母轻轻关上房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表达了祖母对孙儿学业的关心以及对孙儿的期盼。而后祖母“持一象笏至”,再三嘱咐,希望孙儿取得功名,光宗耀祖。象笏是祖母的祖父传下来的,是家族最高荣誉的象征。祖母把它交到归有光的手上,归有光肩负登科进第、光耀门庭的重任,从而激励孙儿为改变整个家族的现状而发奋读书。

祖母的这些细节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些细节看似平淡,实则感人肺腑,使祖母的音容笑貌、神态举止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而今祖母已经去世了,归有光至今仍未能完成祖母的心愿,怀念里更多的是遗憾和愧疚之意,因此“长号不自禁”。都说“男儿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母亲与祖母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无奈,多少遗憾!

甜蜜而凄的夫妻之爱。妻子本该是与作者举案齐眉、白首偕老的终身伴侣,但不幸早逝,归有光内心的哀痛可想而知。但在语言上,他仍只是淡淡的着笔。如写妻子来归后,只用了一句话:“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相亲相爱,共同进步的画面映入眼帘。不仅体现妻子对知识学问的浓厚兴趣,更是用她那温柔可人的方式陪伴、支持丈夫,让归有光在读书苦闷或者应试不第的时候,找到精神上的抚慰和依靠,有这样的贤妻相伴,归有光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然而好景不长,六年之后,妻子病逝,不幸的命运再次降临其后“室坏不修”可见他当时的悲痛心情,佳人已去,修室何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棵爱妻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寄托了他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爱人已去,阴阳两隔;物是人非,情何以堪。看似简洁的叙述,却浸润着非常深沉厚重的悲戚之感和怀念之情,字字敲打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通读全文,作者正是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挚爱,恰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融入读者的心里,让人哀婉悱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