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跟创面的观察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1例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跟创面的观察与护理

岳璐1  谢艾汛2  刘丁香通讯作者  王大方通讯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北京市  100144

摘要目的 对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跟创面的情况进行观察以及对术后护理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一例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跟创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当中的患者经过6个月时间的回访,皮瓣完全成活,弹性佳、色泽自然,外观没有出现明显的臃肿症状。同时,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没有出现疼痛与功能障碍等问题。通过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得分优。结论 对于足跟存在创伤的患者来说,通过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术能够有效修复创面,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创伤,以及皮瓣成活率较高,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创面

足跟皮肤因与其行走功能相适应,在表面皮肤和深部组织间形成了较紧密的角质层,同时受到较强外力牵拉很容易引起皮肤软组织撕脱,坏死和缺损,损伤严重时骨关节、肌腱会出现暴露的情况,临床治疗困难且容易产生瘢痕,会对患肢的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修复方法有游离皮瓣移植及邻近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者筋膜蒂皮瓣转位等,然而这些传统修复方法可能发生血管危象而造成皮瓣坏死且风险较高,对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要求较高,或有蒂部臃肿而影响外观,需重新手术修整。本科在面对足跟损伤患者时,采取了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一例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跟创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男,年龄15岁。患者为左跟骨骨肿瘤术后的患者,接受了左跟骨骨肿瘤切除术+自体骨植入术。但是由于植入体外露,创面比较大,导致周围可用皮肤比较少,难以进行覆盖,故通过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来对足跟创面进行了修复。在手术之前对创面的分泌物进行了培养,经过培养发现为粪肠球菌。

1.2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首先对患者的创面进行了消毒,以及对血运较差的皮肤软组织与坏死的自体骨组织进行了剔除。在此过程中,先应用了稀释双氧水,然后应用了生理盐水与稀释碘伏,再然后应用了生理盐水与稀释庆大霉素,最后应用了生理盐水。在明确伤口没有感染和坏死组织后,进行皮瓣修复。其次,通过对切口进行探查,在手术过程中找到了一排来源与腓动脉的穿支血管,遂选择其中距离创面较近以及口径较大的1组穿支血管作为皮瓣血管蒂进行皮瓣修复。同时,该穿支血管也于术前探测到了穿支信号。再次,将穿支皮瓣旋转180度准备转移到受区时,发现供区没有办法直接关闭,于是在此皮瓣的近端设计了第二个穿支皮瓣用于辅助关闭供区。通过在患者小腿远端以及近端掀起2块穿支螺旋桨皮瓣,对足跟部缺损以及供区缺损进行修复,将两块皮瓣旋转180度,覆盖于足跟部缺损以及供区缺损部位,第二块穿支皮瓣供区直接关闭。

由于术后72小时内十分容易发生血管危象,因此手术完成后,需要对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观察与护理。在对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观察时,主要对皮瓣的温度、颜色、组织肿胀的程度、毛细血管充盈实验以及针刺实验等进行观察,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应该及时查明病因并进行处理,以便能够促使皮瓣的成活率得到提高。在护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对患肢进行制动:将患者的患肢抬高10cm~20cm,确保其完全卧床休养,防止皮瓣受到压迫,并避免血管蒂发生扭曲和拉扯。为了避免患者在夜间深度睡眠时由于体位改变而对皮瓣产生压迫或离开保温区,从而导致皮瓣血管出现危险状况,需要加强夜间的巡查。(2)创面护理:术后创面的护理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创面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其次,根据创面的情况,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创面愈合进度。在此过程中,患者需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此外,还需密切观察创面的色泽、温度、疼痛程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3)皮瓣护理:皮瓣移植是足跟创面修复的重要手段。术后皮瓣护理的关键在于确保皮瓣存活。首先,要保持皮瓣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受压。其次,观察皮瓣的颜色、质地、温度等,判断皮瓣的存活情况。同时,注意观察皮瓣周围有无红肿、疼痛等感染征兆。此外,患者需遵循医护人员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皮瓣与受区的血液循环。(4)功能锻炼:术后功能锻炼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足部功能锻炼,如关节屈伸、肌肉收缩等。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范围。同时,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锻炼情况,及时调整锻炼方案,避免过度锻炼导致损伤。(5)温度护理: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跟创面的过程中,温度护理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在给予患者温度护理时,应确保室内温度维持在25°C或更高,使用40w的烤灯在距离皮瓣局部30-40cm处为皮瓣提供保暖,持续24h,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增加静脉的回流。(6)疼痛护理:疼痛可能导致患者变得过于紧张,同时血小板会释放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

[1]。疼痛介质粘附在血管壁上,可能会引发血管的强烈收缩,这对皮瓣的存活是不利的。因此,疼痛管理是术后护理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求,采用多种疼痛缓解方法,比如,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疼痛类型,选用冷热敷疗法,通过改变局部血流,减轻疼痛;采用超声波、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减轻疼痛[2]

2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6个月时间的随访,可以发现患者的皮瓣完全存活下来,伤口得到了适当且令人满意的遮盖,皮瓣具有良好的弹性,颜色自然,外观没有明显的肿胀。在最后一次的随访中,患者肢体皮瓣的肤色与其相邻的皮肤非常接近,因此没有必要进行后续的整形手术,以及不会影响到踝关节和趾关节的活动,能够适应长时间的负重运动。受伤的肢体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没有出现疼痛或功能上的障碍,供应区域的外观令人满意,且瘢痕几乎不可见。同时通过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效果是优秀的。

3讨论

对于足跟部软组织来说,其对修复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对足跟功能的重建以及外形重塑进行关注,在进行手术时应该尽可能选择损伤小、手术简单以及效果优异的方法[3]。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术在下肢、足踝部等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经过该手术治疗后,皮瓣存活,足跟部缺损得到了良好的修复,以及患肢功能恢复良好。

综上所述,在对足跟创面进行修复时,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术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洪湖.桡背侧指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与常规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3):163-165+169.

[2]王道德,常谦,王波等.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2,37(06):646-648.

[3]冉小叶,刘元波,杨若梦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技术在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2,36(04):45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