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利用下耕地生产力评价的再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可持续利用下耕地生产力评价的再认识

晋鹏欣12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1.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摘要:耕地养育亿万人口的宝贵资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上,耕地生产力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土壤肥力、作物产量等直观指标上。这种方法忽视了耕地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影响等多维度要素,导致其无法全面反映耕地的真实生产潜力。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对耕地生产力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的再认识和全面的优化。此刻,探索更加科学、全面的耕地生产力评价体系,不仅是学术界的共识,也成为国家政策和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耕地;生产力评价;再认识

科研项目:基于MODIS-NPP数据的汉中市耕地生产力时空特征分析及效益分析(DJNY2024-39

一、引言

耕地生产力的评价,长久以来,扮演着指导农业生产和制定土地政策的重要角色。传统的评价体系已不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新的评价体系需引入土壤质量、生态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可持续性指标,同时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动态以及农户生产习惯等社会经济因素,从而更全面地评价耕地生产力。现代耕地生产不仅局限于土地和作物本身,还涉及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因此,从耕地的准备到作物的收获,再到产品的分销,对生产力的评价应该贯穿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耕地生产力的可持续评价,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可持续耕地生产力评价的新要素

1.引入可持续性指标

可持续性指标的引入是对传统耕地生产力评价体系的补充,更是对其深度拓展。土壤质量作为可持续性指标中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耕地的生产能力。土壤是农作物的生长基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在评价土壤质量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肥力的层面,还需评估土壤的结构、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多个维度。生态服务指标,则是从更宏观的视角,考察耕地对生态环境的贡献。例如,耕地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碳固定等功能,这些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持。引入生态服务指标,意在评价耕地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表现,从而引导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仅追求产出效率的最大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则是评价耕地生产活动中对生物种类维持的一个重要侧面。耕地区域的生态系统是多种生物共存的空间,生物多样性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一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性。通过保护和增强耕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控制农业害虫,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这对于耕地生产力的长期保持至关重要[1]

2.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现代研究证实,农户的生产习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动态同样对耕地的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认知的变化,要求我们在评价耕地生产力时,不仅仅注重土壤、水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同样需要将人文和社会经济因素作为关键的考量维度。农户的生产习惯直接关联到耕作方法、作物选择、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壤健康状态。例如,对农业机械和先进种植技术的采用能够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同时通过科学的土地管理减少土壤退化,提高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则决定了投资农业生产的资金实力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速度。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通常能够投入更多资源于农业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耕地生产力的增长。市场动态是连接农户与宏观经济的纽带,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价格波动以及进出口政策等因素,都会通过影响农户的种植策略和生产动力,间接地作用于耕地的生产力表现。

3.重视全生命周期影响

在可持续利用下对耕地生产力的重新认识中,重视全生命周期影响成为了一项创新的理念,它强调了耕地生产力评价应该超越传统的产量和质量的简单衡量,而是要深入理解每一环节对土地生产力的长期影响。耕地在准备阶段就开始展现其潜在的生产力,这个阶段的土壤管理策略、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种子选择等因素,对后续的作物生长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进入生长期,耕地生产力的评价进一步扩展到了作物对土壤营养的吸收效率,病虫害管理的可持续性,以及作物本身的抗逆性能。收获期的耕地生产力评价,则需重点考虑作物收集、处理过程中的损失率和效率问题。在产品分销阶段,从耕地到市场的链条中,物流效率、储藏方法甚至市场对作物品种的需求,都会间接反映耕地生产力的现实利用情况。

三、可持续耕地生产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构建综合评价框架

在面对耕地生产力评价的研究时,可持续利用这一理念的引入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视野。构建一个既全面又多元的评价体系,要求从生态学、农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共同构建一个既科学又实用的评价框架。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耕地生产力的评价需要关注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生态功能。这一点要求研究者深入理解耕地系统内水分、土壤、生物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例如,通过研究土壤养分循环和水资源有效利用情况,可以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农学视角则侧重于耕作管理和作物种植技术对耕地生产力的直接影响。改良的种植策略、作物轮作与套种模式的优化,以及科学施肥等技术的应用,都是提高耕地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这一视角强调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提升耕地的产出效率和可持续生产能力。经济学视角则更加关注耕地生产力评价在经济效益上的体现。这涉及到耕地资源的价值评估、耕地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市场机制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等因素。该视角倡导通过经济激励措施引导耕地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社会学视角则从社会结构和农民行为模式等方面探讨耕地生产力评价。例如,社会政策、农民知识技能水平、乡村社区组织结构对耕地利用模式和生产力水平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视角认为,通过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可以有效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力

[2]

2.设计可持续耕地生产力指标体系

在构建用于评价可持续耕地生产力的指标体系时,首要任务是确保其全面性与科学性。该体系应基于一个核心理念:量化指标应反映耕地生产力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性。设计此类指标体系,就需要深入研究耕地的生物物理特性,例如土壤肥力、地块水分状况以及植被覆盖度等,还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因素,如土地管理效率、农业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及市场接入能力等。选取量化评价指标时,研究者必须以稳健的研究为基础,避免因主观判断导致的偏差。这一过程中,专家知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科学家、农业工程师、社会经济学家与地方农民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宝贵的信息源。专家组的广泛协作有助于确立科学合理且实用的评价指标,进而推动持久耕地发展。历史数据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提供了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过往的产量记录、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和气象信息等,能帮助分析耕地生产力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历史数据,能增强指标体系在反映过去趋势和预测未来变化方面的准确性;现场监测数据则提供了精确的“现时”信息。通过不断收集的土壤样本分析、实时气象监测和农作物生长状况调查,现场监测确保评价指标紧贴实际耕地生产情况,使耕地生产力评价更加细致、动态和及时。

结语

重新认识并优化耕地生产力的评价体系,不仅是学术探索的必由之路,更是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确保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新的评价体系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价值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在耕地生产力评价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土地准备到产品分销整个生命周期的评价视角。这一转变,促使农业生产者、政策制定者和科研人员更加注重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形成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耕地管理和利用模式。尽管这套评价体系的落地和实施将面临技术、数据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推动其实践应用,无疑将对提升耕地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华.不同开发年限耕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变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9.

[2]温良友,孔祥斌,辛芸娜,等.对耕地质量内涵的再认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03):1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