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象性”色彩原理

/ 2

浅析“印象性”色彩原理

浅析“印象性”色彩原理

甘若扬凡

                        四川音乐学院 资阳市雁江区 641300

摘   要:

对于艺术家来说,色彩就是生命,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就如同死灰一般,色彩是远古时代就存在的。光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自然现象,光又孕育了色彩,通过色彩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精神面貌与鲜活灵魂。艺术领域中的研究不应该是对自然界偶然印象的一种模仿再现,而是应对其进行理性分析研究,表现事物真实的特性,研究印象性色彩原理应该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我们研究的是有色物质的视觉印象然而我在这里使用“印象”一词并不是局限于印象派绘画,实际上安格尔、夏尔丹、荷尔拜因等人都是以印象性的方式绘画的,因为他们的绘画灵感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密切观察和主观性的色彩感知。

本文以“印象性(视觉上的感知)”的色彩原理作为重点来对色彩原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自然界色彩 固有色 光影 印象派

章  何为“印象性”色彩

第一节 自然界的色彩问题

首先研究印象性的色彩原理应该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我们研究的色彩原理事实上是有色物质的视觉印象,我们应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性,探索性的发展与思考。

从物理学上来说,自然物质本身是没有色彩的,白光(太阳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物体表面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它会吸收一定波长的光波和色彩,并将其他的波长的色彩反映出来,而这种色彩与被物体表面所吸收的光线色彩构成了一组互补色。其中这被反射出来的色彩就被认为是物体的内在色彩也就是“固有色”。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印象派画家的作画方式,他们就是通过研究在自然光线不断变化下物体固有色的变化而进行创作的。

第二节  视觉上的色彩问题

色彩通过眼睛和大脑感知转换从而在我们大脑里形成色彩现实,视觉感知层面的色彩现实是从主观的心理和生理角度来说的;物质层面的色彩现实则是就客观的物理和化学角度而言的,在现代绘画作品中,人物的脸部可能会呈现出绿色、蓝色或紫色的效果。外行人常常对这些不自然的色彩感到迷惑。事实上,促使画家以这种方式来使用色彩是有多种原因的。

例如,人物脸上的蓝色和紫色可能具有某种表达意义,代表着一种心理状态;同样,一张绿色或红色的脸也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可能想表达某种情绪的力量。这种用色方法在绘画领域中其实并不罕见。在早期的印度和墨西哥绘画中都发现过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脸部色彩。人物脸上的绿色或蓝色还可以用来表示一种相应的光照色彩的阴影效果。

因此我们在研究印象性的色彩原理时有四个主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固有色彩、光照色彩、阴影和反射。

1、固有色彩问题

固有色是物体表面处在白色光中呈现的颜色。通常在作画时应该是有一部分主观调整过的固色的,作者会有意识体量或者加深颜色来塑造形体,或者降低灰度拉近空间层次,还可以反射周围来自其他物体的环境光线,客观物体的色彩其实是相减色的体现,比如一个红色的器皿看起来是红色的,是因为他吸收了所有其他颜色的光,只反射了红色的光。

2、光照色彩问题

在自然天气里存在三种不同光源,第一是阳光本身,第二是蓝天,第三是受光物体的反射光,后两种光源都来自第一种,并从属于它。当我们说“这个杯子是绿色的”时,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杯子表面的分子结构吸收了除了绿色之外的所有光线。这个杯子本身是没有色彩的,是光产生了色彩。拿出一张绿色的纸,即吸收了除绿色光线以外的所有光线的纸,用红光照亮,那么这张纸最终呈现的将是黑色。因为红光中不含绿色光,只能反射绿光的纸张吸收了所有绿之后无法反射任何红色光,所以最后只能变成黑色。

3、阴影问题

如果直射光被物体挡住,会在后面留下投影,这种颜色较深的形状是营造纵深感的有效手段。不难发现,夏天傍晚,夕阳的橙色光线下的树荫可以很明显的呈现出蓝色。反之冬天街道上布满了白色的雪时,便可以发现地面上有许多物体的彩色阴影。深蓝色的夜空,如果此时穿过一条灯火辉煌的商业街,也能在地上看见红色、橙色、绿色等彩色的投影。

在艺术领域中,印象派是首先发现并研究这种自然现象的。他们用蓝色表示树影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普遍人认为阴影应当表现为灰黑色的,印象派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使用彩色的阴影对绘画表现进行了创新。

4、反射问题

自然物体的表面材质都会影响它所反射的光的颜色,必须用灵活的方法对待。入射光的色彩会改变物体固有色彩,于是我们可以从这个方法展开研究。在红色光下,一个黄色盘子看上去像是红橙色的,一个蓝色的瓶子看起来像是蓝紫色的,是因为固有色彩和入射光的色彩混合在了一起。反射光线使物体的固有色彩被消融,并将物体的形状和色彩解析成由大大小小色斑汇聚的调性之中,运用光照反射绘画的艺术家雷诺阿(图1)就是这样创作的

第二章  “印象性”绘画

第一节 印象派的率先表现

对大自然的深入研究,让印象派的画家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色彩表现形式。他们研究了能改变自然物体固有色的有色的阳光,以及阳光在大气中的变化。这些研究成果成为印象派画家提供全新的绘画模式,法国画家莫奈

[1]每天一小时用一块全新的画布画同一处风景,以便能真实地描绘出太阳移动过程中直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变化,以及对物体色彩所造成的影响。这些画作描绘了一天中不同和时间的干草垛,以阐明一副具象图像如何随着光线条件而变化。

第二节 中国水墨画的印象性

中国的水墨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印象性的。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态度包含了对自然界和自然这早力量的崇敬。因此,画家们对自然界的各种形性式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山、水、树、花都变蓝成了美的象征。中国或日本的画家也会大量描摹自然景物,直到可以自如地凭着印象将其画出来为止,这一派最杰出的画家之一是中国的梁楷[2](图5),诗人形象只用了寥寥几笔的黑色和灰色的线条,以及几个简单的色块来表现,几个大大小小的色块、零零星星的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眺望着前方,并举步向前的人物形象。这种表现技巧在绘画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非常巧妙地与整体效果协调一致,这无疑是印象性绘画的代表。

德拉克罗瓦( Delacroix)曾写道:“在我们的艺术学校中,没有人研究或教授关于色彩元素的理论,因为在法国,研究色彩规律被认为是多余的。当地有一句俗语说:“制图师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而色彩师却是天生的。色彩原理有何秘密?为什么要把那些所有艺术家都必须熟知、所有人都应该被教授的原则称为秘密呢?”[3]色彩本质是一种奇幻的,富有感情的音符,加上光则变成美丽的交响乐,若是我们加以理性的研究分析,色彩将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生硬的躯壳,“印象性”的色彩原理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细致的观察并研究获得印象,然后将其转换形成自己独有的绘画特色,赋予色彩独特的力量感。

个人简介:甘若扬凡(1999.05),女,苗族,籍贯:湖北恩施,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院,2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油画 方向:油画

1


1


[1]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2] 梁楷,南宋人,一个行径相当独特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