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患者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刘亭亭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对患者相关指标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00例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并按照输血前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分组比较,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为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后者为输血前未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象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发热、蛋白尿、皮肤红疹、胸闷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中,观察组分别有1例、2例、1例、2例,占比分别为2.00%、4.00%、2.00%、4.00%,对照组分别有1例、1例、2例、3例,占比分别为2.00%、2.00%、4.00%、6.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和对照组14.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Hb为(73.25±7.24)g/L、RBC为(2.83±0.71)×1012/L、Hct为(22.36±2.64)%,对照组患者Hb为(73.40±8.20)g/L、RBC为(2.23±0.61)×1012/L、Hct为(22.65±2.32)%,观察组患者各个血象指标和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的药物在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方面起到的效果不显著,而且还会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延缓,致使患者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临床不建议对患者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

关键词:输血前;抗过敏类药物;输血安全性的影响

对于贫血或急危重症患者而言,输血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缩短急救时间,还与患者的生存质量、预后效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有效提高输血安全,目前存在有些医生在输血前惯性予以患者抗过敏类药物的现象,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但其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机体产生的与自身疾病症状不符的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急性溶血性不良反应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临床上以非溶血性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主要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疾病传播及其他类型的反应。由于输血在临床治疗和急诊抢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求量越来越大,输血不良反应带来的风险也在逐年增高。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院在输血前,会习惯性地给患者使用抗过敏药物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地塞米松、异丙嗪等。本文旨在分析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对患者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1-2024.1月100例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一组50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对照组:输血前未使用抗过敏药物。观察组:输血前给予患者地塞米松磷酸钠2-20mg,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t、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在发热、蛋白尿、皮肤红疹、胸闷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中,观察组分别有1例、2例、1例、2例,占比分别为2.00%、4.00%、2.00%、4.00%,对照组分别有1例、1例、2例、3例,占比分别为2.00%、2.00%、4.00%、6.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和对照组14.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发热

蛋白尿

皮肤红疹

胸闷

总计

观察组

50

1(2.00)

2(4.00)

1(2.00)

2(4.00)

6(12.00)

对照组

50

1(2.00)

1(2.00)

2(4.00)

3(6.00)

7(14.00)

X2

-

-

-

-

-

2.541

P

-

-

-

-

-

0.740

2.2血象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Hb为(73.25±7.24)g/L、RBC为(2.83±0.71)×1012/L、Hct为(22.36±2.64)%,对照组患者Hb为(73.40±8.20)g/L、RBC为(2.23±0.61)×1012/L、Hct为(22.65±2.32)%,观察组患者各个血象指标和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表2血象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Hb(g/L)

RBC(×1012/L)

Hct(%)

观察组

50

73.25±7.24

2.83±0.71

22.36±2.64

对照组

50

73.40±8.20

2.23±0.61

22.65±2.32

t

-

0.740

0.525

0.860

P

-

0.253

0.524

0.211

3讨论

针对患者不同的个体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无关,虽然近年来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下降,但导致输血不良反应下降的主要因素与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分析其中原因在于:近年来由于加强管理,规范化操作及血液质量的严格把控,从根源上消除了血液质量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此外,在临床操作中也严格遵循操作标准,降低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不合理输血现象发生;且目前临床输血医护人员知识培训趋于完善与规范,同时也完善了各种应急制度,使得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步降低。因此,笔者认为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对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且还会增加患者的输血风险。

综上所述,患者在输液前使用抗过敏的药物并不能有效预防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反而会遮盖患者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输血风险进一步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威胁。

参考文献:

[1]甘玮玮,黄燕雪,占冬青.患者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0):3.

[2]金朦娜,彭彦,王秀秀,等.UPLC同时测定中成药和保健食品中16种非法添加的抗过敏类药物[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DOI: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19.02.012.

[3]朱小英.润燥止痒胶囊联合抗过敏类药物治疗120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05):2.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105.085.

[4]王少兵.注射用吲哚菁绿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药物警戒2014年4期,248-248,249页,ISTI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