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烹饪中的调味品种及其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8
/ 2

中式烹饪中的调味品种及其影响

郑智文

广东省茂名市东南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茂名 525200

摘要:中式烹饪中调味品的使用是提升菜品风味的关键。常见的调味品种类繁多,各有特点,如酱油的鲜香、醋的酸爽等。调味品的搭配法则、使用时机和用量把控对菜品的影响至关重要。相宜原则要求根据菜品特性选择合适的调味品,而相克原则则强调避免调味品间的味道冲突。下锅时机和熬制时间影响调味品的味道释放和融合,而用量把控则需根据菜品特点和个人口味来调整,避免过量使用单一调味品,以免掩盖主料本身的风味。

关键词:中式烹饪;调味品;搭配法则

引言

中式烹饪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调味品而闻名于世。调味品在中式烹饪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提升菜品的口感和香气,还能够增强菜品的视觉吸引力。了解和掌握调味品的种类、特点、搭配法则、使用时机和用量把控,对于烹饪者来说是提升烹饪技艺和菜品质量的关键。

1. 中式烹饪中调味品的多样性与烹饪艺术的结合

中式烹饪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本质是调味品的使用,直接影响着菜品的口味与质量。传统中式烹饪,调味种类繁多,每种均承载了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特殊风味。酱油作为一种基础调味品,因其特有的酱香、咸味在增强原料颜色的同时也为菜品增加层次感。而著名的五香粉集桂皮、八角、丁香、花椒以及茴香等多种香料复合香气于一身,可以让菜品有一种复杂协调的味觉感受。蒜头,姜头和葱头又被誉为“中式烹饪三大宝之一”.它们能去腥提香并给菜肴带来明显的活力。豆豉和豆瓣酱这些发酵调味品中,含有特殊的酵母味道,在丰富菜品风味的同时,也为中式料理添加了浓郁的地域色彩。醋对于中式烹饪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味觉的修饰,还能帮助食物消化吸收。但甜面酱,芝麻酱等调味品因香气浓郁、味道绵密、在炸酱面及冷盘上被广泛使用,显示出中式烹饪风味的多样性。适量地运用糖、盐可以使菜肴整体滋味均衡,使酸、甜、咸、辣诸味达到协调统一。

2. 常见的中式调味品及其独特特点

中式烹饪,调味品品种繁多而又各有特色,它是菜肴风味形成的基石。要明确的是,酱油作为调味品中最基础的一种,主要分为生抽和老抽两大类。生抽具有鲜美的口感和较浅的色泽,非常适合用于增强食物的鲜味;老抽的颜色比较暗,一般用来上色。醋还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有白醋、黑醋、陈醋等等,白醋口味比较淡,宜做凉菜;而且陈醋、黑醋的香味浓,常被用来烹制红烧肉之类的经典菜式。花椒与辣椒在川菜中形成麻辣特色,花椒具有特殊的麻味而辣椒提供了不同的辣味,两种调料的运用让川菜别具一格。姜、蒜、葱是中式烹饪中的“三大件”,它们几乎是每道菜中都必不可少的,用于去腥增香。豆豉、豆瓣酱是湖南、四川等地菜里经常使用的发酵调味品之一,豆豉味咸、鲜香、豆瓣酱辣香,这两种风味均会给菜品增添层次感。

3. 中式烹饪调味品的使用技巧及其对菜品的影响

3.1 调味品的搭配法则

3.1.1 相宜原则

就中式烹饪而言,调味品的挑选及搭配要遵循相宜的原则,也就是要依据菜肴的主要原料及烹饪方法来挑选最适合自己口味的调味品,使口味协调升级。比如烹制海鲜类菜肴,一般都要用生姜、葱段、蒜头等调味品去腥增香后,再加适量米酒就能将鱼腥味中和掉,让海鲜吃起来更加鲜香。做肉类烹饪比如红烧肉,又经常用八角和桂皮等调料增加菜品香味,还用老抽着色以提升菜品视觉吸引力。豆豉,豆瓣酱应用于川菜则会带来强烈的香气和恰到好处的辣味,尤其是制作麻婆豆腐这类经典菜肴更是必不可少。蚝油的添加常被用来炒青菜,可明显增强菜品鲜味,花椒的应用在川菜里必不可少,给菜品带来麻味,还可以激发味蕾。恰当地使用醋能使油腻感得到中和作用,特别是烹调含肉量高的菜,能获得爽口口感。

