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灵敏的电机防过载机构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8
/ 1

反应灵敏的电机防过载机构的设计

蒋泽峰1、宋新军2

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办事处1、浙江锋龙科技有限公司2

摘要: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过载的问题,过载会使电机发热量增大,使用寿命缩短,甚至造成电机烧毁,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反应灵敏的电机防过载机构,以此防止电机因过载而损坏。

关键词过载、扭矩、输出轴、输出齿轮

1、概述

电机是工业领域的动力之源,在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通过电和磁的相互作用,实现电能和动能之间的相互转换。电机在工作时有一个固定的运行功率,即额定功率,但是当电机的实际使用功率超过电机的额定功率,则会发生电机过载。现有的电机过载防护均通过检测电流进行防护,通过电机主电路中的热继电器来进行过载保护,但是,电机保护器会考虑到电机的热惯性,不会因电机短时过载动作,由此可能造成电机损坏或输出扭矩过大造成危险。有的防过载机构通过设置多个弹性臂的折裂来实现过载保护,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部分弹性臂折裂的情况,导致防过载不稳定。

2、电机过载产生的原因

(1)负载过大:电机承载的负载过大是导致电机过载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2)供电电压异常:电机过载还与供电电压的稳定性有关,当电机所接收到的电压过低或过高时,都可能导致电机过载。

(3)转子阻力过大:电机转子轴承损坏、转子回路故障、铁芯变形等也会使电机过载。

3、结构设计

电机防过载机构安装于齿轮箱,其包括输出轴、输出齿轮、三角片和弹性件。

输出轴由输出轴由驱动部和限位部构成,驱动部呈圆柱形,驱动部上套设有输出齿轮,该输出齿轮位于齿轮箱内,与齿轮箱内电机的输出轴上的齿轮啮合,从而使电机的旋转能带动输出齿轮旋转。

输出齿轮表面中心部分贯穿形成装配孔,装配孔的孔径大于驱动部的直径,使输出齿轮与驱动部形成间隙配合。由于输出齿轮与驱动部形成间隙配合,因此当输出齿轮开始旋转的时候,输出轴不会随之一起旋转。

驱动部表面部分凸起形成台阶,且台阶沿驱动部的圆周方向延伸一周,输出齿轮靠近台阶的表面部分凸起与台阶抵触,使输出齿轮在轴向方向上被限位。驱动部的端面部分凸起形成限位部,限位部的横截面为U字形。其中,限位部上套设有与输出齿轮配合的三角片,以使输出齿轮的转动能带动三角片同步旋转。

三角片由旋转部和脱扣部构成,旋转部呈圆形,表面形成有与限位部对应的限位孔。限位孔套设在旋转部上,以使旋转部位于限位部上时在圆周方向上被限位。旋转部的侧壁部分凸起形成脱扣部,且脱扣部沿旋转部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输出齿轮远离台阶的表面形成与脱扣部对应的凹槽。限位部插入限位孔内,以使三角片的表面与输出齿轮的表面贴合,且脱扣部插入凹槽内,使脱扣部在圆周方向上被限位。

凹槽的槽口处开设有倾斜面,倾斜面向输出齿轮的圆周方向倾斜,脱扣部侧边形成圆弧面,且圆弧面与倾斜面表面抵触。其中,倾斜面可导向脱扣部沿倾斜面的倾斜方向转动,从而使三角片脱离凹槽。

输出轴上还设置了弹性件,弹性件始终给予三角片与输出齿轮相抵的弹力,使三角片始终抵压输出齿轮。当电机过载的时候,脱扣部与倾斜面之间的摩擦力小于输出齿轮的旋转扭力,因此脱扣部沿倾斜面移动,在移动的时候扭力大于弹性件的弹力,因此脱扣部上移并脱离凹槽,这样输出齿轮便开始空转,三角片停止旋转。

限位部上还设有限位板,限位板位于输出齿轮上方,弹性件为蝶形弹簧,两端分别与限位板和输出齿轮抵触。限位部表面部分内凹形成限位槽,限位板贯穿与限位部对应的通孔,限位部穿过通孔,以使限位槽位于限位板上方。其中,限位板上设有轴用弹性挡圈,轴用弹性挡圈部分卡入限位槽,使限位板在轴向方向上被限位。限位部远离驱动部的一端形成有与外界设备连接的装配轴。

IMG_256

图1 电机防过载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1、输出轴;2、输出齿轮;3、三角片;4、弹性件;5、限位板;6、弹性挡圈。)

4、工作原理

电机转动时输出齿轮转动,三角片随输出齿轮转动从而带动输出轴转动;在输出轴扭矩过大时,输出轴停止转动,三角片的转动与输出轴保持一致,输出齿轮仍随电机转动,此时三角片从输出齿轮内滑出,弹性件压缩,此时形成输出轴不动而电机照常工作的情形,以此防止电机因过载而损坏。

5、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机行业从小到大,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当前国际国内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争相问世,更迭加速,市场需求变化多端,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需要对电机进行不断的创新,加强技术开发,以便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董春雷,董菲,王毅,等. 基于电磁负荷优化的永磁同步电机过载能力研究[J]. 微电机,2022. 

[2] 朱强,夏彪. 交流伺服电机特性与过载检测分析[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3] 李程,韩雪岩,朱龙飞. 基于SHAP XAI的高过载永磁同步电机优化设计[J]. 电工技术,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