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丹心系教育  一生秉烛铸民魂——正定县弘文中学校长吴传君办学纪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3

一颗丹心系教育  一生秉烛铸民魂——正定县弘文中学校长吴传君办学纪实

张辉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弘文中学

正定县弘文中学,创办于1996年,是河北省民办教育明星学校。办学二十多年来,学校秉承“先学做人,后做学问”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的石家庄市民办学校随机派位招生中,弘文中学以随机派位成功率最低,成为石家庄市最难进的民办中学。

冬日暖阳照耀,笔者又一次走进弘文,走近一位献身教育50多个春秋的教育家——弘文中学的创始人吴传君。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里子夏的这几句话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我们和吴校长的这次相见。在宽敞明亮的三楼校长室,80岁的老校长坐在堆满书籍的办公桌后面,精神矍铄,红光满面。得知来意后,老校长与我们侃侃而谈,其间爽朗的笑声,敏捷的反应,睿智的思维,超强的记忆,令我们惊叹。

一、赤胆忠心为教育 鞠躬尽瘁五十年

吴校长, 1944年生于正定县南化村, 1967年毕业于正定师范学校,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年分配到正定县权城学区任教。先后任教过小学、初中、高中,担任过小学校长、初中校长、高中校长。从事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业余教育。在权城公社党委、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工作过。从任教的第一天开始,就把根深深的扎进农村教育,执着的坚守,追求.......

1、15年耕耘 一中逆势崛起

1986年,成立不久的正定,校长频频更换,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落后,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吴校长临危受命,在众人不解的议论纷纷中,迎难而上,到一中主持全面工作,先后担任正定一中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副校长,代校长十五年。吴校长上任后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四处延揽优秀人才;端正校风,培优树先,大公无私,任人唯贤;求得社会各界支持,几次请县委书记亲临开学典礼讲话,给师生树立信心。两年就迅速扭转一中局面。随后他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多措并举抓教学和管理,扩大校园,动员拆迁,征地建操场,打赢了改善办学条件这场硬仗。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勤工俭学,校办企业,建房出租等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提高教师待遇。乘着住房改革之机,两次冒着停职检查,检察院起诉的风险,给教职工建了130套集资住房。全部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为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升本读研学费全由学校报销,离岗进修按出勤计奖。短短几年,正定一中从全市17个县中倒数第一升到了正数第四。先后被石家庄市评为“教学工作示范校”,“德育工作示范校”。从96年开始,连续四年获得“石家庄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经过15年的努力,吴校长带领正定一中从低谷逆势崛起,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28年奋进 弘文新星冉冉 

吴校长退休前任正定一中、正定职教中心、弘文中学三校校长。为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吴校长从96年开始筹建河北省第一家校中校——弘文中学,受到省教育厅的肯定。后因种种原因,弘文独立。2001年吴校长从一中离岗至今,一直担任正定县弘文中学总校长。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吴校长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把全部的光和热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弘文办学第一年只有76个学生, 6名教师,教室宿舍一共18间,困难无法想象。在吴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如今的弘文中学是河北省民办教育明星学校,占地200多亩,在校生5000多人,教职工400多人,是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足球训练中心、劳动教育基地、明德教育培训的教育学团。今年的石家庄市民办初中,小学学校随机派位招生中,弘文中学初中部以摇号中签率最低而成为石家庄市最难进的民办中学。弘文这颗教育的新星已冉冉升起在燕赵大地。

二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在和吴校长的交流中,我们始终被吴校长强烈的事业心感动着。“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吴校长集三者于一身。那宽阔的胸怀、无穷的智慧、勇敢的精神、乐观的态度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着每一位师生,形成弘文人身上独特的精神气质。

1、高瞻远瞩 运筹帷幄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思想的高度决定学校发展的高度。从吴校长的言谈话语中,我们感受到吴校长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独特解读,对未来教育发展的远见卓识,真正领略了吴校长作为教育家的风采。一谈到吴校长,校园里每一位师生的话语里都充满了敬佩。在弘文师生的心目中,吴校长是弘文中学的舵手,更是弘文中学的灵魂。弘文学团人力资源部主任崔立娟说“老师们最佩服吴校长的眼光,弘文中学之所以永远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成为民办教育的排头兵,都源于吴校长的理念超前,定位准确,决策科学”。的确,正是因为吴校长目光远大,所以从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到推进高效课堂,从重视体育美育到大力发展劳动教育,再到引进智慧课堂实施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各项措施起步早,教师认识深刻,落实到位,永远走在前头。

