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对治疗效果影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对治疗效果影响探讨

郑一鸣 王昊通讯作者

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 辽宁大连116013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 本次将疗养中心在2022年1-12月收治的72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均采取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36例于入院2周后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36例于入院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进一步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在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4.44%,与对照组的80.56%比较明显更高(P<0.05)。(2)康复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康复治疗中,于入院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治疗效果;影响

脑出血,指的是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在全部脑卒中占比为20%到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到40%[1]。受脑出血疾病影响,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康复,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次将疗养中心在2022年1-12月收治的7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分析探讨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对治疗效果影响,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将疗养中心在2022年1-12月收治的72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0例、16例;年龄跨度为38岁到74岁,平均为(56.29±1.21)岁。观察组36例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1例、15例;年龄跨度为39岁到72岁,平均为(56.27±1.22)岁。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代表后续数据存在可比的意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如下:

(1)纳入标准:①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②均由患者及家属知情签署相关康复治疗干预同意书;③均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②严重精神障碍者;③临床资料不全及抗拒本次实验者。

1.2方法

本次两组患者均采取康复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组别,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时间,其中对照组于入院2周后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于入院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具体康复治疗内容如下:

(1)心理康复治疗。受疾病影响,加上康复治疗时间较长,容易使患者伴有一些负性心理,如焦虑不安、抑郁烦躁等,为疏导患者的负性心理,需做好患者针对性心理康复治疗。比如,多鼓励、支持患者,采取伴乐疗法、冥想法、呼吸训练法等,疏导患者的负性心理,促进患者心理康复。

(2)卧床训练康复干预。患者绝对卧床期间,可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比如在治疗2天到3天,待患者病情稳定,指导患者于病床进行被动肢体训练,通过手法按摩、良肢摆放干预,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配合上肢外展、外旋等被动活动训练,下肢屈膝、伸髋等活动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康复。

(3)早期活动康复训练。当患者病情恢复到一定程度,指导患者进行自主活动训练,如早期床上翻身、坐起练习,循序渐进患者进行下地行走、上下楼梯训练。后期以自主穿衣、洗漱、进食、上厕所训练为主,持续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3判定指标及标准

(1)康复疗效标准:①显效: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NIHSS)评分降低超过90%,病残级别为0级,生活质量良好[1];②有效:NIHSS评分下降50%到90%,病残程度为1级到3级,生活质量较好;③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未好转,病残程度无变化,生活质量差;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2]

(2)根据NIHSS评分,对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评分,0-42分,评分越低,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轻[3]。此外,根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对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涉及计量和计数两种数据,其中计量数据用(X+S)代表,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比(%)代表,用χ2检验,数据处理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康复疗效比较

在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4.44%,与对照组的80.56%比较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康复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36

17(47.22)

12(33.33)

7(19.44)

80.56

观察组

36

28(77.78)

6(16.67)

2(5.56)

94.44

χ2

7.467

P

<0.05

2.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

康复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IHSS评分

BI评分

对照组

(n=36)

10.28±1.21

65.80±1.20

观察组

(n=36)

7.82±0.56

78.00±1.00

t

11.070

46.862

P

<0.05

<0.05

3.讨论

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受疾病影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等障碍,为促进患者病情康复,需选择合理的介入治疗时间。

本次采取的康复治疗,涉及心理康复治疗、卧床休息康复干预、早期活动康复训练等,康复治疗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有学者表示,早期康复(2周内)的效果明显优于晚期康复(2周后),本次研究结果与之较为相似[4]。本次观察组采取入院2周内介入康复治疗,康复总有效率高达94.44%,明显高于2周后介入康复治疗的对照组的80.56%;此外,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疗效价值颇高。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于入院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红梅.探讨不同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2020(35):57.

[2]高硕.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和治疗效果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2019(33):210.

[3]李丽,吴开星.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对治疗效果影响研究[J].2018,27(9):45.

[4]魏萍莉.探讨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与疗效时间的关系[J].2018,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