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英语》过程性课程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综合英语》过程性课程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

黄倩肖 李思妍

河北外国语学院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在英语课程改革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高校英语过程性课程评价的理论进行研究探索和应用实践,最后总结归纳出高校英语过程性课程评价具体的可行性对策,为进一步建设科学的教学模式、完善的课程设置、优秀的教材课本、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经验借鉴,为国家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具备思辨能力、研究能力、跨文化能力,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全球化、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正文

课程评价理论产生于美国,其发展经历了“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建构时代”等阶段。学术界将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课程评价理论称为传统课程评价理论,而将之后的课程评价理论称为当代课程评价理论。进入21世纪以来,课程评价理论发展出现以下新趋势: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激励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价值取向正逐步实现统一;在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会合作等。

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它可以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和学的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当代西方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基本实行“以人的需要”为本的价值取向,即根据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来判断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负责,重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而国内现行的课程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存在着形式单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积极引导不足、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鉴于此,笔者拟对课程评价进行改革,从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转变为过程性课程评价与终结性课程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课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课程评价把评价看作是课程、教学本身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将其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激励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过程性课程评价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与师生互动,利用不同评价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性课程评价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改进、提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程有效地学习。

过程性课程评价改革了传统评价在课程评价中的弊端,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使课堂知识得到巩固,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课堂成为德育教育阵地,可以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过程性课程评价改革应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过程性课程评价形式应多样化

传统的终结性课程评价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只有少数学生学习优秀,大多数都属于中等,所谓“枣核”型的分数构成最为理想,这种评价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失败者”,这使评价成为一种甄别的手段。而过程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与师生互动,利用不同评价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展现学生的所知所能,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自信,提高学习能力。

(2)过程性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需要在评价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逐步发展成一个以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各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体系。在评价中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评价结果。其中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业情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保证高等教育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3)过程性课程评价内容应全面化

评价内容全面化包含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力、态度等内容的评价。根据英语专业及课程特点,鼓励任课教师形成适合自身的评价体系,至少包含3种不同的评价类别,如口试、答辩、课堂笔记、读书笔记、作业、论文、专题报告、小组集体作业、作品展示等。

(4)过程性课程评价时间应全程化。

过程性评价是过程价值取向的评价,重视教育的非预期结果,关注教育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认知过程、情感动机的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学生难以知晓学习过程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也很难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投入度,易养成“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的应试态度。因此评价时间全程化,将评价细化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堂课,重视教育过程的价值,真正做到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

过程性课程评价改革的应用研究以《综合英语》为例: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逐渐改变一次性的以闭卷笔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考试方式,逐步加入期中考试以及月考等,根据各个考试所占的不同比例,最后形成一个总成绩,尽管这种改革已经合理很多,但是具体落实下来,月考或期中考还是以听写单词,做试卷为主,只是增加了几次考试而已,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因此,本文将从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以《综合英语》为例,为以“形成性”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方式提供几点拙见。

(1)Dictation。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听力是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阻碍和难关,而英语四六级考试、专四专八考试以及雅思考试都跟听力紧密相关,以及在与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也是先听懂和理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交流,由此可见,听力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众所周知,听力是学习一门语言的第一步,只有不断的输入标准地道的英语听力,学生的输出才有可能标准地道。因此听力考核必不可少。对听力的考核以Dictation(听写)为主,依托精读教材所提供的音频,截取Text B的音频片段进行课程评价,选取的字数和难度符合专四要求,每次在课上利用15分钟,播放四遍,第一遍让学生听懂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第二三遍与专四听力考试一样逐句播放,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所听的内容,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第四遍让学生检查并修改完善所写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利用精读教材所提供的听力资源,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文章的掌握情况,输出情况,加大学生对听力的重视,还可以跟英语专业各种考试相连接,让学生有条不紊的迎接听力考试。

(2)Speaking。选取所学课文片段,让学生课下模仿课文的听力材料,包括朗读的语速、重读、弱读、连读等,每周录制一份时长5mins左右的音频。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能流利阅读的水平,更要高标准严要求,要读的标准地道,在不要求数量,要求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下一次一次的模仿中,锻炼英语学习的思维,寻找自身跟地道发音的差别,逐渐改善,逐渐贴近,从而越来越专业,越来越自信。

(3)Writing。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的每一单元的练习题以写作作为结尾部分,内容要求跟所学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比如,对课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事情发展脉络的总结,以及课文内容对自身的启发等,每单元总结性的写作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提升写作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对所写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互评等,利用不同评价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展现学生的所知所能,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自信,提高学习能力。

(4)Sight translation。视译,顾名思义就是当译者看到原文后,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的一种口译方式,分为逐步视译、同步视译、有稿同步口译和有稿逐步口译,视译是训练逐步口译和同步口译的基础。视译要求译者语言表达具有准确、简洁、流畅、逻辑、自然等能力,译者还要注意语言本身、文化背景、语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以精读所学课文为依托,从每单元文章中选取800字左右的段落为视译材料,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视译内容。之所以选视译作为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之一,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但是如果真的让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练习,部分学生并不能准确流畅具有逻辑的翻译出来,若是对一篇完全没有见过的文章进行翻译,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应该从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就培养这种口头和书面的翻译能力。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困难,但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快速反应等综合能力。

以上四方面的课程评价方式各占总成绩的15%,即过程性评价共占6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40%,这样能从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主体等更侧重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使课堂知识得到巩固,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课堂成为德育教育阵地,可以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以上四点并不是精读课考核最完善的方式和途径,可能也有很多缺点,这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考核本身不是目的,但考核对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又必不可少,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可以起到继续深化学习的作用,在保证教学效果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任课老师不能仅是为了落实考试任务而忽视语言自然学习的必要环节,应该逐渐摆脱应试笔试的束缚,逐渐完善考核机制,让学生在学习和考核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外驱动逐渐变成内驱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考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武尊民.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田建荣,马莹. 高校学业考试现状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分析[J]. 高等研究教育,2009(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