3.1.2 相克原则

中式烹饪时,调味品搭配也要考虑相克的原则,也就是要避免口味的矛盾,这样才能使菜肴整体协调统一。八角、桂皮等强香料不适合跟海鲜一起使用,否则会抑制海鲜鲜味。同时醋、胡椒用量要切忌过多,因醋酸与胡椒辣互相抵销,造成口感紊乱。当你使用如芝麻酱或甜面酱这类味道浓烈的调料时,务必谨慎,避免与其他过多的调料混合,否则可能会导致味道变得过于复杂,失去其原有的风味。味精、鸡精等一些调味品也不应该跟大量食盐一起用,这样会导致口味太咸,影响身体健康。

3.2 调味品的使用时机

3.2.1 下锅时机

中式烹饪过程中调味品添加时机对于菜品最终风味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调味品的性质需要有不同的添加时机才能保证其在烹调时充分地发挥作用,又不过早蒸发和损坏。如基础调味品酱油和盐一般都是在菜快熟的时候添加的,以免因长期高温而造成口味苦涩或营养损失。而象花椒和八角等香料,一般都是油温比较高时再添加一些,让它们缓慢放香于油中,以达提香目的。去腥提香调味品如姜蒜要先下肉再下肉或者一起下肉,这样可以借助高温快速放香,祛除原料的腥味。对于那些需要维持其美味口感的调料,例如葱花和香菜,建议在烹饪过程的最后阶段添加,以确保其保持新鲜的口感和颜色。

3.2.2 熬制时间

调味品熬制菜肴的时间,也同样起着决定风味形成的作用。熬制时间会影响调味品浓淡与滋味的交融,从而决定菜肴最终滋味。长时间熬制一般适合要求滋味强烈的复杂调料,比如豆瓣酱和咖喱粉,这类调料要有充足的时间才能释放出深层的滋味,和主料完全结合在一起。比如做红烧肉或者炖红烧肉的时候,调味品和主料一起炖得时间长了,会让肉更嫩,调味品的香味会更深的渗透进原料。有些容易蒸发的调味品,如醋或者有些酒类等,则要在烹调期间或者快要结束的时候添加,这样才能使之保持新鲜的味道与芳香。

3.3 调味品的用量把控

3.3.1 各种调味品的用量需要根据菜品特点和个人口味来调整

调味品熬制菜肴的时间,也同样起着决定风味形成的作用。每一种调味品的使用量,都需根据菜肴的特定特征及烹饪目的进行准确调节。比如在烹制肉类菜肴中,酱油与糖的运用比例常需依据肉类的种类及期望甜咸程度而定,比如红烧肉也许要多用酱油以增色增咸,同时加入适量糖能中和咸味、增加菜品层次感。在制作清淡的蔬菜菜肴时,过多的调味料会掩盖蔬菜本身的清新味道,通常只需要适量的盐和一点点醋或香油来提味。由于不同地区对味道的喜好,调味品在数量上会有差异,川菜中为了达到香辣的功效,可能要多一些辣椒、花椒等,而且广东菜可能更加强调调味品的鲜味,强调原料的自然风味。

3.3.2 避免过量使用单一调味品,以免掩盖主料本身的风味

中式烹饪时,调味品的适量运用是保持菜品口味纯正、凸显主料口味的关键所在。过多采用单一调味品易造成菜肴口味单一化而掩盖原料自身自然风味与特点。比如做菜时酱油用得太多,不但会让菜太咸,而且可能掩盖主料如鱼肉等的美味;同理,过量的辣椒会导致菜品的味道过于偏向单一的辣味,而忽视了其他调料,如花椒或豆瓣所带来的复合香味。合适的调味品用量应是对主料口感的补充与增强,不能完全替代与遮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式烹饪中的调味品是提升菜品风味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搭配、掌握使用时机和用量把控,烹饪者可以创造出既符合个人口味又能够展现食材本味的佳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调味品的使用也趋向于更加注重营养和健康。未来,中式烹饪将继续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为世界美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德彦, 杜月红. 中式烹饪中蒸制工艺的分析及其优化路径探讨[J]. 食品安全导刊, 2023, (30): 137-140.

[2]章迁. 中式烹饪中常用的勾芡技术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 2023, (08): 186-188.

[3]李马驹, 章迁. 中式烹饪中蒸制工艺的分析及其优化策略[J]. 食品安全导刊, 2022, (11): 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