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刘越

济南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上,分析循证护理的影响效果。方法筛选78例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内接受医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以随机法划分出39例的两组,护理方案包括常规护理(对照组)与循证护理(观察组),分别对干预后的心理状况、心功能分级还有并发症情况进行评测。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SAS与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NYHA分级较对照组更低,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6%)较对照组(15.38%)更高,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循证护理,能调节心理状况,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并且容易引起后心律失常而加重患者的病情,而为提高治疗效果,需要配合循证护理,来防止发生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本次通过院内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案例,评估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方面的效用,统计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78例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案例,以随机法划分39例的两组,观察组年龄55~76(64.23±4.86)岁,其中男性22例(56.41%),女性17例(43.59%)。对照组年龄56~75(64.30±4.79)岁,其中男性21例(53.85%),女性18例(46.15%),资料经SPSS中证实(P>0.05)。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指征;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均在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精神类疾病的;排除患有其他心脏病的;排除急慢性感染的;排除发生视听障碍的。

1.3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人员常规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嘱咐患者按时按量的用药,注意卧床静养,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组予以循证护理。①循证团队。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设置循证方面的问题,组建专业的循证团队,掌握线上查询资料的方法,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理论知识与心律失常的出现机制,并结合文献资料与实际案例,来执行循证护理。②循证支持。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以及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来做好对应的循证支持,积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为具体的护理操作提供循证支持。③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详细为患者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提高其整体的认知水平,并评估相关分析因素,让患者重视各注意事项,进而积极配合后续的护理。④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卧床休息,维持舒适的体位,定期为患者翻身,并合理为其进行躯体按摩,来促进其血液顺畅,防止压疮的出现,并且预防肌肉萎缩。⑤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平日里予以关怀,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来帮助缓解其焦虑与抑郁情况。⑥用药护理。在患者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关注其体征的变化,并根据其病情来调整用药计划,同时引导患者遵医用药,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⑦饮食护理。结合患者的营养状况,经过循证分析来制定最合理的饮食计划,注重营养均衡,在保证每日摄入的同时加强维生素等的补充。⑧运动护理。引导患者开展运动锻炼,在体征平稳后以被动锻炼开始,逐渐让其下床活动,来增强身体机能,防止血栓形成的同时,促进病情的恢复。

1.4观察指标

以SAS与SDS的数值展开心理状况的评估。

以NYHA的数值展开心功能分级的评估。

以心率过快、心室颤动与严重心律失常的占比进行并发症情况的评估。

1.5统计学计算

借助SPSS25.0工具计算统计,数据形式分别为(±s)与(%),检验方式分别为tx2,最后P<0.05证明差异较大。

2 结果

2.1心理状况

观察组干预后的SAS与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P<0.05),具体见表1。

1心理状况(

组别

例数

SAS(分)

SDS(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39

55.80±4.17

37.76±3.24

54.14±4.24

39.24±3.37

对照组

39

55.73±4.24

45.73±3.36

54.05±4.31

46.90±3.48

t

0.074

10.663

0.093

9.849

P

0.942

0.000

0.926

0.000

2.2心功能分级

观察组干预后的NYHA分级较对照组更低,差异(P<0.05),具体见表2。

2心功能分级(

组别

例数

干预前(级)

干预后(级)

观察组

39

2.92±0.63

1.64±0.35

对照组

39

2.87±0.70

2.29±0.42

x2

0.332

7.425

P

0.741

0.000

2.3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6%)较对照组(15.38%)更高,差异(P<0.05),具体见表3。

3并发症情况(n%

组别

例数

心率过快

心室颤动

严重心律失常

发生率[例(%)]

观察组

39

1

0

0

1(2.56)

对照组

39

3

2

1

6(15.38)

x2

3.924

P

0.048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冠状动脉阻塞、心肌供血不足等原因,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的急性病症[1]。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后细胞电生理紊乱,再加上水电解质失调,会并发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心律失常[2]。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会引起心悸、出汗、乏力、气促、呼吸困难等情况,更需要加强护理。循证护理结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特点,通过查询线上资料,通过循证支持来执行护理工作,来发挥控制心律失常的目的[3]

在对数据参数分析后发现,观察组干预后的SAS与SDS评分得到改善,并且NYHA分级在干预后也显著下降,最后有效减少了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P<0.05)。分析证实,研究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经过循证护理获得了更理想的预后。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循证护理,能调节心理状况,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春风, 许玉娟.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 12(33):43-45.

[2]许亭亭. 循证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 2022, 46(20):2527-2529,2533.

[3]陈丽花, 张雪好.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 2022, 41(5):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