2、博闻强识 笔耕不辍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吴校长那副老花镜和办公室堆积的书籍,我们找到了许多答案。吴校长出身书香门第,耕读传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学习。在吴校长的日历里,从来没有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准时坐在那张大大的办公桌后面,读书看报写文章,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有的书报字迹太小,吴校长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也不放弃,常常因为读书忘记了吃饭。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专著,哲学、文学、历史著作他都广泛涉猎,《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参考消息》《求实》杂志等各类报纸杂志都是他的必读书目。

除了读书看报,吴校长几十年笔耕不辍。各类学习心得、讲话稿都是他自己起草。几千字的讲稿,几十页的稿纸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常常令老师们叹服。有时为一篇讲稿,吴校长常常凌晨三四点就起来伏案工作。吴校长还把自己50年来的学习心得体会,教育教学经验,生活工作感悟等30余万字的书稿,整理出版为《驿路心语》一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实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的夙愿。

3、积极乐观 不畏困难 

     在和吴校长的交流中,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吴校长宽阔的心胸,豁达的性格,积极乐观不怕一切困难的精神。老师们都说“在吴校长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困难二字,在弘文教师心目中,有吴校长,任何困难都不是事儿”。

    建校之初的资金困难,如期开学受阻,吴校长一边鼓励大家“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一边不分昼夜四处奔波。跑贷款,拉赞助,搞合作;激烈竞争中教师队伍人心浮动,吴校长安慰大家“走了穿红的,来挂绿的,优秀教师是社会财富,到哪儿都是为社会做贡献”。为培养教师队伍,他亲自带教师外出业务培训,日夜操劳抓师德建设;教学楼宿舍楼施工被迫停止,大家无计可施,吴校长安慰大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秋季开学当天校门被闹事的村民封堵住,大家心急如焚,吴校长镇定的指挥教师组织学生入学,还乐观的说“这回弘文要火了”;学生家长到校园闹事纠缠不休,吴校长沉着的告诉大家“要保障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对待无理取闹要不亢不卑,有礼有节”。

零七年没有校舍,小学高中发展受阻,吴校长另辟蹊径,小学部启蒙馆和弘文中学东校区从此诞生;办学规模扩大,体育运动场地不够,吴校长别具匠心,把操场建成两层,一层为风雨操场,二层为阳光操场的构思而成为国内独创;一八年筹建劳动基地征地无望,吴校长潜心谋划、借力发展,弘文中学北校区劳动教育基地由此而生。

4、热爱生活 多才多艺  

一走进吴校长的办公室,窗台上两盆盛开的君子兰,办公桌角落里碧绿的多肉,以及各种盆景各色工艺品,都告诉我们吴校长是个富有爱心,兴趣广泛的仁者。他饮食起居锻炼身体非常规律,除了操劳学校大事,就连学生学习,教师生活他都放在心上。致远阁上的鸽子,翠微湖里的金鱼,都是吴校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产物。此外,养花种菜,书法绘画无一不爱。每年的教师春晚,吴校长都要登台为老师们高歌一曲,成为弘文春晚的压轴节目。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吴校长就是真正集“智者、勇者、仁者”为一身的君子。弘文的发展从来没有一帆风顺过,但是有吴校长这样的舵手,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弘文人前进的步伐。

三、把使命扛在肩上  把初心融进灵魂

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吴校长就深知教育事业关乎国家兴衰,关乎学生的前途命运,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吴校长就把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作为使命,几十年努力跋涉在漫漫教育之路上。

1、心忧教育 敢为人先

90年代办学之初,社会上物欲横流,道德滑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十分严重。面对重智育轻德育的现实,吴校长心忧天下,旗帜鲜明的提出“先学做人,后做学问”的办学理念。针对民办学校的生源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简单说教,苍白无力的现实,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吴校长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把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学校的德育,用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学校德育。用先哲的思想教化学生,用圣贤的言论规范学生。来学校参观的许多校长看到弘文校园里的“忠孝仁义”几个大字后惊讶不已,都不理解吴校长的做法,戏谑说“老吴胆真大”。2002年,吴校长亲自起草了《正定县弘文中学关于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意见》,让传统美德教育这一办学特色落地生根。二十多年过去了,弘文的传统美德德教育已结出累累硕果。在传统美德教育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已经亮点纷呈。围绕管理亮点形成的诚信文化,安静文化,节俭文化、激情文化,书香文化,考试文化,管理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相互融合,共同作用,形成了弘文独特的校园文化,培育着师生优雅的灵魂,滋养着师生茁壮成长。

