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王丽

武胜县旧县小学校 638400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特别强调探究实践的重要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创设具有探究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持续探索和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升探究能力和意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探究能力

前言

在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义务教育核心课程。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喜欢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加强学习经验,在活动中增强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口头教学的方式,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科学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此外,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科学实验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变得流于形式。在很多科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教师会一步步指导学生,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科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

二、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深入探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实践策略

(一)以问题情境的设立为起点,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开展科学教学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奇特的现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观察力较强,奇特的现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提问时,采取“知情问”的态度,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维,指导课堂教学。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的根源。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并能从多个方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本内容,还可以通过对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剖析。

(二)从制定目标入手,弹性设计教学过程

(1)制定目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从主观上来看,许多小学生有着严重的“玩”心理,对“科学”的追求仅仅是一时的“激情”。但是,科学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如果在短期内有突出的表现,就会得到很高的评价。所以,有必要为师生设立一个目标,让所有人都能根据这个目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目的设置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很大的外在制约效果,可以将学生的不良行为降到最低,并对学习思维进行明确的规划,然后进一步弥补传统教育的差距,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证实猜想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理论培养,还需要对各种猜想进行积极的验证。查证程序是一个增强侦查能力的程序,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检验猜想的方法,让学生和教师、家长、同伴一起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创造情境,激发激情

孩子一出生就具有探索的潜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很熟悉,但并不十分了解,这时就需要引起他们的探索动力,发掘他们的潜力,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以“疑”为诱趣,以“志”促趣,激发学生对新知、探索、创新的正面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能力。同时把情景教学应用到小学科学课程中,效果会更好。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将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情景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学生可以轻松地将所学的内容融入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科学理念。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其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为主,使其能有效地掌握基本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相关的实验。例如,老师在讲授《细菌》时,将食物放入玻璃瓶中,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记录、思考、分析。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增强学生间的协作能力。

(三)扩大科研范围,支持并鼓励学生提问和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适当拓展研究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应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科学探索能力。学生在学习科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激发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促进他们的认识和探索。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声音的来源》一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各种声音,再让他们去质疑声音的来源,最后经过思考和实践寻找答案。

(四)规范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自己是引导和传授者,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现实条件,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并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实践,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提升科学探索能力。在授课时,教师还应规范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让他们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并掌握科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

总结

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相结合,通过实施多元化、创新的教学措施,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22(05):57-58.

[2]陈杰.《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现代电脑(职业版),2021(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