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看中医名家如何辨证论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9
/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看中医名家如何辨证论治!

全一峰

长宁县中医医院,四川宜宾,6443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滑膜炎症和侵蚀性、对称性的多关节炎。中医将这种疾病归类为“痹症”、“顽痹”、“历节”和“白虎历节”等范畴。让我们跟随中医专家的脚步,一同探索这一被称为“不死癌症”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奥秘。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类风湿性关节炎,隶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自古以来,众多医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医专家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内因主要包括天赋不足、卫气虚弱,或因劳累过度导致正气受损,即现代医学所言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外因则主要为风、湿、热等外邪侵入机体,滞留于气血之中,导致气血不畅,日久则侵及关节。尤其在于四肢末端,阳气难以抵达,从而造成小关节肿痛、变形。这一发病机理,亦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

IMG_256

1.痹症不离湿

湿邪为有形之邪,外湿常与风邪、热邪或寒邪并发;内湿则常与痰浊、血瘀、热毒相合,尽管致病因素繁多,湿邪仍然是痹证诸多病因之首。《素问·痹论》阐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风邪易于祛除,寒邪易于疏散,然而湿邪为阴邪,性质黏滞,难以摆脱,若无湿邪,难以形成“合而为痹”的局面,因此有“无湿不成痹”的说法。痹证的多种特征都与“湿”息息相关。

2.正气虚弱

个体的身体素质较差,营卫二气无法和谐运行,卫阳无法稳固护卫,腠理变得疏松,使得外邪能够轻易入侵,并在肢体关节处形成痹症。部分情况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因房事过度、调理不当导致肝肾受损。还有些是由于体质脾弱,或劳逸不当,或者产后、病后调理失序,导致气血耗损。

3.外邪侵袭

外邪,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引发疾病的外部致病因素。由于气候的变化、生活调理的疏忽、长期处于严寒潮湿的环境、经常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工作、饮酒时受风、出汗后立即接触水、或者贪图凉爽而睡在露天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风寒湿热(毒)等外邪侵入人体。

4.内邪致痹

内生之邪,源于体内病理变化,导致邪气滋生。例如,体质阳虚易生阴寒,阴虚则虚热内生,脾胃虚弱则湿气内聚,肝阳亢进引发虚风。

5.痰瘀气滞

血瘀痰浊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理过程。情绪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形成气滞血瘀;外部邪气侵袭可能影响荣卫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凝滞;脏腑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水湿运化不利,聚湿成痰;热邪过盛可能耗伤津液,导致血脉不畅,形成瘀血;跌打损伤可能导致瘀血痹阻,与痰浊相互搏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肌肉筋骨失养,引发痹病。

二、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1.湿热痹阻型

对于湿热痹阻型疾病,首要任务是准确判断湿热的偏重程度。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的症状,疼痛可能较为剧烈。热势显著,有时甚至难以触碰。在皮下部位,风湿结节可能较为常见,还可能出现红斑。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口干、烦躁不安的情况。在治疗疾病时,若湿热之症中热邪较重,应以清热燥湿为原则,方选白虎加苍术汤为主,并根据病情适当加入金银花、连翘、黄柏、赤芍、牡丹皮、忍冬藤、重楼等药材。若湿邪较重,应以燥湿泄热为治疗方针,选用四妙散为基础方,可加茯苓、泽泻、木瓜、当归、茵陈、防己、蚕砂、穿山龙等药材。中医强调,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祛湿,湿邪不去,热邪难消。若仅依赖利湿药物,疗效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运用淡渗利湿药材的同时,还需配以益气活血药物,使脾气旺盛,血行畅通,有利于湿邪的排出。

IMG_256

  1. 寒湿痹阻型

针对此种症状,治疗应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为主。在药物选择上,可以考虑使用乌头汤、当归四逆汤、附子白术汤以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经典方剂。同时,可以结合片姜黄、防己、老鹳草和威灵仙等中草药,以增强治疗效果。由于乌头具有一定的毒性,为避免潜在的毒副作用,建议使用制附子进行替代。若需长期用药,应与生地黄配伍,以平衡药性,防止燥热伤阴。

  1. 瘀血痹阻型

身痛逐瘀汤是一剂治疗痹病的良方,尤其适用于那些病程较长、指趾小关节疼痛如锥刺、关节肿胀的患者。这类患者的面色往往暗淡,舌质带有瘀斑,脉象沉涩。身痛逐瘀汤通过巧妙的药物配伍,大量活血逐瘀药与少量祛风胜湿药相结合,旨在通过改善血液流通来祛除瘀血。当瘀血完全清除后,关节中的寒、湿等邪气也会随之消散。但是,在给药过程中,如果遇到剧烈疼痛的患者,可以考虑添加全蝎、蜈蚣、蜂房等药物,这些药物有较强的祛风止痛作用,然而,这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掌握好剂量和时间,避免过度使用。

  1. 肝肾亏虚型

针对此种症状,治疗应以补益肝肾为主导。考虑到患者病程较长,关节疼痛、变形以及功能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肢体酸痛、乏力膝软、自汗、畏寒恶风等表现亦较为突出。观察舌象,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象沉细弱,均提示病情已久,气血亏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补益肝肾,同时配合祛湿止痛的治法。

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已为大家详细阐述。期望大家在阅读后,能对疾病的防治有所领悟。在此,还需提醒大家,在辨证用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风寒之邪的侵袭,保持身体温暖,同时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增强药物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