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眩晕患者中多维度护理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急诊眩晕患者中多维度护理的应用价值分析

范晗妮

咸阳市中心医院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

摘要:目的:分析多维度护理干预方案对于我院急诊眩晕患者的应用情况及护理价值。方法:将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入我院急诊进行治疗的60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研究组和护理对照组,对其采取差异化护理方案,分析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眩晕病情变化,判断多维度护理措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经过护理干预后,护理研究组的患者眩晕恢复情况更佳,且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我院急诊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方案设计时,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多维度护理干预方案显然更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值得在后续的急诊眩晕患者临床护理中推广这一护理方案。

关键词:急诊;眩晕患者;多维度护理

当患者发生较为明显的眩晕症状后,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定向感觉障碍,甚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瞬间意识丧失等情况,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扰和影响。为了向这类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干预方案,还需要将常规护理举措与多维度护理方案进行应用研究以及价值对比。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向我院急诊眩晕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选择将入我院急诊进行治疗的若干例眩晕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患者为主要筛选范围,在经过一般资料筛查以及医患沟通后,最终选择60例急诊眩晕患者参与本次护理研究中。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筛选时,医务人员主要遵循了以下几项条件[1]。(1)经过医务人员初步判断评估后,被认定为具有眩晕症的入院患者;(2)患者入我院急诊进行住院治疗总时长大于5天;(3)患者无其他严重急性感染症状或器质性病变;(4)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本次临床护理研究具有较好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可以服从医务人员的指挥调度和研究配合。在筛选过程中,如果预选研究对象发生以下问题时,则需要将其排除。(1)患者患病症状与眩晕症判断标准不符;(2)患者存在其他较为严重的急性病症;或存在痴呆、严重精神疾病等;(3)患者为孕妇或正处于哺乳期,或存在其他无法配合护理治疗以及临床研究的其他问题。

在对60例急诊眩晕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综合比对时,医务人员以随机摸球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平分为两组,其一为护理研究组,其二为护理对照组。依据表1结果,可以认为,P>0.05,该组数据与统计学意义不相符,可以进行后续的护理研究。

表1 两组急诊眩晕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情况

组别

病例总数

患者性别(例)

患者年龄(岁)

眩晕类型(例)

男性

女性

最大年龄

最小年龄

平均年龄

外周性

中枢性

护理研究组

30

16

14

76

31

55.82

18

12

护理对照组

30

13

17

77

33

55.91

16

14

1.2方法

医务人员根据两组急诊眩晕患者的分组情况,设定不同的护理方案。

在对护理研究组急诊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时,以多维度护理措施为主,分别从基础护理措施、心理干预以及康复指导等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1)基础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在分析急诊眩晕患者的入院情况和诊疗需求后,为患者制定专属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查和判断,重点向急诊眩晕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中枢性眩晕的发病情况和注意事项,围绕头晕、头痛以及其他眩晕症状等进行讲解,并初步判断急诊眩晕患者是否存在心律不齐或者心动过速等问题,及时调整护理方案。(2)心理干预。眩晕症的突然发生以及耳鸣、头痛等病症,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针对这一疾病变化,护理人员给予该组织者眩晕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围绕眩晕病症的发生情况、发病诱因、判断依据以及治疗方案、预后措施等进行分析,并通过一对一沟通以及音乐舒缓等方式,尽可能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足量的心理支撑,帮助患者增强治疗自信心,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行调整,让患者在入院期间可以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作息习惯和生活状态。(3)康复指导。当患者符合出院指征后,结合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运动、视物平衡等康复训练。

在对护理对照组急诊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时,以常规举措为主,并完成患者基础资料的信息采集及录入,结合患者的治疗需求和病情变化,对其进行一般护理干预。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急诊眩晕患者入院进行护理干预后的眩晕病情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 软件处理为准。若分析结果显示P<0.05,则判定为研究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眩晕病情变化及对比

依据表2,两组急诊眩晕患者在经过护理干预后,护理研究组急诊患者的眩晕恢复情况更佳,且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患者的眩晕病情变化(分,均取平均值)

组别

病例总数

评估时间

功能评分

情绪评分

躯体评分

护理研究组

30

护理干预前

19.42

24.21

21.39

护理干预后

5.92

3.58

4.56

护理对照组

30

护理干预前

19.23

23.98

22.63

护理干预后

7.71

7.27

8.84

3讨论

当患者发生急性眩晕症状后,患者的身心情况会出现较大的改变,而常规护理方案主要围绕着患者的一般护理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往往会忽视患者的心理干预,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护理干预效果,还需要将心理疏导作为护理工作内容之一,结合患者病情,设计个性化的多维度护理干预方案[2]。综上,在对我院急诊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方案设计时,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多维度护理干预方案显然更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值得在后续的急诊眩晕患者临床护理中推广这一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文庆, 梅晓燕, 张小洁. 多维度护理在急诊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工程, 2024, 31 (01): 105-106.

[2]王亚春, 闫东升, 尹晓隽, 李琳. 个性化护理在急诊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抑郁、焦虑评分的影响分析[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 48 (05): 957-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