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赋能兰州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2

文旅融合赋能兰州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赵宏英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乡村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本文论述了新时期推进乡村文旅融合的经济建设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文化建设价值,分析了兰州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提出推进文旅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文旅融合  赋能  兰州乡村  文化振兴  对策

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乡村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1]。所谓文旅融合是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载体,将精神、物质、文化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文化符号、历史记忆、历史古迹等转化为直观的商品,让游客获得心灵享受所形成一种新的经营模式[2]。乡村文化既具有文化、经济、生态等多元价值,也需要通过文旅融合促进文化利用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激发乡村文化活态传承,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新时期推进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乡村文旅融合的经济建设价值

     一是通过民俗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以乡村文化引领的乡村旅游转型,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激活乡村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带动农村居民的就业和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二是通过乡村文旅融合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入乡村,挖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提升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产出价值,延伸乡村产业链,将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业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商品,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产品,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二)乡村文旅融合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一是生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的价值导向,生态文化蕴含着历代农民所共同尊重、顺应和敬畏自然的生态道德、生产习惯、生产经验与生产禁忌等,是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3,在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与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正成为保护乡村自然风景、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乡村文旅融合将乡村自然与文化特色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闪亮名片,充分利用独有的人文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保护好乡村山、水生态环境,才能提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这就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乡村文旅融合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有助于当地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实现环境更优美、空气更清新、水源更纯净,才能引得众多人们迷恋上好山好水的优美环境。

(三)乡村文旅融合的文化建设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实现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可实现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化4,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强强共生。二是通过乡村文旅融合,才能吸引更多向往大自然和喜欢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关注。乡村文化不仅为我们保留了生产遗迹、古民居、木雕、石刻、剪纸等物质文化遗产及诸如曲艺、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旅融合不仅为乡村物质遗产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表现内涵,同时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和旅游设施建设,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和享受乡村的独特文化内涵,为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兰州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业态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近几年,兰州市结合特色小镇、和美乡村和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先后开发沿黄古镇文化旅游、生态郊野休闲旅游、七里河区阿干古镇历史文化研学游等一批以乡村文化为引领,生态良好、设施完备、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观光园区、休闲农庄、乡村民宿、康养基地等,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发展引领;二是提出文化创意、科技创意、品牌创意、服务创意、生态创意的文旅融合发展理念。重点是打造一批创意品牌农产品、打造一批农业节会、建成一批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创新一批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文化创意目标,为乡村文旅融合提供了政策与产业支撑。

2、将产业培育与文旅融合紧密对接。依托古镇、古梨园等沿黄特色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沿河、沿山等特色乡村景观,打造百合、中药材、玫瑰等特色农业资源精品,以特色文化为引领,培育精品工程示范带动,引导乡村文化旅游向观赏、品尝、购物、劳作、体验、休闲、教育、养老、度假、娱乐等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3、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农业主部管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认识不足,未将区域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元素融入乡村品牌建设中,因乡村文化属多部门管理机制,如何将兰州地域文化、旅游资源、设施建设加以全面融合,还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乡村文化发掘不够,乡村文化旅游的最大特点是乡村的本真性和乡土气息,游客也更愿意通过乡村文化旅游了解区域文化、风土人情,但现实是大多数游客只是欣赏了当地自然风光、吃顿农家饭菜,然后打道回府,乡村文化元素还未能深入融入乡村旅游全产业链条中。三是互动式旅游体验还不足,并不能给游客以差异性、真实性、参与性、挑战性的体验。表现为:“游”项目单一,“购”产品缺乏特色,“娱”项目匮乏,文化内涵和互动参与性较差,游客体验感不高

[9]。四是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未能形成深度融合。如兰州玫瑰、百合等农产品确立了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但包装创意品牌视觉元素没有与地域特色的黄河水文化、农耕文化、多民族民俗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五是农业景观文化元素深度挖掘还不充分,如榆中北山梯田百合层层密布、花朵盛开的生产景观文化旅游至今也未开发。六是农业节庆品牌开发文化元素挖掘不充分,如安宁桃花会、皋兰什川梨花会、永登玫瑰文化旅游节等乡村文化未将梨文化、桃文化等贯穿到会展主题,兰州高高跷、军傩、兰州鼓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未列入开发主题。

三、兰州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对策

(一)制定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

一是全面梳理区域乡村空间结构,紧密结合乡村地理地形及本土文化实际,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产业文化等发展空间深度衔接。二是围绕市上提出的沿黄古镇文化旅游、生态郊野休闲旅游、都市农业观光体验、特色农业文化体验等四大板块,突出差异性,避免同质化,提升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推动乡村文化全面融入乡村旅游

一是深入提炼乡村文化资源内涵,重点开发玫瑰文化、古梨园文化等的乡村旅游精品,发展田园花海、景观农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休闲垂钓等乡村文旅新项目,用精品吸引旅客。二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红古刺绣、土法制作黑瓷、榆中古建筑模型、青城西厢小调等非遗文化转化为有形的文化优质资源产品,让游客在旅游中体味当地特色文化内涵。

(三)促进文化创意农业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支撑

一是提升农产品高科技加工能力建设,实现普通农产品华丽转身为商品、纪念品乃至艺术品的文化艺术再创新及提高产品附加值功能。二是开发制定适合不同消费人群专用型和保健型农产品,为旅客提供地域特征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提升文旅融合产业的附加值。

(四)推进文化可视化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应用

一是对传统习俗、“非遗”技艺、乡村自然景观、古建筑等,利用图像、符号、色彩等,对文化信息进行图形化处理、可视化表达[7],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资源。二是提取最能代表文化元素的黄河、水车、黄土台原、丹霞地貌、层层梯田等自然地貌场景,城市风光中中山桥、三台阁、白塔等显著地标以及百合、玫瑰、小杂粮等农产品形成视觉图形,形成区域独特农产品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薛 芮,余吉安.基于地方品牌建构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化路径[J],经济地理,2022(6).

[2]黄滢,张妍.基于文旅融合的乡村文化元素提炼与再设计研究—以安基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2(6).

[3]李修超.乡村民俗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9).

[4]王生林,刘霞.兰州市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J].《甘肃科技》,2016(15).

[5]王生林,刘霞.兰州市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及其优化[J].《甘肃科技》,2016(14).

6汤小红,等.旅游体验视角下农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通道县芋头古侗寨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7]吴媛媛,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可视化创新模式构建探究[J].《艺术科技》,

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