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影响与适应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影响与适应性研究

张华余

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云南景洪,666108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影响以及养殖业的适应性。通过对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探讨了生猪养殖业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猪养殖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包括温度变化、降水模式变化和疾病风险增加等方面。然而,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养殖业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高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气候变化;云南;生猪养殖业;适应性;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云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生猪养殖业在当地经济和农民生计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现象日益明显,不仅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对农业生产和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云南地区作为一个多山地区,其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使其更加敏感和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影响

2.1 温度变化对养殖环境和生产效益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猪养殖业产生了显著影响。气温的升高使得养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高温天气对生猪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饲料消耗增加、饲料转化率下降,进而降低了养殖效益。同时,高温还容易引发生猪的热应激反应,导致食欲减退、生长缓慢,甚至出现中暑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气温的升高也对养殖环境的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温容易导致养殖场内部温度过高,增加了养殖设施的冷却负荷,增加了养殖成本。此外,高温天气还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例如猪瘟等疾病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传播和扩散,给养殖业带来了更大的健康管理压力。

2.2 降水模式变化对饲料供应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气候变化还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猪养殖业的饲料供应和水资源利用产生了影响。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饲料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进而影响养殖业的饲料供应。在降水偏少或不均衡的年份,饲料作物的生产受到抑制,导致饲料短缺和价格上涨,给养殖业带来了经济压力。

降水模式变化还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降水的减少和不规律分布增加了养殖场的用水风险,特别是在旱季和干旱地区。饲料生产、养殖场清洗和动物饮水等需求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很高,缺水情况会严重影响养殖业的正常运转。此外,降水不规律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压力。

2.3 疾病风险增加对养殖健康管理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疾病风险的增加。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水模式变化为疾病传播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高温和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此外,降水模式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病媒生物的扩散和疾病传播的增加,如蚊虫、跳蚤等。

疾病风险的增加给养殖业的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养殖场需要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出现和蔓延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此外,养殖场需要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动物的免疫管理,提高疾病抵抗力。同时,加强卫生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3.生猪养殖业的适应性策略

3.1 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创新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生猪养殖业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提高适应性和应对能力。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和自动化技术,如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远程监测系统等,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精确调控和管理。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控制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等因素,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减轻高温对生猪的不利影响。

通过饲料技术的创新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增强生猪的抗热能力和生长发育能力。例如,可以开发适应性强的饲料配方,加入抗热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能量密度和蛋白质含量,以满足生猪在高温环境下的需求。

3.2 管理措施的调整与改进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生猪养殖业需要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以提高适应性和减少风险。加强疫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建立健全的养殖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动物的免疫管理,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病原体的进入和传播。制定严格的养殖场进出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殖设施和人员的消毒和检疫措施。此外,加强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状态,减少病原体在养殖场内的滋生和传播。

3.3 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的推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饲料供应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生猪养殖业可以推进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强饲料资源的多样化和储备,降低对单一饲料作物的依赖性。开发和利用非传统饲料资源,如农副产品、剩余物料等,进行科学配比和处理,提高饲料的可持续利用率。

推广节水技术和水资源管理措施,减少养殖业对水资源的消耗。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用水量;建立循环水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自然水源的依赖。

推进养殖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回收。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如粪便的有机肥料化、沼气的收集和利用等,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养殖业提供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应对高温环境的养殖设施改造

在面临高温环境的挑战时,养殖业可以通过改造养殖设施来提高生猪的适应性和生产效益。以某养殖场为例,该场位于炎热地区,夏季气温常常超过40摄氏度,给生猪的生长和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应对高温环境,该养殖场进行了养殖设施的改造。

他们对养殖场的隔热材料进行了升级。在原有的养殖房顶部分增加了隔热层,采用具有较好隔热性能的材料,如聚苯板、复合材料等。这样可以有效隔离外界高温,减少养殖房内部温度的升高。此外,还对养殖房的墙体进行了隔热处理,以减少热传导。

他们安装了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养殖房内的通风、降温设备的运行。通过精确控制通风和降温设备的开启和关闭,使养殖房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生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他们利用冷却水系统降温。在养殖房内设置了冷却水喷淋设备,通过喷淋冷却水降低空气温度。同时,在养殖场周围建立了水池和水帘等设施,增加蒸发散热,进一步降低环境温度。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养殖环境,提高了生猪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

通过以上的实践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养殖设施的改造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生猪的适应性和生产效益,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这些案例为其他养殖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鼓励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养殖业的质量和效益。

5.结论

养殖业应对高温环境和疾病威胁的养殖设施改造和管理策略是有效的,可以提高生猪的适应性和生产效益。在推动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为养殖业提供支持和指导,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艳.中国生猪养殖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排放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23.

[2].龚已迅.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21.

[3].闫友.季节性气候变化对猪疾病的影响及预防策略探讨[J].吉林畜牧兽医,2023,44(0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