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成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5
/ 2

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成效研究

耿越

沈阳科技学院

2022年《管理学》课程获批辽宁省本科线下一流课程,是会计和资产评估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阐述管理的基本特征及规律、管理学的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效益原理以及基本体系与方法,把握管理职能对于各种组织得重要作用,运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管理理论,去观察与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能具体理解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方法,同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一、课程内容简介

该门课程主要涵盖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多个专题。管理学以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同时又包含众多哲学命题,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优势,对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塑造家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对于结合中国特色,创新中国方案、体现中国智慧、发挥中国价值等具有普适意义。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1)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融入党史组织管理经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同时,借助线上平台,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大作业,通过阅读课前材料。视频材料和案例分析等,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实现学生全过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2)第二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

学校和企业加强沟通和对话,共同探讨育人目标和育人模式:鼓励企与师进课堂,以使学生了解企业运作实际:鼓励学生进企业实,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协同指导,形成多元评价体系,真正形成“产学研”合作育人。丰富“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为了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管理问题和管理魅力,考虑将各类学科竞赛,学校各类社团活动,企业参观等实践活动与惠政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现思政教育的多渠道融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混合课程和在线课程建设。通过“学习强国”和慕课等平台,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完善,健全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在教材选取上使用“马工程”教材,课程内容主要以传统五大职能为主,通过互联网环境加入小组任务进行分组教学,通过小组汇报提升自主学动手学能力。资源建设通过省级跨校修读学分平台辽宁酷学,超星平台,并借鉴MOOC机制,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

  1.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开展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载体以及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在第一课堂(教学课堂平台),通过讲解管理学基础理论,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第二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各类教学资源,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锻炼学生专业知识。在第三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平台),借助校内社团协会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家进课堂和学生社会调研等,提升学生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第一课堂中融入“爱国”、“道德”、“诚信”等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要素,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及培养职业道德和素养;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编写教学习题库、作业库及案例实训手册等教学资料,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增加“同伴”互助,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平台实践教学,借助企业经营模拟、ERP沙盘实训等锻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对此,全面推动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形成双线并行,协同推进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评价与成效

管理学课程每节课都有热点话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真实的管理实践案例,讲述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本次课堂上多次出现学生之间激烈的观点辩论,这是学生各种思想理念、观点的互动与碰撞,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企业各种管理问题的核心所在,同时学生可以在讨论中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也让学生对各种企业实际问题的认识更加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

1.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对2021-2022级管理系各专业进行了全面实践,受益学生600余人。在600多名学生的验证下,微课等优质教学资源、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后,课堂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竞赛人数达 72%以上;获省级、市级等各类竞赛奖励50余项;连续两年在“挑战杯”等重要赛事中,获奖总数位居我校各专业前列,教学改革及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明显增多。

2.课程团队得到了校内教学督导组和学生一致好评

近两年我校教学督导组对《管理学》课程团队教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课程团队负责人耿越在系部召开的“课程思政”教学观摩与研讨中担任主讲,分享了教学思政经验。

从学生评价看,评教成绩均为优秀。2021级学生座谈会反馈,“课堂的效果很好,内容丰富,老师授课非常认真”;“课程设计很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尤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结合学习通”;“案例分析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与课程相关小视频缓解了枯燥的理论内容”;“引入现代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我们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2022级215名学生进行指标式问卷调研,得出:

      

 

在贯彻课程思政教学后,75.3%的同学非常认可,认为有助于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77.3%的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了思政意识和观念。教师是传递思政元素的主渠道,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这充分说明,课程思政要达到专业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思政元素应嵌入专业知识的传授,这种嵌入性教育要以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基础。

3.课程改革强化了思政育人成效,完善了教学资源及师资团队建设

通过加强管理学课程师资团队建设,全面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培养了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的价值观;通过管理知识和内容的深入剖析,培养了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价值观;通过管理案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具备对管理问题的价值判断能力,树立了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正确价值观。

通过近几年团队不断研究、改革和实践,本课程已分模块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分组讨论课程思政项目。课程团队完善了教学资源建设,自编完成了期末题库、案例册、作业库、教学大纲和教案等,形成课前阅读资料与课后拓展学习资源,为后续课程建设及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曙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3,(09):74-77.

[2]李明超.管理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思考[J].公关世界,2023,(18):126-128.

[3]陈燕.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研究[J].山西青年,2023,(18):84-86.

[4]刘灿亮.基于线上课程平台的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3,13(05):86-94.

[5]王向颖.智能技术在管理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2023,(17):24-26.

课题来源: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管理学》