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中的价差量差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7
/ 2

项目管理中的价差量差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马宇超

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为了确保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优化价差量差管理手段,能够减少物资费用成本,控制物资消耗。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项目管理中价差量差管理的优化策略,提出拙见,以期为业内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管理价差;量差;管理优化

前言:企业要想在项目管理中优化价差量差管理,除了要明确管理思路外,还要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从采购、库存、使用等方面入手,集中控制项目成本,通过实时对比和严格审核,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从而获得更多潜经济效益。此外,企业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基于特定项目,从消耗、节约角度进行管理,从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消耗成本。

一、明确价差量差管理思路

首先,价差管理是从物资单价角度出发,对于物资的采购、发放以及使用环节进行集中管理。并且购物的原价包括物资的原价,以及保管费、采购费、运输费、运杂费等等, 因此,不仅需要在购入环节加强把控,做好成本控制,还需要在运输过程当中降低资金损耗。

其次,量差管理是实现降低物资量消耗的重要管理手段,集中于节约这一大主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从而让新物资、新技术可以在项目中进行使用,既做到满足性能指标,又做到节约物资用量。

最后,价差量差的管理还需要考虑节超率,这是反映企业项目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数据。节超率是预算物资数量减去实际采购物资数量,再除以施工图预算物资数量得出的数值,并且影响节超率的因素有许多,既有自然因素,也存在人为因素,在物资的使用过程中,会增加许多无法避免的附加费用,这也需要企业加强综合管理能力,更新优化管理手段,拓宽业务管理范围,通过制度建设和引导,进一步使项目管理实现节约降耗。

二、项目管理中的价差量差管理优化策略

(一)物资采购

一方面,企业需要将其作为价差管理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明确市场采购价格的同时,针对工程建设投标预算,比对价格,记录数值变动。采购人员要分析市场价格变化趋势,查看价格之间的节超,挖掘价格波动信息,择优选购,熟悉各类产品标准,企业可成立专门的招标采购小组,并在运输环节进行成本控制,缩短运距、降低运价。例如要选择与项目施工场地距离更近的砂石料厂,防止物资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损耗。首先,采购人员需要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考察满足项目施工质量要求的物资类别,确保以更低的成本,采购到质量更好的施工物资。其次,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物资,要对比项目施工图纸的招标采购要求,保证质量合格[1]。而一些较为零散的项目物资,由于其体积较小可小批量进行采购,但值得注意的是,也要根据市场竞争机制,综合考察不同厂商的物资供给质量,通过对比和分析,寻找到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的物资,并按批量采购,以便于享受到折扣或优惠。最后,在采购过程中,企业各部门要多方协同,共同参与签订采购合同,履行合同内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并且还要保证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与物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设定物资采购的最高价格界限,防止由于市场波动导致物资价格上涨,确保物资始终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

另一方面,对于量差管理来说,要从数量出发,记录采购量和计划采购量之间是否存在节超,根据节超情况控制采购计划,防止盲目采购,导致物资过多,不断堆积,非但不能应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中去,还会造成浪费现象。这需要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做好重点控制和审核,技术部门要给出生产所需要用到的物资数量,施工部门则要实时上报施工进度,定期反馈物资库存量,从而确保采购部门能够根据工程进度和实际需求完成采购。例如施工技术部门要在采购环节发挥审核作用,根据实际生产计划,为采购部门提供所需要物资的使用量,促使物资采购部门能够根据技术部门的物资反馈,结合实际施工进度进行采购,而负责人员则要对所使用的物资进行审核,记录好物资的使用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某些物资采购的必要性十分薄弱,审核人员则要加强控制,对此类物资进行删减处理,从而使物资在采购环节能够经过层层筛选,防止粗放采购造成资源浪费。

(二)核算库存

价差管理需要核算库存的均价,并将其与计划采购价格进行比对,分析二者之间的节超,若是存在正偏差,且偏差值较大的物资,主要加强数据反馈,确保采购部门能够对其进行集中控制。在此期间,量差管理需要在库存核算环节记录库存量,并将其与账面库存量进行比对,分析二者之间的节超,若是物资在库存环节呈现盈亏状况,则要对物资进行清点管理,分析原因后,提升保管的正确性,防止物资误发误放。并且要在物资正常损耗的前提下,及时上报损耗量,经过审批后,完成物资核对和销毁,从而确保物资能够理清账面,保证物资和记录数据相符。此外,尤其是对于物资实际库存量和账面之间的节超问题,在分析过程中要调查物资在使用中的库存状况,对大型物资进行清点管理,设定岗位责任制度,加强追责意识,确保管理人员发挥主体责任,对物资进行上报、审批,这一环节中,要清点物资卡,保证库存账面以及实际库存一一对应。

(三)物资使用

第一,物资的使用整体是一个消耗过程,对于项目管理来说,在价差管理环节,要综合反映物资在损耗过程中产生的价格偏差情况,根据时间和消耗量,生成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采购部门直观分析物资的采购利润。例如管理人员要在数量固定的前提下,以小批量、多次采购为主,从而减少仓储费投入,缩小库存流动资金占比,降低付息。当然也可注重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收集项目施工后的剩余材料,如废旧机械是否能够以旧换新,做好二次利用,从而节约成本,挖掘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潜在价值。

第二,在量差管理环节,则要反馈全部物资消耗量与定额消耗量的偏差,从而通过综合分析,得出项目工程在进展过程中,哪一环节物资消耗存在盈亏现象,锁定项目部位,进而将合同价格、成本价格、消耗量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通过实时对比,确保项目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得到良好控制。此外,管理人员也要合理控制物资的使用损耗,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将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进行实验配比,思考施工中所用到的材料是否能够与其他物资进行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既提高性能,又节约用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管理人员还要集中控制物资在运输和操作过程中带来的损耗现象,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避免浪费产生。并且在项目中可加强机械设备使用,如混凝土泵车可减少混凝土的散落和流失,而对焊机的使用也可减少钢筋料头的数量等等,这些方式都能够很好地实现量差管理。另一方面,还要降低物资在施工场地内的搬运,防止二次倒运,控制场内运输损耗[2]。例如管理人员要坚决避免水泥或地材等物资,在项目场地内反复挪用,要专门委派有责任心、素质高的人员进行专项管理,通过监督考察不同施工单元的物资浪费程度,利用奖惩制度进行警告,促使施工人员能够发挥自觉性,不随意挥霍施工物资。

总结:总而言之,在项目管理中,要想优化价差量差的管理策略,就要明确管理思路,从物资单价角度出发,将节约和降耗作为核心内容。在物资采购环节进行集中成本控制,降低运输损耗,通过合同比对,拉起价格红线;在核算库存环节要记录使用数量和实际存量,提升管理强度,让每一份物资都能够应用在施工项目中;在使用环节合理调整价格偏差,做好二次回收利用,降低场内外运输消耗,最终通过价差量差管理,严格控制项目施工成本,提升实际施工质量,使项目如期交付,顺利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葛洲坝:价差量差管理 [J]. 企业管理, 2014(1): 98-99.

[2]姜福贵. 从“价差”和“量差”入手 控制施工成本支出 [J].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9, 4 (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