2、情系家国 敢于担当

看到正定常山战鼓后继无人,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吴校长急在心里。“文化是民族的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学校责无旁贷”,吴校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5年开始,在学校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吴校长毅然决定组建学校战鼓队,把战鼓纳入学校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学生教师都要人人会敲。此外,弘文中学十几年来年年承办正定文庙祭祀孔子释奠,零七年在学校翠微湖建范公亭,迎请范文正公魂归故里。北方舞狮、传统戏曲、杂技等国粹先后进入弘文校园。当时许多校长笑话说“老吴不懂教育,就爱瞎折腾”。几年后弘文中学常山战鼓队成为燕赵文化名片,北方鼓乐大会夺得“金鼓王”,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鼓。08年参加西柏坡河北圣火传递活动,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在北京世纪坛、天安门广场为奥运会擂鼓助威。2010年威震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燕赵文化的魅力。2015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莅临弘文观看学生战鼓表演后,对吴校长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3、爱洒桃李 身体力行

本世纪初,学校风靡重智育轻体育无美育,导致青少年厌学,体质下降,肥胖率近视率增加。“弘文的教育决不能缺斤短两”,吴校长说到做到。扩建风雨阳光操场,大量购买体育器材,多聘优秀音体美教师,亲抓学校的文体活动。在其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候,弘文的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和课外兴趣特长班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十几年过去了,弘文学子人人爱锻炼,个个有特长。连年囊括县运会小初高三个冠军,县市各类文体赛事,都有弘文师生的风采。为响应习总书记的足球强国梦,吴校长将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从娃娃抓起,引“张艳东晨曦足球俱乐部”进校园,与韩国庆山市足球协会开展校园足球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校园足球发展。今年全县中小学足球联赛中,弘文囊括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三个冠军。

4、造福社会 劳动育人 

吴校长深知劳动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早就意识到劳动教育的缺失对社会发展的危害,“弘文可不能培养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吴校长在劳动教育大会上是这样说的。从建校开始弘文就安排学生上劳动课,参加值周劳动,10年前吴校长就开始谋划劳动教育基地,多方奔走,选地址谈合作。4年前就组织自编校本教材《农业劳动技术课本》,成立学团劳动教育处,专任领导主抓劳动教育,去年3月,谋划已久的“弘文中学劳动教育基地”挂牌成立。每周一节劳动理论课,每学期参加一周农业劳动,纳入弘文教学计划。专职劳动教师授课,到劳动基地接受农业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出力流汗,吃苦耐劳中养成勤劳的品质,成为弘文教育的新常态。

四、毕生心血为教育 一生秉烛铸民魂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的这句话,正是吴校长生活工作的写照。“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吴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工作在第一线。

1、殚精竭虑 甘为人梯

为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弘文中学领导团队,吴校长定期主持召开学团校长主任会。会上吴校长认真听取各种工作汇报,手把手传授工作经验,谆谆告诫大家牢记失败教训,常常带着花镜给大家读书读报,现身说法给大家传经送宝。

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吴校长更是殚精竭虑:开学教师培训会、《学论语》专题讲座,全校读书大会、各部师德学习专题会,各种各样的会议上,吴校长一讲就是三个多小时,苦口婆心,情词恳切,抑扬顿挫的话语中饱含对教育无限的热爱,对教师殷殷的期望,令每一位教师感动。尤其是每年一次的弘文家长会上,吴校长的讲话是永远的风景。许多家长都是全家出动来开家长会,他们说“开过那么多家长会,只有老吴的讲话最受益,听了忘不了”。

2、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古稀之年的吴校长带领校长主任北上天津唐山,南下洋思,东进杜郎口,多次到衡中、精英等名校学习取经。吴校长和老师们吃住在一起,坐到教室里听课,亲自关注课改进程。经过博采众长又不断创新,弘文特色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形成,弘文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科技在发展,互联网+教育势不可挡。如今,线上教学和空中课堂已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吴校长看准这一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重塑“教育操作系统”,重构学校教育生态的教学改革已经起步。

3、君子怀德  求仁得仁

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吴校长的影响带动下,今天的弘文中学学风浓校风正,领导教师上下同欲,勤奋学习爱岗敬业蔚然成风。人民满意,社会认可,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吴校长曾荣获“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创新校长”,“民办教育特别贡献奖”, 《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和报道过吴校长办学事迹。此外他还当选“中国教育协会农村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西部教育顾问”“河北省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正定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年近八旬的吴校长正精神抖擞的带领全体弘文人努力奔跑在“建和谐校园、创百年名校 ”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