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难点分析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难点分析与对策

陈欢

350802198408186519

摘要

岩溶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地下结构工程面临诸多难点。本文围绕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的设计、施工等环节,深入分析了其中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文章概述了岩溶地区的地质特性及其对地下结构工程的影响;其次,详细探讨了地下结构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最后,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本文旨在为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难点分析;对策

引言

岩溶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质环境,对地下结构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岩溶发育强烈、地层结构复杂、岩溶水分布广泛等地质特性,使得地下结构工程在岩溶地区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因此,深入分析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的难点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保障工程安全、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溶洞、裂隙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中,溶洞和裂隙的存在对结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以下是针对这两种地质现象对结构稳定性影响的详细分析:

首先,溶洞作为岩溶地区常见的地质构造,其大小和分布位置对结构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大型溶洞可能导致结构下方出现空洞,进而造成基础失稳。当溶洞位于结构的关键部位,如柱基或墙基下方时,其稳定性问题更为突出。溶洞的形态和填充物性质也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例如,无填充或填充物松散的溶洞可能导致结构发生沉降或变形。

其次,裂隙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裂隙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导致岩石强度降低,从而影响了地下结构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在外部荷载或地震力作用下,裂隙可能扩展并导致岩石破坏,进而威胁到结构的稳定。此外,裂隙还可能成为地下水的运移通道,加剧溶蚀作用,进一步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针对溶洞和裂隙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首先,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物探手段,查明溶洞和裂隙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填充物性质,为结构设计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其次,在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溶洞和裂隙的影响,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基础类型,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此外,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注浆加固、锚杆支护等技术手段,对溶洞和裂隙进行处理,提高其力学性质,减少其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岩石的性质和构造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岩石的性质对地基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强度、厚层块状、质纯的岩石对地基稳定性是有利的。这类岩石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质,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不易发生破坏。相反,如果岩石强度低、层薄、含杂质多,那么地基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类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或破坏。

其次,岩石的走向与溶洞、土洞等地质构造的关系也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当岩石的直向与溶洞、土洞的走向正交或斜交,且角度平缓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然而,如果岩石走向与地质构造走向一致或接近,那么地基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因为地质构造的活动可能直接作用于岩石,导致其破坏或变形。

岩石的构造也对地基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断裂和褶皱是岩溶地区常见的岩石构造。断裂构造可能导致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使地基的承载能力降低。同时,断裂处可能成为地下水的通道,加剧地基的溶蚀作用。褶皱构造则可能导致地基在受力时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使岩石在局部区域发生破坏。

此外,岩石中的节理、裂隙等结构面也对地基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这些结构面可能导致岩石的力学性质降低,使其更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破坏。

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需要对岩石的性质和构造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地基的稳定性。例如,可以通过注浆加固、锚杆支护等技术手段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三、地下水的影响

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受到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对地下结构工程的稳定性构成直接威胁。岩溶地区的地下水位常常因降雨、季节变化以及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关系而发生波动。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地下结构可能受到浮力的作用,导致结构产生上浮现象,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而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可能导致结构周围的土壤失水收缩,产生沉降变形,对结构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地下水对地下结构材料的侵蚀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往往含有较高的溶解性物质,如碳酸盐、硫酸盐等,这些物质在与结构材料接触时,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材料腐蚀、强度降低。长期作用下,地下结构的耐久性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结构破坏。

此外,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还可能引发突水、突泥等灾害。由于岩溶地区存在大量的溶洞、裂隙等地质构造,地下水在这些构造中流动时,可能因水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突然涌入地下结构内部,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这种突水、突泥灾害不仅危及地下结构的安全,还可能对周边环境和人员造成威胁。

针对岩溶地区地下水对地下结构工程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首先,在工程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合理确定结构的基础埋深和防水措施。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地下水问题。同时,选用耐腐蚀、抗侵蚀能力强的材料作为地下结构的主要建材,也是减少地下水对结构影响的有效手段。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岩溶地区地铁隧道工程

1.工程概况

该地铁隧道工程位于岩溶发育强烈的地区,隧道穿越多个岩溶洞穴和溶沟。地层主要为石灰岩,岩溶水丰富,施工难度大。

2.设计与施工难点

(1)地层稳定性差,易发生坍塌和沉降;

(2)岩溶水突涌风险高,施工安全难以保障;

(3)盾构掘进过程中,易遇到大型溶洞和溶蚀裂缝。

3.解决方案

(1)采用注浆加固措施,提高地层稳定性;

(2)设置排水系统,降低岩溶水对施工的影响;

(3)采用先进的盾构掘进技术,配备专业的监测与预警系统。

4.效果与总结

通过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措施,该地铁隧道工程成功穿越了岩溶地区,保证了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案例二:某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工程

1.工程概况

该高层建筑位于岩溶地区,基础形式为桩基。地基土主要为石灰岩,岩溶发育,且存在多层溶洞。

2.设计与施工难点

(1)桩基穿越溶洞时,易发生失稳和沉降;

(2)溶洞内的填充物性质复杂,对桩基承载力影响较大;

(3)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和挤压可能导致溶洞扩张和坍塌。

3.解决方案

(1)对溶洞进行预处理,采用注浆或填充措施,提高地层稳定性;

(2)优化桩基设计,提高桩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3)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和挤压,避免对溶洞造成不利影响。

4.效果与总结

通过针对性的设计与施工措施,该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成功解决了岩溶地区桩基施工的难题,保证了建筑的安全与稳定。

、结论与展望

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但通过加强地质勘察、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案、研发与推广先进技术与设备、完善施工监测与预警机制以及加强人员培训与安全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难点和挑战。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实践的不断积累,岩溶地区地下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推动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益锋,陈哲航,陈田.岩土工程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的分析与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21,6(22):44-47.

[2] 赵健.隧道岩溶水地质灾害治理[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 ,14 (3) :112-115.

[3]宋瑞刚;林国涛. 岩溶发育地区隧道勘察设计经验与施工对策.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2, 36(1): 12-18

[4]汉德,张所邦.深圳葵涌西立交桥桩基溶洞的处理方法[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5。32(7):3637.

[5]志平,袁明桂韦泽楷.喀斯特地区冲(钻)孔灌注桩成孔技 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