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消毒方法对内镜消毒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不同消毒方法对内镜消毒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

谢莉   杨雪蕾   马丽    杨婷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省石河子市    832000

摘要:内镜是指能到达人体腔内,进入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各种检查、治疗、操作的器具。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内镜已广泛应用于消化、呼吸、泌尿等临床科室,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的诊治手段。然而,内镜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微生物污染,且不同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不同。因此,内镜消毒成为目前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内镜消毒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内镜消毒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毒方法;内镜消毒;效果影响;安全性评估

1.内镜种类及其应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针对胆道和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内镜技术发展迅速,不同类型的内镜因其独特的构造、功能以及适应症而被广泛应用。例如,胆道镜与膀胱软镜在特定领域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胆道镜(Cholangioscope),主要用于胆道系统的可视化检查与治疗,其结构通常包括光源、工作通道、成像系统等组成部分,能够深入胆管内部,提供高清细致的影像。胆道镜检查与治疗适用于胆管结石、狭窄、肿瘤以及其他胆道异常情况,不仅可用于明确诊断,还能在直视下进行取石、放置支架、切除病变组织等微创手术操作;膀胱软镜(Flexible Cystoscope),则是一种柔韧性极高的内窥镜,专为泌尿系统设计,尤其是膀胱内部结构的观察与治疗。相较于传统硬性膀胱镜,软镜具有更好的舒适性和耐受性,尤其适合于需要频繁复查或需长期随访的患者,如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借助膀胱软镜,医生可以直观地发现并处理膀胱内的炎症、息肉、肿瘤等问题,并在必要时进行活检或内镜下的微创治疗措施。

2.内镜消毒方法及消毒剂选择

内镜消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两种策略。物理消毒方法通常包括利用特定设备和技术,如紫外线消毒、高温蒸汽灭菌、高压蒸汽处理及超声波清洗等。其中,高温蒸汽灭菌是最有效的物理消毒方式,特别适合耐热内镜的彻底灭菌[1]

化学消毒则更多地应用于内镜的日常清洗和消毒流程,具体方法包括浸泡消毒和表面涂抹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2%碱性戊二醛、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等,这些高效消毒剂能有效杀灭内镜上的多种病原微生物。在实际操作中,内镜自身的化学清洗消毒流程包括:①首先进行初步的机械清洗,比如使用高压水枪对内镜的外表面和内部通道进行强力冲洗,以去除可见污染物;②进一步应用高压气流配合专用清洗液对内镜的复杂管道系统进行精细冲洗,确保内壁无残留物;③然后,将清洗过的内镜浸泡在经验证有效的化学消毒剂溶液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浓度进行消毒;④消毒之后,还可能辅以酒精或碘伏等消毒剂对内镜表面进行最终擦拭消毒,并注意充分旋转内镜,确保所有表面都能接触到消毒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内镜高压气流清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清洗效率,但由于它并不能独立完成高水平消毒,且操作不当可能存在生物气溶胶污染的风险,因此在常规消毒流程中并不作为唯一的消毒手段,而是作为辅助清洗步骤。对于需要严格灭菌的内镜,仍需遵循相关卫生标准,优先选择可靠的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

3.消毒剂消毒效果影响因素

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其有效成分可能与微生物表面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结合,使其变性、失活而达到杀菌作用。因此,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消毒剂的种类、浓度、作用时间。以戊二醛为例,在不同浓度下,戊二醛溶液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显著差异;在不同作用时间下,戊二醛溶液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亦显著差异。因此,对于内镜消毒,戊二醛溶液作用时间越长,其对微生物杀灭效果越好;②消毒剂与被消毒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积及消毒作用时间。如戊二醛溶液在内镜表面上的作用时间为1 min时,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分别为99.89%和99.97%;而对于内镜表面消毒作用时间超过1 min后,其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则分别降至72.73%和68.75%。

4.消毒剂对人体的毒性

消毒剂对人体的毒性主要取决于消毒剂的类型、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因素。一般情况下,消毒剂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毒性越大;而低浓度、短时间内消毒剂浓度过高或消毒时间过长,毒性则会降低[2]。由于内镜使用人群多为胆道和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因此内镜消毒的安全性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内镜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H2O2)、乙醇、过氧乙酸和碘伏等。其中,过氧乙酸是一种低毒性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毒;次氯酸钠对人体具有腐蚀性,高浓度时可引起眼、呼吸道及皮肤粘膜损伤;季铵盐类消毒剂对皮肤和粘膜刺激性小,但有一定的腐蚀性;过氧化氢对人体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引起眼部和呼吸道刺激症状,应注意戴防护镜操作。

5.内镜清洗方式

内镜清洗方式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呈现多样化,主要分为手工清洗和自动化机械清洗两大类。手工清洗是一个传统的内镜处理步骤,涉及操作人员按照严格规范,利用专用工具如多酶溶液和软毛刷,在流动水下细致地刷洗内镜的各个部分,包括管腔内部、轴件部、弯曲部以及各个阀门和孔道,以去除可见污染物。然而,手工清洗可能因人为因素而难以确保清洗质量的一致性,且对于顽固的生物膜和微小间隙内的残留物清除效果有限。

机械清洗则是通过先进的内镜清洗消毒机实现,此类设备能够精确控制水压、温度和清洗剂浓度,对内镜进行全面、深度的清洗,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尽管如此,针对不同材质的内镜,例如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复杂内镜结构,需要选择适宜的机械清洗模式和参数,以免造成损伤[3]。同时,无论手工还是机械清洗后,均需经过严格的化学消毒环节,常见的是将清洗过的内镜浸泡在高效消毒剂如2%戊二醛溶液中,确保达到足够消毒时间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另外,结合高压水枪冲洗技术也是强化消毒效果的有效手段,尤其适用于难于触及的内镜复杂构造区域,确保消毒无死角。

6.结语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消毒方法的选择也不断优化,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内镜消毒标准及规范。临床上内镜消毒方法主要有化学消毒剂、物理消毒剂和生物制剂,其中化学消毒剂以碘类消毒剂为代表,其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无腐蚀性、对设备及人体安全等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消毒副产物。物理消毒方法包括高温高压灭菌及化学消毒,其中物理消毒法不会产生副产物,但仍需注意灭菌效果的监测。生物制剂如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可以杀灭多种病原体,且价格相对较低,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及潜在风险。因此,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镜消毒方法及消毒方案,以保证内镜的安全、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吴长然,高涛.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23,35(03):61-63.

[2]贾琳,管癸芬,黄伊人.内镜全程追溯系统在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养生,2023,23(22):1751-1755.

[3]齐春侠,张亚莉.两种监测方法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2023,29(0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