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的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的作用研究

张倩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浙江 312000

【摘要】目的:分析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惩罚敏感性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间的作用。方法:使用相关量表对区域内2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量表测定,分析相应结果。结果: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惩罚敏感性与NSSI之间呈两两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消极认知情绪、惩罚敏感性易加强父母心理控制,使得NSSI发生情况提升。

【关键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惩罚敏感性;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从其字面意思即可了解,说明自伤者存在自我伤害的实施但未有明显的自杀倾向[1]。通过重复、故意的自伤行为进而改变自身身体组织,产生自我伤害。理论上,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作宣泄负面情绪、表达反抗的一种过激手段,通常不被社会所认可。NSSI下对自伤者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多层面的,可包括心理、生理、生活、社交等。有相关研究指出,青少年时期产生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概率可达到15%~50%左右且具备逐渐升高的趋势[2]。NSSI的产生与多种心理障碍、家庭、环境功能失调等有密切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父母心理控制上,有学者指出父母的情感绑架、负面诱导容易增加NSSI的产生。基于现实情况,本文旨在讨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惩罚敏感性在父母心理控制方面产生的影响,探究其与NSSI之间的作用,以便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对后续遏制NSSI行为的产生提供相应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属区域选择200名初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0名初高中生男女占比108:92;年龄12~19岁,平均(15.37±2.43)岁;其中涉及独生子女124例,非独生子女76例。

纳入标准:(1)初高中生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2)全程配合研究实施。

排除标准:(1)基础信息资料不全;(2)存在认知、精神方面的障碍。

1.2方法

确定研究对象为200名初高中学生,同时获得学生父母的相应配合。对初高中学生及其父母发放相应问卷调查表、测定量表进行信息搜集。对父母使用心理控制、认知情绪及行为抑制量表进行调查。心理控制量表内涉及权力专断、内疚引导、爱的收回四个维度,评分下得分越高说明父母心理控制情况越严重。认知情绪量表内涉及自责、责难、沉思、灾难化四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面临负性事件时会不自觉采用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行为抑制量表主要的定被试者惩罚敏感性。该量表下得分越高说明惩罚敏感性水平越高。

对初高中生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下涉及自我伤害次数、伤害程度等相关内容的评分,后续结合相应评分计算总分。总分为各项自伤次数与对身体伤害程度的乘积之和,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者自伤程度越重。

1.3观察指标

执行各变量相关性分析。将父母心理控制、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惩罚敏感性和NSSI四个变量一起进行因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软件分析,患者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以t、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

经调查发现父母心理控制、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以及惩罚敏感性与NSSI之间具备正相关关系,且两两显著正相关,差异突出(P<0.05),见表1。

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n=200

项目

M

SD

1

2

3

4

父母心理控制

2.86

0.89

-

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2.53

0.92

0.335***

-

惩罚敏感性

3.05

0.62

0.221***

0.526***

-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1.69

1.82

0.290***

0.321***

0.196***

-

注:***代表P<0.05。

3.讨论

青少年产生不良的行为、出现自伤现象往往与父母的心理控制,父母教育方式、态度等方面有着较突出的关联性[3]。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从数据分析上可见,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逐渐提升,引起了家庭乃至社会的关注[4]。从研究中可见,青少年出现非自杀性的自伤行为往往能够体现出青少年的自我反抗、无奈和情绪宣泄。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显著正向影响着NSSI产生的概率[5]。也就是说,父母心理控制越强,青少年产生自伤行为的概率也就越大。同时,研究对认知情绪以及惩罚敏感性上做分析后可见,消极的情绪以及在惩罚上的高敏感性也会影响到NSSI的产生。从现实角度做进一步分析,上述两项因素会导致父母心理控制情况越来越突出,也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心理控制欲望、心理打击会更加严重,消极认知情绪及惩罚敏感性在其中产生着中介作用,使得父母心理控制增加,进而提升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发生概率。

综上,NSSI与父母心理控制呈正相关关系,消极认知情绪与惩罚敏感性会影响父母心理控制情况,造成NSSI的产生,需引起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 曲萌雨,杨琳琳,王佳宁,等.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惩罚敏感性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5):1192-1197.

[2] 于悦,闵令桂,晋雪莹,等. 父母心理控制对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睡眠障碍和精神病性体验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4,32(3):364-369.

[3] 刘才睿,刘珍珍,刘宝鹏,等. 父母严厉管教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11):950-954.

[4] 韩燕,韦春红,蒋慧珠,等. 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父母认知与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3,29(27):3676-3680.

[5] 卢佳慧,方平,张丹璇,等. 家庭、人际关系、童年创伤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3,40(10):1663-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